建昌养牛群(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建昌养牛群(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很多朋友对于建昌养牛群和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

金厂沟梁镇

金厂沟梁镇,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敖汉旗东南,东、北与贝子府镇相连,东南与辽宁省北票市龙潭乡接壤,南、西南与四家子镇毗连,西与新惠镇为邻。金厂沟梁镇行政区域面积350.02平方千米。2018年末,金厂沟梁镇户籍人口32185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属建昌县敖汉札萨克多罗郡王旗长皋(今查干高勒)乡,境内设长皋牌、极木梁牌、罗洛营子牌、罗洛沟牌。民国八年(1919年),属建平县东区(驻地长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建平县二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二区金厂沟梁镇。境内曾设长皋乡、罗洛沟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伪满洲国新惠县贝子府区金厂沟梁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属新惠县第七区,驻地金厂沟梁街。1956年9月,属敖汉旗四家子区。境内建金厂沟梁乡,七协营子、石匠沟乡。1958年10月,境内建金厂沟梁、七协营子公社。1960年2月,七协营子公社并人金厂沟梁公社。1984年2月,建金厂沟梁镇。2019年10月,金厂沟梁镇辖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金厂沟梁村。

2018年,金厂沟梁镇有工业企业1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38个。

中文名称

金厂沟梁镇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地理位置

敖汉旗东南部

面积

350.02km²

关坝镇五宝镇小坝镇李家镇碑庙镇八尔湖镇土桥镇德新镇拉加镇茅溪镇

简介

JinchanggouliangTown

金厂沟梁镇位于敖汉旗南部,努鲁尔虎山北麓,与辽宁省北票市接壤,属两省(区)两市(旗)交界处,敖汉旗两大河流之一--叫来河发源于此。全镇辖金厂沟梁、回族村、下湾子、白杖子、段木梁、石匠沟、罗洛营子、罗洛沟、四六地、老爷庙沟、七协营子、官营子、上查干高勒、下查干高勒、石桥子、设力虎、刘杖子、梁东18个行政村,167个村民组,总人口3.4万人,总面积52万亩,耕地7.5万亩,有林面积23.9万亩。

金厂沟梁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较发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厂沟梁镇肉羊、肉牛产业及肉驴特色养殖项目蓬勃发展,镇政府与山东汶上县畜牧局合作筹建的山东小尾寒羊金厂沟梁调拨中心和繁育基地,年可向社会提供肉羊4万只,基础母羊1.5万只;农牧业产业化以肉羊产业为主导,以肉牛、蛋鸡、生猪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模式。目前,农牧业产业化上项目户达到6200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85%以上,镇内具备条件的农户都有了一个稳定增收的养殖项目。全镇家畜存栏达到14万头(只),基础母羊存栏达9万只,养羊户在5000户以上,其中肉羊存栏在10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12户;基础母牛存栏达到5000条,养牛户达到1500户,全镇像七协营子协力永养牛户在30户以上,每户养2至3头基础母牛,每条牛年产一犊,每条牛年收入1000元的养殖小区已有6个。全镇有5500户养驴,户均养驴2头以上,全镇毛驴存栏达到1.3万头,养驴项目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既稳定又持久的好项目。境内地下矿产资源丰富,金、铁、银、铜、锌等矿藏储量可观,尤以黄金为最,素有"黄金之乡"之称。现有内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小生产企业15家,年黄金产量1.25吨,白银产量1.6吨,磷粉10万吨、铁粉10万吨。

金厂沟梁镇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兴镇、环境靓镇"战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把金厂沟梁镇建设成为秀美山川和现代工业城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青睐这块黄金宝地,前来投资兴业。我们将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寻求合作,实现双赢。

党政建设

一是"三联一建"活动扎实推进。年初,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开展"三联一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围绕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和肉驴养殖项目,确定了石匠沟、七协营子等5个重点村,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上半年,为帮扶户提供项目资金42万元、协调贷款100余万元,在被包扶的132个农户中,上项目户达到了127户。

金厂沟梁镇

二是"服务型政府"创建活动见实效。根据金厂沟梁镇的自然条件和特点,继续把种植玉米做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来抓,科学指导农民适时抢墒早播,播种面积达到8.4万亩,其中,玉米覆膜6万亩,良种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占到了80%,为促进农民增收坚实了基础。在劳务输出工作中,镇、村两级干部在深入农户认真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整的基础上,采取党员干部联系村民组与劳务经纪人员及就业基地对接等工作措施,实现了农民在家务农与外出务工"两不误",镇85%以上的农户每家至少有一人有工资性收入,已输出劳力4240人,年内可实现人均劳务增收1200元。上半年,镇政务服务中心及14个村便民代办点已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216件。

三是"引领创业"活动进一步深化。设力虎、石匠沟等村的6个各类由党员领办的经济合作组织运转良好,全镇农牧业产业化上项目户达到6000户,占农户总数的83%。已培养肉羊、肉牛、肉驴等项目党员产业化带头人187名。像七协营子协力永养牛户在30户以上,每户养3头以上基础母牛,每条牛年收入1000元的养殖小区已有6个。通过抓28个肉驴改良站建设,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肉驴养殖项目等措施,现在有5000户养驴,毛驴存栏达到1.2万头,养驴项目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既稳定又持久的好项目。新发展肉驴养殖项目户327户,其中党员168户。

矿产资源

金厂沟梁镇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银、铜、磷、铁、锌等品种,遍布全镇8个行政村。国家级大型二档黄金生产企业--内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境内。

铁矿

黄金资源储量可观。矿区主要分步在金厂沟梁村勿拉山、回族村、下湾子村小东沟等地。金陶股份有限公司年采掘矿石40万吨,处理矿石17万吨,年产黄金1.25吨。白银、铜作为附属矿,产量也十分可观。金厂沟梁镇二道沟--大西沟可供采选的磷铁矿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铁矿矿脉主要分布在梁东村、回族村、下湾子村、段木梁村,线脉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引来了河北、山东等地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全镇已建成日处理矿石3000吨的磷铁选厂2处,日处理1000吨矿石的铜选厂正在建设之中。

畜牧业介绍

肉羊产业

金厂沟梁镇优质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且产量较高。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优质玉米4000万公斤以上,秸杆4000万公斤左右,基本形成了优质玉米生产基地,这为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镇党委、政府提出"玉米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玉米资源转化增值,以"小规模、大群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肉羊产业。通过帮大户、建小区,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了规模扩张、总量增加。养羊户达3800户,肉羊饲养量达8万只,基础母羊存栏达5万只,初步建成肉羊繁育小区8个,肉羊存栏在100只以上的大户达到30户以上。

肉羊产业

肉牛产业:金厂沟梁镇以"玉米经济"为基础,按照"家家搞养殖、户户上项目"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实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千方百计上养殖业项目,在养牛积极性较高的回族村、七协营子等七个重点村发展肉牛养殖项目,全镇养牛户已达到1500户,基础母牛存栏超过5000条。

肉驴产业

金厂沟梁镇属典型丘陵山区,全镇有耕地8.5万元,其中零星分布的坡耕地在4万亩以上,因传统农业生产需要,这里的农户就家家养毛驴,现户均毛驴养殖在2头以上,镇毛驴存栏总量超过了1.3万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毛驴养殖已由过去的仅用于耕地和拉车的畜力需要向商品化方向转变。而且还能满足农户家庭生产和生活需要,对农户家庭不造成任何负担和风险。金厂沟梁镇把养驴项目作为是惠及全镇90%农户,能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改良、提升品质,增数量、促进农民增收,着手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支持和鼓励农户发展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要形式的毛驴养殖项目。金厂沟梁镇-生态建设

肉驴产业

生态建设

金厂沟梁镇位于敖汉旗南部,努鲁尔虎山北麓,属典型的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气候类型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沙,冬长夏短,无霜期125-130天,≥10℃的有效积温2900-3100℃,年降水量350-400mm,这个镇辖18个行政村,167个村民组,3.4万口人,总面积3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5万亩,人均2.8亩。相传当年康熙爷来到该镇的老道梁,为了找水杀了许多士兵,后由其手下大将射豁了新丘大山,喊叫"有水"而引来了河水,故称之为叫来河。这就是敖汉的母亲河,是流经敖汉境内最长、最广的河,其总长100多公里,流经5个乡镇,在奔向西辽河的途中,滋润养育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从未停歇地为民造福,其中,在金厂沟梁境内流经8个行政村,30多公里。曾经的老道梁流域林草繁茂,生态优良,风光秀丽,但因历史上的战争和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给流域内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最主要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山洪肆虐,降水稀少,河流干涸,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林稀草少,道路难行,使当地群众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金厂沟梁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镇"的发展战略,咬住荒山不放松,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从叫来河的源头抓起,重笔浓墨,使叫来河源再染绿色,7年间完成了叫来河上游8个村,12个重点小流域,20平方公里的荒山、荒沟及河道治理,为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又增添了一段华彩乐章,也为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建设

公路两侧的山坡及山顶上,也是尽染绿色,集中连片的梯田里的玉米已经开始灌浆,长势喜人,展现出又一个丰收年的景象,连绵起伏的山峦,松涛阵阵,油松、山杏与沙棘有序地混交在一起,良好的环境,使许多久违了的动物又来此"安家落户",时有山鸡、野兔等从车前跑过。山上植被茂盛,绿树成荫,山下水肥草美,牛羊成群,呈现出一片富裕、殷实的景象。碧水潺潺,青山环抱,山路崎岖,在这个自然氧吧里会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质朴与神奇,到梁顶,一块巨石兀立在眼前,石上一行行楷格外引人注目"保护叫来河的生态环境要从源头抓起",这是金厂沟梁镇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已完成和正继续的巨作。

金厂沟梁镇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流域内的土壤肥力也显著增强,土壤结构大大改善。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的目标,百姓尝到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甜头。2005年,全镇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在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4500万公斤,农业增产1500万公斤,增加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500多元。现在叫来河下游的下长皋、石桥子、设力虎等村玉米亩产量都在1000公斤左右,每亩地增产300多公斤。有林地面积已达25.9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50%,比治理前提高4.6个百分点,镇内用材林面积达5.43万亩,经济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草场面积达2万亩。农民仅采蘑菇、山杏、松籽、挖药材这4项获得的收入就达480万元,人均增收170多元,雨量充沛,河水环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镇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新局面,群众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辽宁省国家级贫困县有哪些

辽宁省国家级贫困县有哪些

朝阳县、建平县、新宾县、义县、岫岩县等。

1、朝阳县

朝阳县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南北长109.1公里,东西宽76.2公里,总面积4215.8平方千米。朝阳县境内有许多风景名胜,如玉清宫、华严寺、槐树洞、劈山沟、努鲁尔虎山以及清风岭等。县境内山河壮丽,地形多样,有充足的矿产、水力、土地资源,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朝阳县也是名人赵尚志、刘桂武的故乡。

2、建平县

建平县位于中国辽宁省西北部,东部与朝阳县交界,南部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赤峰市的宁城、喀喇沁旗及松山区、元宝山区隔老哈河相望。东北与敖汉旗毗邻。

建平县有汉、蒙、满、回、锡伯、俄罗斯、鄂伦春、朝鲜、壮等民族。建平县属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3、新宾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辽宁省抚顺市辖区,位于辽宁省东部,抚顺市抚顺市东南部,属于中低山区地带。

新宾满族自治县为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先进林业县和一二三工程示范县;是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全国食用菌、人参、药材生产重点县;全国山区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绒山羊生产基地县。

4、义县

义县,是辽宁省锦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是一座融历史之厚重与沿海之文明于一体的新型城市。西汉开始设县,历称交黎、昌黎、宜州、义州等,曾是三国和西晋昌黎郡的郡治。境内东部医巫闾山山脉,南北绵延近百里,山间多为林丛草地,有“绿色宝库”之称。

5、岫岩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东及东南与凤城市、东港市毗连,西与大石桥市、盖州市为邻,南与庄河市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接壤。因盛产岫玉,有“中国玉都”之称

彝族的资料和铺米族的资料

彝族的资料和铺米族的资料

彝族

yizu

Yiethnicminoritygroup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普米族

人口为33600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普米族人口数为33600。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木里和宁蒗的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在通用汉文。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汉族的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根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来聚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他们已居住于现在四川的越西、冕宁、汉源、九龙和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宋史》记载,当时,有人“入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说明普米族先民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已有密切往来。至元代,四川邛部州(越西)一带,有“六番”居住。蒙古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由其部落首领率领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的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定居下来。居于云南地区的普米族,元朝时属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罢府置宣抚司)的总管(或宣抚)的统治。明代属于丽江、永宁府土官知府统治。清雍正年间,丽江世袭土知府改为流官知府,世袭土官知府改为土通判。四川的普米族则受盐源木里的土司和本民族的头人统治。

文化艺术

普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节日,都举行“对歌”,形式多为叙事歌,另有短调,内容以青年爱情生活为主。普米族人平时也爱唱纳西、白和汉族的山歌。民间流传有许多传说故事。舞蹈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

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妇女服装各地区则不尽相同。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爱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普米族群众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养子、稗子等。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早婚。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的习俗。丧葬习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大过年即过春节,届时,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锅庄”。吃年饭,举行赛马、打靶等各种游艺活动。宁蒗普米族群众于旧历腊月十四日过大十五节,人们身着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尝新节,即每到大小春收获季节,人们用新粮酿酒、煮饭祭祀祖先,宴请亲友,庆祝丰收。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国家民委网站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建昌养牛群和敖汉在金厂沟梁什么方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