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养牛养羊(世界上放羊最好使的狗)

古代游牧民族养牛养羊(世界上放羊最好使的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古代游牧民族养牛养羊的一些知识点,和世界上放羊最好使的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北魏为啥没有控制漠北草原,反而像汉族政权一样抵御游牧民族?

北魏为啥没有控制漠北草原,反而像汉族政权一样抵御游牧民族?

因为北魏统治者很早就中原化了,打心底里就没想过做草原民族的可汗。

鲜卑起源于东北。原本跟漠北草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因为东汉时期,北匈奴被汉朝撵到了中亚。

之后,由于汉朝对漠北草原既没兴趣,也没能力经营。于是无主的漠北草原这才被鲜卑人趁机给占据了。

鲜卑人占据漠北草原后,巧了,令草原民族恐惧的小冰期来了。

小冰期是什么概念,想必你也懂。那可是八月份就飘雪的时代。所以此时的鲜卑人虽然已经是草原霸主,可由于天气变冷,草原生存环境恶劣。因而便不得不南下发展,迁徙到了漠南地区。(现在的内蒙古地区)

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后来进入中原的鲜卑各部落,慕容氏,拓拔氏,段氏等,就可以发现他们进入中原之前,地盘都在相对靠近中原的区域。而不是漠北。

比如,慕容氏先在辽西,后迁徙到辽东。段氏先在辽东,后迁至辽西。拓拔氏一直在阴山南麓与桑干河川之间游荡,也就是在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山西大同一带游荡。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鲜卑被檀石槐统一。这是鲜卑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也是最后一次统一。

之后,檀石槐去世,鲜卑再次四分五裂。然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了。

我们知道,统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这个道理对草原民族也是如此。鲜卑人由于一直是四分五裂的,所以到了两晋时代,鲜卑各部对漠北草原的控制,可以说就只是名义上的控制了。

也就是说,鲜卑人搬到漠南后,逐步开始与漠北民族产生隔阂。在他们眼里,漠北那帮游牧民族完全就是蛮夷。

面对鲜卑人把自己视为蛮夷的现状,草原民族当然要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了。于是,草原民族纷纷开始独立,这其中就有柔然部。

当然。以柔然为代表的草原民族独立,也不是瞬间就崛起了。从独立到崛起,中间还有一个猥琐发育的时间。

包括拓拔氏在内的鲜卑各部对漠北的威慑力也不是瞬间就丧失的,这中间也有一个逐步衰颓的过程。在柔然等草原民族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仍然要给鲜卑人上贡。

可以说,只要鲜卑自身不出问题,柔然人还不至于瞬间就翻身农奴把歌唱,把旧霸主完全挤出漠北草原。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把包括慕容氏在内的东鲜卑一勺烩。

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把包括拓拔氏在内的中鲜卑一勺烩。

是的,鲜卑被氐族人灭了,全灭了。

鲜卑人被前秦团灭后,为了不让鲜卑各部死灰复燃,苻坚以“散其部落”的方式,把鲜卑人打散。

其中的拓跋部更是直接被肢解,部众以三丁取一的方式被大量征召入关内当兵。这导致在关外的拓拔氏部众,人丁锐减。影响力大不如之前。

之后,苻坚认为这还不够,然后他就想出了一招二狼驱虎之计,扶持铁弗部(是一个匈奴人与鲜卑人混血杂居的杂胡部落)的刘库仁和刘卫辰去对付拓拔部。后来建立北魏的拓拔珪就是在刘库仁的坚持庇护下,才没有被苻坚招至长安软禁。而是留在了漠南。

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后,拓跋部原先对漠北草原仅有的一点点威慑力。至此,那就基本上是消失殆尽。

假如不是后来苻坚作死,跑去打东晋,导致前秦帝国崩盘。可能后来的历史上也不有什么北魏帝国了。

前秦帝国崩盘后,一切回到原点。

慕容垂首先在荥阳复国,建立后燕。

同一年,羌人姚苌也趁机建国,建立后秦。

在大家都忙于割据一方时,拓拔氏自然也没有闲着。

公元383年,一直庇护拓拔珪的刘库仁被慕容氏干掉。两年后,他的儿子刘显看拓拔珪不顺眼,就想把他干掉。

拓拔珪的母亲贺氏听说后,连夜把他送到了自己弟弟贺讷的部落里,寻求庇护。

贺讷一看外甥来了,就向周围部落报信,要求大家共同推举拓拔珪为王。于是几百名部落酋长共同在河套地区的牛川聚会,共推当时才十六岁的拓拔珪为代王。拓拔珪没费多少功夫就复国了。(后来他改国号为魏)

不过,虽然复国了,但由于之前被前秦灭了一次。北魏原有的宗藩体系都不存在了。再加上拓拔珪建立北魏之初,他向慕容垂的后燕称臣纳贡。所以柔然、库莫奚、高车等草原部落并不承认北魏是昔日的代国继承者。

也就是说,不承认北魏的法统。

不承认法统,那就打吧。

公元388年,拓跋珪东征,大破库莫奚部。

次年,拓跋珪西征,大破高车等部。

公元390年,拓拔珪再次西征,再次打得高车袁纥部丢盔弃甲。共缴获高车部人口及牲畜约二十多万。

到了公元391年,周边不服拓拔珪的小部落基本被打服,此时草原上唯一不服的,只剩下柔然人。

拓拔珪当然不肯放过柔然,揪着柔然就是一顿猛打。

柔然人见打不过,就向北逃跑。拓拔珪亲自带队追击,中途粮草吃尽,拓拔珪下令,把备乘战马杀了当作军粮,继续追。终于在南床山附近追上柔然,打得柔然损失惨重。柔然首领缊纥提被迫向北魏称臣纳贡。

之后,拓拔珪把目光转向南方,开始挑衅宗主国后燕。并在参合陂一战中,全歼后燕的十万精锐。

慕容垂听说前线惨败后,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之后,他一病不起,气死了。

听说慕容垂病死,拓拔珪把目光从压制草原民族转移到了入主中原。他野心勃勃,调集一大半兵力攻打河北。

北魏兵前脚离开,柔然等草原部落瞬间人心攒动。缊纥提的儿子郁久闾社仑出逃,在漠北重新收拾部众。之后,郁久闾社仑宣布改革,把柔然从一个原始部落,改革成了奴隶制国家。

又过了几年,北魏大致吞并后燕地盘。郁久闾社仑一面向拓拔珪称臣纳贡,一面趁北魏无暇顾及漠北草原,大肆扩张地盘,征服了诸如丁零、铁勒、敕勒等部落,基本上统一了漠北。

公元409年,拓拔珪遇刺身亡。其子拓拔嗣继位。次年,拓拔嗣见郁久闾社仑俨然有坐大之势,就发兵攻打。

这一战,北魏军横扫漠北,柔然人根本不是对手。郁久闾社仑打不过,就向北逃窜。在逃窜期间,他气不过,就病死了。

像这样的北伐战争,后来还有很多。柔然稍微恢复一点元气,北魏就兴兵征讨。

不过纵然北魏几乎每次都把柔然打趴,可此时的北魏已经入主中原。

在草原人看来,你拓跋氏虽然兵强马壮,虽然打得我们称臣纳贡。可是,我们并不承认拓拔氏是漠北草原主人。并不承认北魏皇帝是草原人的可汗。

而柔然汗国虽然武力不济,但不管怎样说,柔然毕竟是建立在草原上的游牧政权,是我们草原游牧民族自己的政权。

作为一个草原人,实在找不出理由,不效忠柔然,而去效忠武装攻入草原,把草原人抓去中原当炮灰的拓跋氏。

把话说的再直白一点。

当年拓拔珪打败缊纥提后,没有草原化,而是中原化了。他没想过,应该也不屑于获得草原民族的拥护,始终视之为蛮夷。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羊肉臊子味的中原皇帝,而不是做有烩面味的草原可汗。这让草原人无法接受,使得草原人也始终视拓拔氏为外人。

相比于北魏,柔然部落以草原民族自居,获得了草原人的支持。所以,北魏自然也就无法征服草原民族的人心。只能停留在武力层面,像一个中原王朝一样,一次又一次的对草原人进行打击。

为什么新疆捐了牛,蒙古捐了羊?

为什么新疆捐了牛,蒙古捐了羊?

2月15日新疆巴州和静捐赠40万元牛肉发车驰援武汉;2月27日,蒙古国总统向中国赠送3万只羊,助力中国抗击疫情。

一个月之内,新疆自治区和蒙古国先后捐赠大量的牛肉和羊(肉),一方面是驰援抗击疫情,另一方面也是为本地牧场产牛产羊做了证明!

但为什么蒙古国捐羊、新疆捐牛呢?同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西北,使得两个地方的牛羊分流因素是什么?

一、出于经济效益、区域特性,形成了蒙古国多饲养羊,而内蒙古、新疆等地牛羊混养丁格局。

虽然羊肉带有丁膻味使得它的受众远远没有牛肉的受众多,不过羊全身都有丰富产出,对于北部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本身就缺乏物资,这个时候羊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在几乎不能农耕、土地相对非常贫瘠的漠北蒙古高原地区,牛呢相对于羊来说,显得极其多余,甚至没有马的价值高:饲养周期比羊慢、繁殖能力没有羊高,吃了牧草后的产肉率也没有多高、副产品比起羊也没什么丰富的地方。

这就是蒙古国慷慨地赠了3万头羊,而只字没有提牛的原因。

相反在漠南蒙古,水草丰美,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内蒙古地区,新疆以及西藏的许多地区,除开牧业,还有一些土地可以种植耐旱耐寒的小麦、青稞。黄牛、牦牛在这样的地方,就有了用武之地。所以,这些地区保存了牛羊混养,甚至以牛为主、羊为辅的畜牧结构。

同样的,作为畜牧大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草场上也有遍布山野的羊群,但饭桌上、商店里却没有蒙古那样丰富的手把羊排、烤羊腿、羊汤,民众主要的肉食依然是牛肉,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羊肉膻味大,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不如牛肉众口能调的。

二、蒙古羊好吃

除了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之外,蒙古养羊,还有赖于好吃的滋味。吃不惯南方山羊膻味的人,第一口吃到蒙古羊时,都会惊叹:好吃;蔡澜那种信奉“羊肉不膻,女人不骚,有什么味道”的南方人,则多半会嫌蒙古羊淡薄无味。事实上,羊肉中的风味物质和独特的膻味,都来自于羊肉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的多少,与羊种、羊龄、饲料、公母、阉割与否,都息息相关。

而蒙古羊,就是短链脂肪酸极低的品种。宁夏盐池滩羊,作为国内公认的优良羊种之一,当地的传说是苏武牧羊时从贝加尔湖边带回的品种。传说不知真假,但滩羊是典型的蒙古羊。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越贫瘠的牧场,羊肉膻味越小。有人认为是干旱少雨地区的土壤盐碱度高,生长的都是沙葱、碱蓬、甘草、苦豆子之类的盐碱性植被。羊吃了盐碱性草之后,可以有效去除带有膻味物质的脂肪酸。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古代中原王朝为何不去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虚拟场景。

就假设明朝不计成本灭了北元,一统漠北。

然后呢?明朝该往漠北移民吧?改变草原的民族结构吧?如不然,汉人仍然住汉地,游牧民族仍然住草原。过不了多久,草原部落与中原离心离德,就又该要造反了。

历史上这种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西汉打击匈奴,东汉撵走匈奴。最后占到便宜的是鲜卑人。当鲜卑控制草原后,反过头来又与中原王朝重复匈奴人的旧事。

还有唐朝。当年唐太宗、高宗两朝下大力气灭了东、西突厥,派了不少兵镇守。设立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加起来有三十多个。

PS:都护府都护由朝廷派官员担任。都督府都督和羁縻州长官由朝廷册封当地的土著首领兼任,名义上要向唐朝纳税,但实际上都是独立小王国。

结果呢?仅仅20余年,突厥就造反了,又建立了突厥第二汗国。

那些连七八糟的都督,羁縻州长官,可能第一代见识过唐军的厉害,心服口服。但传到第二代,第三代,肯定就不服了,那肯定就要造反了。

这种征服了,造反。再征服,再造反的循环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铁律。

所以,正经由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想要有效且长时间统治漠北草原,一定要移民。要让汉人成为草原上的主体民族。就像当年汉武帝武力驱逐匈奴,移民河西,并彻底汉化了河西走廊一样。

但是,你以为移民就能一劳永逸吗?

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漠北草原的生活环境与关内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比起河西走廊,也有很大差距。

你以为草原真是民歌里唱的那样,“风吹草低现牛羊”?

别逗了。草原环境的恶劣,超出想象。夏天出门解个手,野蚊子能把人活吃了。

解个手尚且如此痛苦,洗澡、煮饭,那就更不提了。让一个人中原长时间生活在那种环境之下,迟早要逼疯。

而且这还没提草原上不能耕作的问题,中原人不会放牧。让中原人不耕田,成天像草原人一样“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算是血统再纯的中原人,他也得胡化。变的跟草原人无异。

其实,草原上的人很多就是中原过去的。

比如史书上就有记载。说南北朝时,有大量的汉人为了逃避战火,逃到了草原上。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迎萧后置于定襄――《北史·突厥列传》

这些汉人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这些人都“胡化”了,与草原游牧民族融合为了一体。

你一个汉人在草原上生存,不“胡化”不行。

在很多时候,是环境改变人,而不是人改变环境。这就好比一个广东人在广东,肯定是一年四季穿大裤衩子加人字拖。可一旦他移居内蒙古,他肯定就不这么穿了。因为环境便了,没有一年四季穿大裤衩子的条件了。

所以说,并不是草原民族天生就野蛮。他们只是因为环境限制,只能活的像野蛮人。你让一个汉人过去,一个月不洗澡(因为草原上没有固定水源),到最后肯定是跟草原人一样,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皮肤上的污垢像干旱的黑土地一样龟裂,头发板结,不得不把头发剃掉一部分,脑袋上只留一撮毛。

扯远了,咱们回到假设场景。

假设明朝灭了北元,并移民漠北,改变了草原的民族结构。

然后,结合前面说的“环境改变人”,你猜猜未来会怎么样?

未来的结果肯定是:汉人无地可耕,只能在草原上放牧,慢慢受环境影响而草原化。隔了三四代人后,新生代在草原上长大,以草原人自居。到最后,草原变成了他们认为的故乡,中原则变成了陌生的地方。南下入关抢劫,甚至是入关推翻紫禁城的皇帝,对他们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负罪感。他们只会觉得自己与中原人本就不是一路人。

如果最后是这个结果,那你说,中原皇帝还费那劲干啥?

早造反是反,晚造反也是反。那干脆别搭理草原了。修万里长城,拒外患于门外。这是在机枪大炮发明之前,中原王朝唯一兼具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操作了。

当然,你可能也会提出质疑:那清朝为什么就能征服草原?难道清朝不是中原王朝吗?

清朝当然是中原王朝了。可一方面,清代帝王本身就起自夷狄,其自身的边疆少数民族身份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游牧民族问题。

另一方面,清朝从皇太极三征林丹汗,到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前前后后,花了一百三十多年时间。清朝平稳统治蒙古的时间,实际也就是一百多年。

在这期间,还伴随沙俄东扩,压缩了鞑靼民族生存空间,逼迫草原人归顺清朝的因素。

也就是说。清朝征服蒙古草原,是大棒加胡萝卜,外加门外还有一头虎视眈眈的熊,一直想吞掉蒙古,三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外蒙古没有生存空间了,投沙俄,远不如投清朝。他们自然就只能诚心臣服于清朝了。

然而尽管如此,到了清末,你也看到了。一旦当清朝的控制力下降,外蒙古人是不是立即就赶走驻蒙清军,扯旗子造反了?

草原与中原,环境完全不同,统治逻辑完全不同。中原王朝要想兼顾,既统治草原,又想统治中原,就必须运行一套双元双轨,又相互依存共生的政治制度。

可即便如此做了,也不能保证一劳永逸,万世太平。团结“非我族类”,是需要政治智慧的一件事。别说古代了,即便是现代,该如何团结各民族,也仍然在摸索中前进。

在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什么总会有冲突?

在古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为什么总会有冲突?

一部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恩怨史。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两大族群几乎不能共生,相互征战,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游牧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由于草原和沙漠地区的土地,没法保证种植业能够养活足够多的人口,这就决定了游牧民族无法形成定居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吃光了一片草地之后,他们收拾家当,想另外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出发。由于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往往以部落为单位,游走在那片广阔的草原上。

那么问题来了,游牧民族既然是追逐着资源而走的,哪里的资源比较多呢?当然是农耕地区!正是因为农耕地区土地肥沃,植被茂盛,所以才形成了聚集区,从而催生了当地农耕文明和政权的诞生。所以为了生存,追逐资源的游牧民族,注定会将农耕民族的资源当做自己的狩猎对象。而偏偏农耕民族,由于人口相对集中,都会在当地构建足够强大的防御体系。当农工民族不够强大的时候,他们修一道城墙,来保护自己的边界,但一旦自己强大了,他便会越过这道城墙,打垮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游牧民族政权。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略以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反击都是一种客观需要。

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往往都是半干旱地区,这种地区根本就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折腾。如果夏季降雨不足,这草场就会严重退化,如果冬天太冷,牛羊马匹都可能会被冻死。如何为准备充足的越冬食物,是每个游牧部落和政权必须考虑虑的问题。每当秋高马肥之际,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往往在这个时间,他们发动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抢粮食、抢家畜、抢女人。正如汉朝前期的匈奴人,他们从来没有停止每一年秋季南下抢劫的习惯。

但是,游牧民族的政权,无论从人口,经济规模上,都无法和中原王朝的政权相提并论。这种等量级几十倍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中原王朝的农耕政权足够强大,消灭了北边的游牧牧民族,或者说乘中原农耕政权正在衰落之际,北方游牧民族消灭了南方的农耕文明,他们不就彻底融合在一起了,以后也就不会再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了!其实历史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想法的可笑。鼎盛时期的汉唐,曾经横扫漠北、驰骋西域,但是都无法彻底的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北方的这个敌人,他们居无定所,有若干个不同的部落和部落联盟构成。他们的土地无法耕种,也就无法形成固定的人口聚集区,无法形成固定的人口聚集区,就无法实现实际的管辖和占领。不出百年,草原上就会兴起新的一支力量。而游牧民族也有强大的时候,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征服了几乎整个世界,但元朝对中原建立统治的时候,他们永远都无法回避,已经成熟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更无法回避几十倍于自己的汉族人口。要么你变成农耕民族,要么你退回草原。故而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中央集权利力度最深的大清王朝,对游牧民族的统治,也未能将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而是充分利用了蒙古各部落之间不同利益纷争有矛盾,让它们实现互相制约,相互制衡,但仍然会出现葛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同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随着近代化的推进,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矛盾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在热兵器出现之后,马克沁让草原民族变得异常好客,越来越能歌善舞了。

世界上放羊最好使的狗

世界上放羊最好使的狗

答案是边境牧羊犬。

边境牧羊犬是非常匀称的中等体型犬,外观健壮,身躯坚实,肌肉发达,具有平滑的轮廓,给人的印象是动作毫不费力,且具有无穷耐力。这一特征使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牧羊犬。它精力充沛、警惕而热情。聪明是它的一大特点。

由于贫瘠荒凉、气候恶劣,特别是在高山地区,苏格兰人没有办法投入大的农业生产,放牧绵羊对他们来说是较好的选择,而在崎岖的山地环境下人们只有仰赖犬来帮忙驱赶、集合以及看护羊群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之后被叫做“边境牧羊犬”的犬成为了牧羊人值得信赖的好帮手。牧人们相信,这些拥有一种神奇的催眠术。事实上,这样的本领并非什么催眠术,而是这些犬拥有的极为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即“眼神控制”能力。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