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族养牛(求沙湾饮食文化)

伊犁哈萨克族养牛(求沙湾饮食文化)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伊犁哈萨克族养牛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伊犁哈萨克族养牛的知识,包括求沙湾饮食文化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广西藤县三坡村吴秀芳出生日期

广西藤县三坡村吴秀芳出生日期

吴秀芳,女,锡伯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报社退休职工。2004年5月获得伊犁州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8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伊犁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其所在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吴秀芳用伟大的母爱抚养家里8个特殊孩子长大成人,每年资助7000多元圆了21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她用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爱,无怨无悔,从她身上点点滴滴折射出了一位无私奉献、人间大爱的良好形象。

用爱接纳6个汉族儿女

吴秀芳家其实并不富裕,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后,她一人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1997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崔国新,崔国新是汉族,一人带着6个孩子,生活负担较重。当时身边不少人劝她不要嫁给崔国新,可是当她看到6个孩子因失去母亲无助的眼神时,没有犹豫便和崔国新一起组建了家庭。全家靠养牛卖牛奶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吴秀芳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喂牛、挤牛奶,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再骑着自行车去市场卖牛奶。儿子李刚看到她每日这么辛苦,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有了辍学的想法,留了一张字条便离家出走了。吴秀芳和崔国新找遍了县城大街小巷,第二天才在伊宁市找到准备外出打工的儿子。

这件事让吴秀芳感触很深,回家后,她对8个孩子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想,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要供你们读书上大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5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学府。为了给他们凑学费,吴秀芳卖掉了家里的20多头奶牛。

吴秀芳的付出感动了崔国新的儿女们,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位锡伯族妈妈。如今,子女们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是您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每当孩子们亲热地喊她“妈妈”时,她感到的是欣慰和满足。

现在,子女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心父母,还时常贴补母亲,支持她去献爱心、做好事。

无私资助21名各族贫困学生

2004年,吴秀芳得知,有3个孤儿因为贫困面临辍学。虽然供自家的5个孩子念书已经很吃力,但她还是决定资助他们。她说:“既然我知道他们有难处,就要伸手拉他们一把,这样我才能安心。”为了挣钱,她与丈夫崔国新一起去割草料;为了省钱,她舍不得买一双手套,至今她的手上还有当年劳作时留下的硬茧。

2005年,吴秀芳的小女儿被诊断出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卖了两头牛。三年前,女儿病情恶化为尿毒症,除去新农合报销的费用,每月还要自付2000余元的医药费。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吴秀芳也没放弃资助贫困孩子。

在吴秀芳的资助下,伊犁师范学院学生苏丽娜2016年顺利大学毕业,她心里最感激的就是这位锡伯族妈妈。她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吴妈妈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圆了我的大学梦。”

哈萨克族学生阿斯力也是吴秀芳资助的孩子,今年已经是吴秀芳资助他的第8个年头。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吴秀芳不仅为他缴纳学杂费,还为他购买换季衣服,时不时叫他到家里来改善伙食。对阿斯力来说,吴秀芳就像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2004年至今,吴秀芳累计资助21名贫困学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吴秀芳说:“只要孩子们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义不容辞,这些孩子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今年61岁的吴秀芳,还将挣钱作为她心里的头等大事。她说:“趁我现在还干得动,要多挣些钱,供孩子们念书,考大学。”

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心地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吴秀芳,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2007年,一位汉族农民得了白血病,吴秀芳多方打听找到患者家中,将自己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400元钱送到了患者手中。同年10月,当地救助3岁白血病患儿的消息传出,吴秀芳放下手中的活,当即前往看望孩子,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捐给了孩子,回家后,她仍放心不下,又常常前去看望。

2008年5月的一天,吴秀芳在得知城镇一家哈萨克族低保户因为没有钱支付工钱,盖了一大半的房子不得不停工,一家6口人只能住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的情况后,在老伴的陪伴下,一大早就将1500元钱送到低保户的家中。

2008年汶川地震,她向灾区捐赠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和价值上千元的被褥等救灾物资。2011年,她为坎乡患白血病的八岁女童阿克达木送去200元慰问金。2011年5月,察布查尔县相继遭受地震和冰雹灾害,她又卖掉自己养的一头牛第一时间前往民政局送去5000元捐助资金……。

多年来,吴秀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资助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在她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有七八家之多。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一群人的力量大。深知这一道理的吴秀芳有意识地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参与到爱心活动中。她参与的察布查尔“爱心妈妈”协会,从2011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遍及全县各个行业。

吴秀芳,女,锡伯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报社退休职工。2004年5月获得伊犁州十大杰出母亲称号;2008年5月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伊犁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其所在家庭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吴秀芳用伟大的母爱抚养家里8个特殊孩子长大成人,每年资助7000多元圆了21个贫困孩子的上学梦,她用实际行动默默无闻地播撒着爱,无怨无悔,从她身上点点滴滴折射出了一位无私奉献、人间大爱的良好形象。

用爱接纳6个汉族儿女

吴秀芳家其实并不富裕,丈夫遭遇车祸身亡后,她一人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1997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崔国新,崔国新是汉族,一人带着6个孩子,生活负担较重。当时身边不少人劝她不要嫁给崔国新,可是当她看到6个孩子因失去母亲无助的眼神时,没有犹豫便和崔国新一起组建了家庭。全家靠养牛卖牛奶为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那时,吴秀芳每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起床喂牛、挤牛奶,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再骑着自行车去市场卖牛奶。儿子李刚看到她每日这么辛苦,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有了辍学的想法,留了一张字条便离家出走了。吴秀芳和崔国新找遍了县城大街小巷,第二天才在伊宁市找到准备外出打工的儿子。

这件事让吴秀芳感触很深,回家后,她对8个孩子说:“你们什么都不要想,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要供你们读书上大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5个孩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学府。为了给他们凑学费,吴秀芳卖掉了家里的20多头奶牛。

吴秀芳的付出感动了崔国新的儿女们,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了这位锡伯族妈妈。如今,子女们常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是您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每当孩子们亲热地喊她“妈妈”时,她感到的是欣慰和满足。

现在,子女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仅关心父母,还时常贴补母亲,支持她去献爱心、做好事。

无私资助21名各族贫困学生

2004年,吴秀芳得知,有3个孤儿因为贫困面临辍学。虽然供自家的5个孩子念书已经很吃力,但她还是决定资助他们。她说:“既然我知道他们有难处,就要伸手拉他们一把,这样我才能安心。”为了挣钱,她与丈夫崔国新一起去割草料;为了省钱,她舍不得买一双手套,至今她的手上还有当年劳作时留下的硬茧。

2005年,吴秀芳的小女儿被诊断出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卖了两头牛。三年前,女儿病情恶化为尿毒症,除去新农合报销的费用,每月还要自付2000余元的医药费。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吴秀芳也没放弃资助贫困孩子。

在吴秀芳的资助下,伊犁师范学院学生苏丽娜2016年顺利大学毕业,她心里最感激的就是这位锡伯族妈妈。她说:“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是吴妈妈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圆了我的大学梦。”

哈萨克族学生阿斯力也是吴秀芳资助的孩子,今年已经是吴秀芳资助他的第8个年头。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吴秀芳不仅为他缴纳学杂费,还为他购买换季衣服,时不时叫他到家里来改善伙食。对阿斯力来说,吴秀芳就像他的亲生母亲一样。

2004年至今,吴秀芳累计资助21名贫困学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吴秀芳说:“只要孩子们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义不容辞,这些孩子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今年61岁的吴秀芳,还将挣钱作为她心里的头等大事。她说:“趁我现在还干得动,要多挣些钱,供孩子们念书,考大学。”

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

心地善良而又充满爱心的吴秀芳,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2007年,一位汉族农民得了白血病,吴秀芳多方打听找到患者家中,将自己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400元钱送到了患者手中。同年10月,当地救助3岁白血病患儿的消息传出,吴秀芳放下手中的活,当即前往看望孩子,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捐给了孩子,回家后,她仍放心不下,又常常前去看望。

2008年5月的一天,吴秀芳在得知城镇一家哈萨克族低保户因为没有钱支付工钱,盖了一大半的房子不得不停工,一家6口人只能住在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的情况后,在老伴的陪伴下,一大早就将1500元钱送到低保户的家中。

2008年汶川地震,她向灾区捐赠了2000元的特殊党费和价值上千元的被褥等救灾物资。2011年,她为坎乡患白血病的八岁女童阿克达木送去200元慰问金。2011年5月,察布查尔县相继遭受地震和冰雹灾害,她又卖掉自己养的一头牛第一时间前往民政局送去5000元捐助资金……。

多年来,吴秀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资助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在她的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有七八家之多。

一个人的力量渺小,一群人的力量大。深知这一道理的吴秀芳有意识地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参与到爱心活动中。她参与的察布查尔“爱心妈妈”协会,从2011年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人,遍及全县各个行业

求沙湾饮食文化

求沙湾饮食文化

一、沙湾大盘鸡

早在八十年代初,“沙湾杏花村大盘鸡”就已风靡全疆,它是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饮食风格于一体,具有鲜明、独特的沙湾地方特色的餐饮方式。据考究,川中烹饪高手张师傅为躲避战乱,从四川流落到沙湾,他吃了新疆老乡的“鸡娃炒辣子”后赞不绝口,于是,便在沙湾安家落户,自立招牌,开了一家饭馆,专门经营辣子炒鸡。后来,餐馆厨师们对原有的烹调方式略为改进,兼收并蓄,对鸡块的大小、形状、佐料的搭配、入锅的先后、火候的掌握、颜色的搭配,都做了细心的对比研究。出锅后的大盘鸡色、香、味俱佳,可谓百吃不厌。于是“沙湾大盘鸡”这一地方名吃在东来西去的客商们中间流传开来,传遍全疆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天山雪水蚂蚱鸡

“蚂蚱鸡”,顾名思义就是以捕捉飞蝗蚂蚱为食的土鸡。在沙湾县水草丰美的西戈壁牧区,当地农牧民和部分养殖户选用纯种的哈萨克土鸡繁育而成。小鸡一出壳就自然散养,食野草枝叶草籽,当地野草中不乏中草药,捕食蚂蚱飞虫,喝纯净雪水,经6-8个月养育而成。其生长过程期间,要经受牧区气温变化,风沙袭击,还要躲避老鹰的追捕,因而“蚂蚱鸡”生性机灵,体制强健,其肉质滑嫩,纤维细小,没有肉鸡饲养过程中的各种添加剂,是放心食用的绿色食品。

三、珍品美味枸杞鸭

绿头野鸭是沙湾县良种繁育场1999年从新疆农业大学引进的美国绿头野鸭,该鸭是集肉用、药用、毛用等为一体的珍稀禽类,肉质鲜嫩、味美可口、脂肪低、肌肉率高,铜、铁、锌等微量元素丰富,没有草腥味。由于土鸡和绿头野鸭在万亩枸杞园内散养,自小多采食枸杞鲜果,其皮肤、骨胳、肌肉均呈浅红色,被誉为“枸杞鸡、枸杞鸭”,是餐桌上少见的珍品美味,其药用功能和滋补作用独特,发展前景极为乐观。目前进入市场的“枸杞鸡、枸杞鸭”产品有鲜活、速冻、香熏等品种,投放克拉玛依、奎屯、乌鲁木齐等各市场后受到欢迎。

四、千泉湖的大闸蟹

千泉湖牌大闸蟹是选用我国长江水系生态苗种,利用沙湾县千泉湖地下泉水和千泉湖天然的生态条件养成,是全天然的绿色生态水产精品。千泉湖大闸蟹的烹饪方法:

(1)蒸蟹

蒸食河蟹是安全而味美的食法。蒸蟹之前,需先将蟹体洗刷干净,尤其是螯足和腹部附肢需反复洗刷。然后用线将河蟹步足螯足捆扎,使蟹不能爬动。用水蒸的时间是水沸后再蒸20分钟,至蟹壳呈红色,闻到蟹味后,即可取出,剥去甲壳,将肉和蟹黄蘸以糖、醋、姜末等佐料,其味鲜美无比。

(2)面拖蟹

先把蟹洗好切成两片,挖去胃、肠、鳃等不可食部分,用面粉调成糊浆,等油锅烧滚时,将蟹块在面粉糊浆中拖一下粘满面浆,一块块放入油锅内,再加酱油和少许糖,炒好后,烧滚即可食。

(3)清炒全蟹

熟河蟹肉250克,熟肥膘肉50克,生油50克,香油10克,精盐5克,醋10克,白糖5克,葱末0.005克,姜末0.15克,水团粉0.5克,高汤少许,味精0.25克。将熟肥膘肉切成1厘米见方小丁,与剥出的熟蟹肉放在一起。坐勺,打大油。将葱、姜末放蟹肉和肥膘肉中,加盐、用手勺轻轻拌炒,使蟹肉炒匀不碎,再烹料酒、醋,加白糖、味精、打高汤少许,挂薄芡,淋芝麻油取出。菜上放姜末1克即成。

五、“老岳母”辣椒酱

新疆沙湾县为“中国辣椒之乡”。产于安集海镇阳光利民食品厂的“老岳母辣椒酱”,以当地盛产的新鲜辣椒为原料,经过人工挑选,取把儿,清洗,切块发酵制成,该产品包装采用真空装瓶,不含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常温下可保鲜12个月,目前,年产500吨的“老岳母辣椒酱”,以辣味纯正,色泽红艳远销疆内外。

六、“金沙湾”鲜果

每提起沙湾林场盛产的草莓、蟠桃等金沙湾鲜果,人们莫不交口称赞。目前,葡萄基地规划面积5000亩,现已挂果面积2000亩,其品种性平、味甘、耐储藏、含糖达16度以上;蟠桃基地规划面积3000亩,现已挂果面积1000亩,蟠桃曾获99昆明世界园林博览会铜奖殊荣;草莓李子基地规划面积2000亩,草莓品种有石莓1号,石莓2号全明星等5个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李子品种有北方1号,奎李6号,绥李3号,美国布郎李等6个品种,亩产可达1200公斤。

民族风味食品

一、抓饭

将牛、羊或鸡肉切丝,皮芽子(洋葱)切丝,黄萝卜切丝,用清油、羊油参和,下锅炒(大尾羊尾巴油更好),然后将精选洗净的大米下锅,有时和上红枣、葡萄干加盐、水,盖锅煮熟。开锅用铲子搅匀,即可吃。

二、烤肉

将羊肉切成薄片,串在铁钳子上,架在烤炉上翻烤,熟了撒盐、辣子面、孜然,再略烤即可食。

三、拉条子拌面

小麦面加水和好,狠揉,搓成指头粗细的面条,上盖布,半小时即可拉成比筷子稍细一点的面条下锅煮熟。一大碗面条,一小碟炒菜,拌上吃。薄皮包子、业仁(似哈萨克族拉仁)也非常有名。

四、奶茶

哈萨克族泡制奶茶一般喜欢用砖茶。先用小刀削一些砖茶,用干净纱布包好,投入茶壶中,倒入干净水。将茶壶挂到铁支架上,下面生牛粪或木柴火。烧开后加盐。冬天还加胡椒粉。再用温火熬一阵,待茶香扑鼻时,才将茶壶从铁支架上取下。茶碗只倒七成满,加入一块白砂糖、一勺酥油、一勺奶皮子,端上桌供客人和家人喝。奶茶有极丰富的营养,不仅散热解渴,消除疲劳,而且有极好的强身滋补功能,所谓“奶茶能养人”有很有道理的。凡到草原做客。别忘了要喝一碗牧民亲手烧的奶茶,吃一块用木炭烤好的馕。

五、塔巴馕

塔巴由铁铸或铝铸,一般在直径三十公分左右,上下两层都一样。平面圆形,有突出的边。中间放揉好擀好的发酵麦面饼,厚约两公分左右。扣上盖,平置在牛粪火堆或木柴火堆上,只有火星、没有火焰,不冒烟。给上盖也放置火疙瘩,两面洪烤,约半个小时成熟。面掌握不能发太大,加盐不加碱。面发后,烘烤前,要揉很长时间,越揉得到家越好吃。

六、塔尔米

塔尔米即小黄米,先筛,捡干净,下锅煮熟,舂去皮。有好几种吃法:投入茶碗,边喝边吃。若时间长了,去皮的塔尔米已发硬,一种方法是,将塔尔米加入生牛奶中,烧煮软了边喝边吃。一种方法是,在塔尔米中加白砂糖、酥油、奶皮子,拌好后加盖放置数小时,吃起来绵软、香甜,非常可口。

七、手抓肉

把羊宰后,将肉按不同骨形切成大块,下锅加水,用旺火烧开,去掉沫子,加盐。再不加其它任何佐料。然后温火慢煮。待肉香扑鼻时,即熟透,捞出锅。将黄萝卜条下锅。稍后再加入土豆块。熟后取出,最后下锅煮那仁(擀面皮,切成手掌大的面片子)。熟后捞出装大盘,上放黄萝卜、土豆,最上放肉块。这时,把切好的皮芽子(洋葱)丝装大碗,倒入去掉浮油的热肉汤,烫成半熟,连汤从肉上浇下去。这时手抓肉便做成,端盘上桌供客人和家人吃。

八、盖碗茶

将绿茶叶少许投入碗内,再加入冰糖、桂圆、红枣,倒入70-80度热的开水,加上盖,捂三五分钟后即可饮用。

九、油香

油香即油饼,但与油饼的做法不同。一份小麦面用开水烫过、晾温,加一份未经烫的小麦生面粉,和匀发酵。不让发得太厉害,然后加鸡蛋、熟清油、苏打、香豆粉。吃甜的加点砂糖,吃咸的加少许盐。面软时再加点生面。揉好后,揪成面疙瘩,擀成小圆饼,中间用刀尖划两三道长形口子,下油锅炸制。这样炸制出来的油香表面平整,不起泡,金黄可口。

十、油果

小麦面经过发酵(稍发即可)、和碱、熟清油、调匀、擀成薄饼。然后再用一份生小麦面和上稀蜂蜜调成面糊,铺在擀好的薄饼上,将饼折叠,切成一指宽,半指长的条子,两头提拉扭曲,下油锅炸制。炸熟后,面黄心红。上洒少许凉水,装瓷罐内焖两个小时后,装盘上桌,吃起来软甜可口。

十一、粉汤

逢年过节,遇婚葬大事,必做这一道菜汤。姑娘出嫁前必须学会制作方法。先制作凉粉块。再将羊肋条骨切成半指长小条块,下锅爆炒,快熟时加盐、生姜粉、花椒粉、胡椒粉、酱油、醋。熟后加肉汤再煮,待肉要快脱骨、肉香扑鼻时,再加切碎的绿叶菜,切好的凉粉块,切碎的红辣椒,水发木耳,稍滚即成。出锅时,碗底淋上香油,放上皮芽子丝(洋葱)、香菜丝、上加粉汤。吃起来色、香、味俱佳,风味特别。

十二、瓤皮子

用盐水和小麦面,经较长时间揉搓,再用凉水漂洗,使淀粉与面筋分离。然后将洗面水沉淀,去掉清水,拌成糊状。在涮锅底抹上清油,倒入适量糊状淀粉,摇均匀成一层薄薄的饼,放入开水锅里烫熟,即成瓤皮子。将面筋在笼里摊平蒸熟,即成面筋饼。食用时,将瓤皮子切成细长条,装盘,上面放几片切成小块的面筋,上面加盐面、醋、辣子等调料。色泽悦目,橙黄透明,柔软细韧,风味特别,是夏秋最理想的清凉食品。

十三、黄面

小麦面加盐和食品黄水,经长时间揉,然后搓成小指头粗细面条。在面板抹上清油,在面条上也抹上清油(防止粘连),用干净湿布覆盖一段时间。最后双手并用,一次抓起五至六根面条拉扯,拉扯成很细的银丝面条(这是和粗拉条子的根本区别),下锅煮熟。捞出后用凉开水漂洗,放置面板上晾干表面水分,再在面丝上抹一层熟清油,即成金黄,油亮的黄面。吃时,将黄面装盘,上撒上盐面、浇醋、调辣子。令人望而垂诞。

十四、馓子

用上等白面和清油、花椒水、鸡蛋清及适量盐水,调均匀,狠揉,直到揉得面团起泡噼啪发响。然后揪成小块面块,搓成细条(如筷子粗细),盘成中空小把子。再用两根细木棍,自内分两头撑起面把子,逐段投入油锅炸,炸至金黄,挑出趁热软之时,将两头弯到一起装盘。炸熟后的馓子,起的泡越多越好。馓子色泽金黄,吃起来味香酥脆,很可口,关键在于油和在花椒水、盐量放得合适,揉到了家,火候掌握得好。

为什么人们吃牛肉,羊肉,却很少听说吃马肉呢

为什么人们吃牛肉,羊肉,却很少听说吃马肉呢

在我们平常的饭桌上,自然少不了肉类这一道“硬菜”,吃得最多的自然是猪肉、牛肉、鸭肉、鹅肉、鱼肉等等,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各种的肉类,所以也就有了“大鱼大肉”这一说法。

生马肉

不过,肉类这么多,却鲜有人吃马肉,而马肉的肉质鲜香,脂肪量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各种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比你牛羊肉还要高,是一种优质的肉类。按道理说,马肉在市面上应该很受欢迎,为什么却没有被大众列入食谱中呢?

我们先从古代开始了解原因,有两本比较著名的文献都同样记载着“马肉有毒”这一说法。

《本草纲目》记载:“食马肉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马肉辛苦冷,有毒,食杏仁或芦根汁解之。其肝,食之杀人。”

马肉香肠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记载无疑是很荒谬的,完全就没有科学依据。古代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对于生物的研究还处于表面。正是这个原因,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将马肉列入了“黑名单”,也鲜有人敢于冒险吃马肉了。

回到现在,几乎鲜有人吃马肉,总结起来无非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养殖成本,养马不划算;而是情感问题,马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朋友。

一、养殖成本

对于养殖户而言,无论是养牛养羊,还是养鸡鸭鹅,多喂谷物和饲料,都是想它们多长几斤肉,这样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而马却不一样,吃下很多食物,却只是长了那么一丁点的肉。例如喂养牛羊100斤的草料,可以长1斤肉。如果要马长1斤肉,却要喂养200斤的草料,这是十分不划算的,比养牛羊的养殖成本高了足足一倍。

除此之外,养马也是一件劳心劳力的“苦差事”,因为马每一顿都吃得很少,但是一天又要吃较多的食物,所以马就养成了“少食多餐”的习惯。这样养殖户就要一天多次定时喂马,来来回回奔波,让人倍感疲劳,这比养牛羊难多了。

二、情感问题

牛羊自古以来就归到家畜一类,而马却是作为交通工具的。古时候交通不便,古代人要去远处,要不走路,要不坐轿子,最快捷的方式当然就是骑马了。而在战场上,马更是一种作战工具,骑兵日行千里,征战沙场,靠的就是精壮的战马。三国时候,吕布骑的就是赤兔马,而刘备骑的是的卢马,可见马对于战争是多么的重要。

等到马老了,也没有人会杀马,因为长久相处,就产生了感情联系,就像是对待猫狗这些宠物一样。因此,几乎没有人将马杀掉当成食物。

日本马肉刺身

不过,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是食用马肉的,例如日本、墨西哥、蒙古等。墨西哥的马肉产业是最为庞大的,每年将有13匹马被屠杀,不过墨西哥当地人却不怎么喜欢吃马肉,马肉主要是用作出口。而在日本,马肉是一种传统美食,新鲜的马肉被制作成刺身。

新疆伊犁熏马肉

在我国,哈萨克族就有吃马肉的传统,他们将马肉奉为上等食物。马肋条肉、肥肠肉、脖颈肉、臀部肉被是用来招待贵宾的。跟牛羊肉相比,马肉的肌肉纤维比较粗,不容易咀嚼,而且有独特的味道,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吃会不习惯。

最后总结,马肉之所以比较鲜见,是因为养殖的人比较少,大规模的养殖场更是屈指可数,所以在市面上很难见到马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