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那云村养牛场,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广西那云村养牛场,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今天给各位分享广西那云村养牛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位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

天峨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红水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4'-107°20',北纬24°36'-25°28',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南各省区出海的水、陆交通要冲之一。全县面积3192平方公里。

天峨县成立于1935年。现辖六排、向阳2镇和岜暮、八腊、老鹏、纳直、更新、燕来、下老、坡结、三堡等9个乡。居住着壮、汉、瑶、侗、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总人口14万。其中壮族7.83万人,占55.93%。

天峨有水力、土地、森林、旅游、奇石、水产等6大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巨大。

天峨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天峨人民根据山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林、牧为主的种养业,不仅解决了温饱,还相继成为广西杉木材、油桐籽、板栗、土特产、菜牛、山羊等重要生产基地;同时,大兴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实现了显著改善。现在,时代选择天峨,造就天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定投资几百亿元人民币开发天峨的水能、旅游资源。其中,位于境内的全国第二大水电站--龙滩水电站被列为中国西部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并已进入建设高潮。因此,天峨既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的一个投资开发热点,又是21世纪的水电明珠和旅游城市。

旅游资源

天峨县以山高水长而闻名于世,山峻拔,水秀逸,洞神奇,石精美,景色如画,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进入被人誉为百里画廊的红水河峡谷,船在峡中走,人在画中游;有广西八景之一的布柳河仙人桥、出神入化的川洞、每日涌出三次泉水的犀牛泉、静如处子的峨里湖、传天簌之音的纳州魔谷岩、曲径通幽的六排冰峰洞;有布柳河、川洞河、三匹虎三个水源林动植物保护区,保存着大量的国家一、二、三类珍贵动植物;有被人称道为"天峨张家界"的大见夕喀斯特生态度旅游区,这里群峰叠翠,沟壑纵横,古木参天,鸟啭兽鸣,瀑流飞练;还有原始古朴的壮族蚂拐舞,风韵独具的山歌对唱特别是龙滩水电站建成后,"高峡出平湖",红水河上游的险滩急流将湮没在200公里长波平如镜、涟漪荡漾的巨大天湖里,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桂山黔岭中。天峨的奇山秀水宛如一块磁石,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农业开发

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是天峨县服务龙滩,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县干部和群众在山上大种名优特水果和干果;在田里种好粮食、蔬菜和果蔗;还大养牛、羊、猪、禽和鱼虾,使物产日益丰富。目前,大宗的水果、干果及副食品有:水果年产5000多吨,板栗1000多吨,油桐籽6000多吨,油茶籽1000多吨,牛肉2500多吨,猪肉5000多吨。

历史沿革

2000年,天峨县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六排镇、向阳镇、岜暮乡、八腊瑶族乡、老鹏乡、纳直乡、更新乡、燕来乡、下老乡、坡结乡、三堡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64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六排镇31333向阳镇16466岜暮乡10752八腊瑶族乡7803老鹏乡9967纳直乡6255更新乡13398燕来乡8619下老乡11511坡结乡12221三堡乡13324

2003年天峨县行政区划一览(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

100六排镇辖:城中、城东、塘英3个社区;登里、都隆、纳合、仁顶、云榜、龙坪、纳州、令当、纳洞、索法10个村委会。

101向阳镇辖:向阳、全平、林细、当明、牛场、海洲、林潭、治安、林列、平腊、龙鱼11个村委会。

200岜暮乡辖:板么、平石、森里、拥里、板花、龙安、大甲、都楼、大曹、公昌、新洞、龙塔、甲岩、说洞14个村委会。

201八腊瑶族乡辖:八腊、龙峨、洞里、甘洞4个村委会。

202老鹏乡辖:老鹏、五福、什里、麻洞、纳碍5个村委会。

203纳直乡辖:纳直、下景、百河、那里、当里5个村委会。

204更新乡辖:更新、上福、拉号、东瓦、斌亭、上景、纳特、安亭、新林、文里、加里、边里12个村委会。

205燕来乡辖:燕来、板隆、党隘、岩里、纳赖5个村委会。

206下老乡辖:下老、圭里、豪明、雅房、纳明、百塘、罗宜7个村委会。

207坡结乡辖:坡结、纳构、龙凤、拉岩、拉增、玉里、鱼翁、尧山、龙茶、河口10个村委会。

208三堡乡辖:三堡、拉马、甲板、纳沙、纳关、顶茂、塘袍、顶换8个村委会。

2005年,撤销老鹏乡和燕来乡,老鹏乡的建制全部并入八腊瑶族乡,原燕来乡的纳赖村划归下老乡管辖,原燕来乡燕来、党隘、板隆、岩里4个村划归向阳镇管辖。

龙滩水电站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大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按65%、30%、5%组成的股份制公司,公司全面负责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和生产管理。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设立了9个部门,即:总经理工作部、工程建设部、计划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机电物资部、财务管理部、移民环保部、人力资源部、党群工作部。公司目前正式员工有84人,平均年龄39岁。为了保证公司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聘用了6名专家和

60名辅助人员作为必要的补充。

龙滩水电工程位于红水河上游的广西天峨县境内,距天峨县城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98,500平方公里,占红水河流域面积的71%,其装机容量占红水河可开发容量的35-40%,是国内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龙滩水电工程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安装9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87亿千瓦时,相应水库正常蓄水位400米,总库容27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70亿立方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装机容量490万千瓦,安装7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156.7亿千瓦时,相应水库正常蓄水位378米,总库容16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50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50%以上的电力送往广东,作为广东“十一五”期间的电源点纳入电力电量平衡。

龙滩水电工程主要由大坝、地下发电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它的建设将创造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辗压混凝土大坝(最大坝高216.5米,坝顶长836.5米,坝体混凝土方量736万立方米);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长388.5米,宽28.5米,高74.4米);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全长1650多米,最大提升高度179米;分两级提升,其高度分别为88.5米和90.5米)。

1999年3月,由国家电力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协商,决定共同投资建设龙滩水电工程。国家电力公司(占33%)、广西电力有限公司(占32%)、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30%)、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占5%)作为发起人签订了共同合资组建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协议。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于1990年12月挂牌成立。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股权移交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变更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拥有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65%的股权。

按2000年价格水平测算,工程静态投资为203.7亿元,工程总投资为243亿元。资本金占工程总投资的20%,资本金以外的融资194.4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组成的银团提供。

龙滩水电工程建设工期9年。2001年7月1日龙滩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1月实现截流;2006年11月下旬蓄水,2007年7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投产。

龙滩水电工程设计单位为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体土建工程分为5个标段。Ⅰ标:左岸岸坡+导流洞。施工单位为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监理单位为四川二滩国际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Ⅱ标:右岸岸坡+导流洞。施工单位为龙滩江桂水电工程联营体,监理单位为四川二滩建设咨询有限公司;Ⅲ标:大坝+围堰。施工单位为龙滩水电工程七局八局葛洲坝联营体,监理单位为成华国际龙滩联营体监理部;Ⅳ标:地下引水发电系统。施工单位为龙滩工程1478联营体,监理单位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中南公司;Ⅴ标:通航建筑物。

2012,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天峨县为首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19年3月15日,天峨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天峨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壮乡的由来

壮乡的由来

三月三歌节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35924.html?si=1

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它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本民族的共通语言——壮语。壮语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美语言,它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共同的生活、生产和斗争中创造的。由于长期与汉人相处,壮语不断地吸收汉语的用语来丰富自己。但壮族人民非常懂得珍惜保护自己的语言,所以壮语在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壮族后来分布到西南不少地方,语言都是大同小异,语根词汇变化很少。

按国内一般的观点认为,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不过壮语系属问题仍旧有争论,国外的观点大都认为属于台-加岱语系,鉴于同源词是亲属语言的唯一证据,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是比属于汉藏语系要有根据的。壮语大致可分南北两大方言,十二个土语区,但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看其内容的一致性还比较大。其内部分支如表:

邕北土语

红水河土语

柳江土语

桂北土语

右江土语

桂边土语

邱北土语

连山土语

邕南土语

左江土语

德靖土语

砚广土语

文麻土语

壮族文字由来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揪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

本源书和土俗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O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古壮字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土俗字、方块壮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土俗字产生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他不能悉纪。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关于土俗字的字形及其应用,宋代庄禅的《鸡肋篇》和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书也有所记载。到了明代,土俗字已成为壮族民间的书面文学用字。清初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推官吴淇的《粤风续九》中,采录有俍、壮的"扇歌"、"担歌"和"巾歌",即壮族男女把情歌写在扇面,刻在扁担和织(绣)在花巾上以此为信物,相赠定情。并称其"文如鼎彝,歌与花鸟相间,字亦如蝇头"。有的地方用土俗字编写的歌本数以箱计。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卷8《刘三蛆》条中说:"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产生于明代,流传于右江河谷的二万行《嘹歌》,就是以土俗字抄本传世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西宜山县安马乡古育村廖士宽墓的诗碑,全用土俗字写成。碑上刻有一首五言勒脚体壮歌共120行,生动而详尽地表白了作者的身世和晚年悲凉的情景。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在壮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土俗字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拼音壮文壮族拼音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非拉丁字母符号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086892.html?si=1

壮族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①集会赐姓

据壮族民间传说,其先民原来没有姓氏,各部落首领在一个叫江岩的地方集会,商定姓氏。因主持人势力强大,被推为首领,以“黄”(皇帝)为姓。其余养黄牛的,就以“莫”(黄牛)为姓;会猎鸟的以“陆”(鸟)为姓。大家都因有了姓而高兴。但当时为大家杀牛做饭之人,却因未得姓而发怒,以刀拍击砧板愤愤不平。主持人见状,灵机一动,就以“岑”(砧板)给他为姓。

②以居地为姓[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壮族部分姓氏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农姓,汉语是指农耕种植,而壮语却是森林或树木浓密的意思,即指住在森林里的人;甘姓,汉语是甜的意思,壮语却是岩洞的意思;谭姓,汉语中是谈的意思,壮语却是指水塘,意指住在水边的人们。

③以职业技艺为姓

前述“莫”。汉语中是“无”、“不”的语思,而壮语中却指黄牛,意为养牛人。蓝姓,汉语中指颜色,壮语中却指用竹或藤编织的篮子,可知其祖先擅长于篮筐编织。巫姓,可能是与为人驱邪祈祷的巫术有关。

④以原始的图腾崇拜为姓

壮族先民与其它民族一样,也曾经历过原始的氏族社会,故而部分姓氏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如龙姓,即源于对古代蛟龙(鳄鱼)的崇拜;麻姓,在壮语中是狗的意思,源于对狗图腾的敬仰。狗在古代壮族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可能与西南各族传说中的神犬盘瓠有关。此外如陆姓,壮语中为鸟,与鸟的崇拜相关。

⑤受外族特别是吴越和汉族影响[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壮族统属于“百越”,秦汉时期,就有汉族移民迁居壮族地区。如前述南越王赵佗,即因战乱入居壮族地区,必然会对壮族姓氏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现今壮族中的部分汉姓,即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上看,有些壮族姓氏与汉姓相同,但从读音和词义上考察,却有很大差别。如前述“莫姓”(黄牛)、“陆姓”(鸟)、“麻姓”(狗)、“黄姓”(皇帝)等,即是成例。

当今壮族,以黄、韦、侬、莫、岑为大姓,多为历代部落首领土官世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免遭世人对“蛮夷”的歧视,在其所修族谱、家谱或其它传记中,多攀附内地迁来的汉族或功臣名将为自己的祖先。将祖籍说成是来自中原内地。如泗城岑氏,称其先祖岑仲淑是浙江余杭人,宋时随狄青平定侬智高,以功封镇其地。再如南丹州莫氏土官,在唐开宝七年(974年)即自称节度使。遣牙校陈绍现奉表修贡,请求内附。《宋史》、《明史》、《舆地胜纪》中,均有明确记载,但南丹莫氏土官家谱、碑刻与传说中,却称自己的始祖是莫伟勋,为宋代狄青部将,随来广西。

http://bbs.tiexue.net/post_1687578_1.html

-什么是壮民族?[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他们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壮侗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形象地说,壮族是粤人(广府人)的表亲,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掸族人的堂兄弟。

-什么是僚人?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越南北方的壮族、布依族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壮族史基本脉络

原始时代

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人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现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而与其他民族相距甚远,说明了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原始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的主体很少迁徙的民族之一。[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百越时代(公元前16世纪之前)

相当于汉族的商、周时期,包括壮族先民在内的百粤民族集团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袤地区。战国时代越族集团的吴、越就建立了与华夏集团各个国家并驾齐驱的政权。在秦始皇统一江南以后,吴、虞越、闽越等族群一部分汉化成为现在的江南、华南汉族,一部分则南迁到岭南,与同属百越集团的壮族先民一起融合,成为现代壮侗语族各个民族的祖先。最近在两广地区出土的文物发现岭南百粤集团与江南百粤集团的文化特征相似,说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壮族先民经历的是自由发展阶段,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时期。

西瓯骆越时期(公元前16世纪--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壮族直系先民西瓯人的坚决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军译吁宋阵亡了。但刚强的西瓯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尉屠骓,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

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著名的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派来一些华夏族的劳动人民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地区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开始剪除异己,并击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尊重越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了越人的上层人物与各部首领,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赵佗是北方的华夏族将领,但是,创造了南越国文明的人民,却毫无疑问是壮族先民各个部族的民众,南越国5代共传93年,古代壮族创造了灿烂的南越国文化。如今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越式墓葬的特色、绚丽辉煌的随葬品,是古代壮族文化的精华。南越国的首都“番禺”(今广州),其实是古越语[ba:n3ηjoi5]的译音,是“大村”的意思,这和现代壮语是有对应关系的。[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西汉王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到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分为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九郡,郡之下分若干县,实行严密的统治,壮族历史上漫长的郡县时代真正开始了。

不过,毕竟岭南越族是一个骁勇不羁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的,所以汉王朝吸取了赵佗“和绥百越”的经验,采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政策(《通鉴》卷二十一),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瓯、骆越民族社会内部原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保存了下来。即使这样,壮族先民们仍不断地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的南征。

俚僚时期(公元23年--1127年)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全国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岭南地区分别属于吴国的荆、交二州管辖,当时苍梧越族人士变兄弟几个人分据南海、合浦等郡,称雄一时。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的郡县设置日益增加,封建统治者在桂东北局部地区设吏奉贡,加强了统治。封建主义的因子逐渐在桂东北壮族地区产生。

俚人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列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这里所称的“蛮里”,以后改称为俚。三国时期也有许多岭南俚人的记载。僚人的称呼在岭南的出现是在随唐时期,以后则是多俚僚连用。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原,进军岭南。岭南各郡共奉高凉郡越族冼氏夫人为大首领,“保境拒守”。隋将韦桄由江西率军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赣南地)与陈太守徐镫发生遭遇战,不能前进,派人至书冼夫人,告知陈亡,相劝归隋。冼夫人与属下头目商量,派孙子冯魂率兵击败徐镫,迎接韦桄到广州,岭南诸郡相继平安。隋在壮族先民地区驻重兵,采取“以夷制夷”办法进行统治。汉文化继续得到传播。[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隋末唐初,岭南地区又一次为越族人肖铣所割据,号称梁帝,先后统一了岭南及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鉴》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将李靖于两湖击败肖铣,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抚岭南壮族先民各部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并授予官职。“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岭南复归统一。

●“壮泰走廊”的开始形成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唐初的一千年左右里,随着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先进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这样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壮族东部地区汉化进程基本定局,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岭南西部,与壮族西部地区的壮族直系先民融合。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泰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左江流域-红河流域-老挝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本站称之为“壮泰走廊”。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壮人先民的南迁部分以及以后由于汉族在南方的开拓疆土而不断迁徙来的壮族先民一起征服了当地的孟人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小乘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并脱离中国的中央王朝政权取得独立后不断地向其北面的壮族地区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区扩张,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在泰-老族政权的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发展,一些泰-老族开始沿着河流往上游追寻适合耕作的土地,进入了现在缅甸的掸邦和中国云南的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并一直保持着与原来的泰-老民族的紧密联系,这些泰-老人就是现代缅甸掸族和中国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壮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西部是信仰小乘佛教的泰-老族,东部则是仍然保留着传统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壮族-布依族。许多外国的学者都喜欢把壮族、布依族等称呼为“不信奉小乘佛教的泰族”,就是这个原因。[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与泰族分化后的壮族独立发展史

1.羁縻州制度

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形成的时代是唐朝后期开始的。唐王朝对待已经汉化的岭南东部和仍坚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岭南西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东部地区,实行划州县、置官吏、征贡赋的制度,进行直接统治;而在西部山区则设置了50多个羁縻州县,按唐初的惯例,利用原来的壮族首领为都督、刺史,“虽贡赋,版笈多不上吏部”,进行间接统治。(《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西部壮族地区政治经济上相对有独立性。至于所谓的“蛮洞”地区,唐王朝根本不加管辖。因此,依然存在“无城郭,依山险,各治生业,急则屯聚”的状况。因此,壮族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羁縻州县的设置,给予了壮族先民较大的自治权利,壮族作为单一民族的形成,与这个政治经济制度是有关系的。

2.西原州蛮的兴起

西原州是当时壮族羁縻州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因为在唐朝中末期,壮族领袖在那里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战争。公元756年,西原州黄峒(今广西左江流域)壮族领袖黄乾耀、真崇郁领导属下壮族民众,联合了陆州(今广西钦州)、武阳(今广西罗城县北)、朱兰(今广西东兰)黄橙(今广西扶绥)等一百余峒人民,“合众二十万”进行对唐王朝的武装反抗。“占地数千里”,设置国家政权,号称“中越王”,下设各级官吏,声势十分浩大。唐王朝因此惶恐不安,采取“剿抚”结合的策略,一面对起义部队进行分化瓦解,一面调兵谴将横加征讨。结果,起义队伍受挫,黄乾耀等牺牲。(《新唐书·西原蛮传》)大历12年(777年),西原州的壮族人又在首领潘长安的率领下,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武装部队占地“南距雕题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建号称王,威镇中原。(唐·韩云卿《大历平蛮颂》)唐贞元十年(794年),西原州黄峒壮族人民又在首领黄少卿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武装反抗,相继攻陷横、钦、浔、贵四州,围攻经略史驻地容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钙率领的一支起义军,先后攻陷了十三州的地方,动摇了唐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在桂东地区设置容管招讨经略使,率军与起义军大战,每日交锋达6、7次之多,起义军终于不支受挫。唐元和元年(806年),起义军将领黄承庆在邕州被俘,黄少卿诈降受封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地)刺史。不久,黄少卿复与其弟黄少高举起义旗,联合黄少度、黄昌獾两支壮族起义军队伍,攻陷宾州(今广西宾阳)、峦州(今广西横县地),并据达11年之久。随后挥军南下钦、横两州,与邕管经略使韦悦激战,再陷严州(今广西来宾县地),锐不可挡。唐军主帅阳玟、裴行立相继身亡。唐王朝在损兵折将之后,又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调兵前来征讨,但因长途羁旅,人疲马乏,加之环境生疏,水土不服,伤亡极大。唐长庆三年(823年),黄少卿回师功邕州,陷左江镇,下钦州,破千金镇,占领了今广东西部和桂南的十八州。最后,唐王朝几乎倾尽国力,动用了全国的军力,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来打败了壮族先民的起义军。这样一来,唐王朝国势逐渐衰落,最终在自身矛盾的激化与各地藩镇割据的相互作用下土崩瓦解,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唐王朝的衰落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壮族先民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反抗斗争造成的。

3.羁縻与反羁縻[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在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唐朝统治的斗争里,壮族先民各个部族得以相互交流,民族实体开始真正形成,不过唐朝在崩溃之前倾尽了国力来镇压了壮族起义军,所以各个部族又被分化瓦解,唐朝灭亡后壮族各个部族又开始了统一进程,北宋前期,壮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开始踏上华南政治的历史舞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结束唐后五代十国的分据局面,为了加强统一局面,北宋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北宋初期国库空虚,在开国的时候,就采取了“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饶矣”的决策([宋]王冉《东都事略》卷二三《传论》),把吸血管插入岭南壮族地区。加上北宋王朝残酷的民族压迫,把壮族人一律蔑称为“蛮”、“峒獠”、“蛮獠”等等,动辄杀戮,“夷其种党”,所以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长久以来各个部落都是一盘散沙的壮族内部产生了政治、经济上进行统一以抵抗北宋王朝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壮族人掀起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运动,如:

咸平二年(999年)的扶水州(今广西环江)蒙会国为首的反抗斗争(《宋史》卷六《真宗纪》);

景德四年(1007年)陈进、卢成均的联合壮族起义(《宋史》卷七《真宗纪》);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扶水州壮族民众曾进攻宜州,打击宋王朝在壮族地区的统治(《宋史》卷八《

广西苗寨有什么好玩的啊

广西苗寨有什么好玩的啊

独南苗寨

独南苗寨,也叫独南短裙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因聚居短裙苗,故名。而原名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兀术中的名字为野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独南短裙苗寨居住在一座大山梁半山腰一块平坦的地方,像坐落在一个马鞍上,而马在前进,腾云驾雾。寨中有几眼清澈见底的凉水井,几棵大树点缀在寨中的各个角落,风景很是特别。人们称独南短裙苗寨“是一个很

独南苗寨

美丽迷人的苗寨,感觉那是一个建在天上的寨子。”黔东南州雷山县第一任县长杨昌伦(并连任六届)就出生于此。这里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279户,总人口1122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粽粑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的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远近闻名,神秘非凡。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苗族当代青年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现在,因为南往耶,独南苗寨名声在外,并引起全国各地100多位诗人作家为之赋诗作文。这里的苗族妇女春夏秋冬四季都身着短裙,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这里的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较高,因此,被大山的围困和周围强势文化的包围,他们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还被作为嘲笑的对象或视之为落后、愚昧不化的象征。他们的房子从先民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现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吊脚木楼。独南苗寨的短裙苗同胞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虽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南往耶认为,他们超前的穿着打扮已经与当今人类优异品格接轨,是世界性的时尚。诗人有言:“独南村,大山强劲的心脏获得神的启示在贵州/在黔东南/你喂养了原生态的火焰和茁壮的青年/他们汹涌如翻开的海/(尽管海其实在千里之外)。/他们在今天离开你为的是明天带着一整个山外的世界/回到你。”

凤凰苗寨

湘西凤凰古镇的苗寨很多,有苗王城、老洞苗寨、岩板堰苗寨、茶

凤凰苗寨

坪苗寨、老家寨、山江苗寨、岩旯窠苗寨、关田山苗寨、梦幻苗疆、香炉山苗寨等。苗族,是凤凰县最古老的民族。远古苗族生活在黄河流域,其先祖蚩尤曾与炎黄部落作战,失败后苗裔退居江汉、洞庭湖一带,建立三苗国。商周时,三苗被破,苗祖迁徙到湘西“五溪”一带,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又由湘西分迁到西南各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湘西苗族以远古骧蔸部落的仡熊仡夷为主体,融合三苗、盘瓠两个部落中的一部分先民组成。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郎德苗寨

郎德上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

郎德苗寨

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

岜沙苗寨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北约5公里,是一个纯苗族村寨。苗寨坐落在贵州从江县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71余户,全村共5个寨子16个村

岜沙苗寨

民组,2061口人。因地处偏远,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朴实的民风和绚丽的民间文化。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岜沙苗寨如有宾客来临,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门前吹奏芦笙、芒筒,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随后沿林中石板小道走进寨子,表演民族风情习俗。

阳芳苗寨

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台盘乡阳芳村,又是全县第一苗寨,整个寨子里住的全是苗族同胞。阳芳苗寨位于苗岭之都凯里东边巴

阳芳苗寨

拉河畔,距凯里市25公里,坐落于320国道旁,全寨共800余户,是台江县最大的民族风俗旅游村。阳芳村,风景秀美,四周群山环抱,清江绕流,众脉争趋,乃藏风之地也。远眺阳芳,吊脚楼排依山而建,傍水而浮,宛如盘龙熟睡,又若大鹏在田。阳芳的“阳”是苗语中寨子的意思,“芳”才是寨子的名称,苗语中“芳”的意思就是多而广的意思。阳芳苗寨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气候怡人。居之,既能养颜又可慰心,因此,这里的人儿可可,善待归人。当远方的客人来了,有纯真的民族舞蹈奉迎,有纯香的米酒拦路,更有传说已久的飞歌醉美。十三年一次的牯脏节。至日,有相传千年的祭拜大会,有不眠历史的古老传期候游人。青烟袅袅,紫气升腾,万挂炮竹滥放,全村立变一团烟云,规模可谓空前绝后。节日共七天,前三天杀牛宰猪,祭拜天地,敬仙供神,以佳酿喜迎宾客,以笙歌慢慢期人。后四日,银装踩鼓,遍地佳人,迷茫处,笙歌脆鼓响大地,英姿艳彩沸苗城。到阳芳苗寨可寻仙问古,情歌男女,余音缭绕,透彻九霄,银衣鼓舞,情意漫漫,芭拉河畔,扬柳绿茵,趟在洁静的鹅卵石滩,铃听夕阳,享受生活,体会人生。

乌东苗寨

乌东苗寨坐落在贵州省雷山县境内的雷公山半山腰,海拔

乌东苗寨

1300米,东邻方祥的毛坪、格头、雀鸟村,西抵虎羊、白岩、羊苟村,北接西江镇的脚尧村,南与大塘乡的高岩、交腊两村接壤,位于雷山县城东部,距离县城20公里,距雷公山旅游公路仅1.5公里,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下辖4个村民组,共104户455人。这里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山腰的谷地内、群山环抱、常年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2.4℃,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是您盛夏避暑的理想旅游圣地。

德夯苗寨

在风景秀丽

德夯苗寨

的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内,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为苗语,意为美丽德夯苗寨的峡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约24千米。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落差达216米的流纱瀑布,如白练凌空,似银纱悬壁。这里群峰竞秀,盘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顶呈葫芦状,分大小两峰,绝壁千仞,天险难度,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著名的公路奇观,这便是湘川公路上最险关卡——矮寨天险,从山麓到山顶全长只有6千米,却转了13道弯,公路如白带盘旋于青山之上,车行路上,伸手可抓到窗外白絮般的云雾。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属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吉首市德夯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边缘,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距吉首市24公里。德夯旅游区以矮寨为中心,东到堂乐洞、西到大龙洞,南从武山、莲台山开始,北到流纱瀑布(全国落差最高的流纱瀑布和瀑布群),小龙洞,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一群群赤足红装的浣纱苗女。还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车,在水力的带动下,咕咕噜噜、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由于这里是纯苗区,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对德夯影响很大,苗族人民的四月八、跳鼓舞、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推牛以及苗岭情歌,无不吸引着中外游客。因此,古朴优雅的苗族风情又成为德夯人为景观的特色.

融水苗寨

黔湘桂地区是苗族同胞的居住区域,在广西融水县境内也有很多迷人

田头苗寨

的苗寨。如贝江苗寨、田头苗寨、雨卜苗寨等。很多苗寨比湘西和黔东南的苗寨还要漂亮,属于尚未被外界知晓的高品质旅游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交通十分方便,枝柳铁路穿县而过,公路由县城至柳州118公里,至桂林168公里,水运可直达柳州、广州。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民族。融水苗山旖旎如画的风光,有巍巍的元宝山、莽莽的林海、飞瀑、深潭和幽洞。清清的贝江水,伴有“贝江飞虹”——铁索桥,还有寿星岩寺庙等景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浓郁: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舞、芒哥舞、拉鼓舞、敬酒舞和斗马赛马、斗鸟等习俗鲜为人知。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境内,因为形状

大簸箕苗寨

像半边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着九十二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个簸箕寨里。纺车悠悠,岁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这里传唱了几百年,无论现代文明如何点缀这个古老的村寨,这里依然上演着,男耕女织安详平静的田园生活。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鹅卵石垒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也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板凳舞过去是在生孩子的时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着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满月酒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婆家挨家挨户地请寨子里的人吃饭喝酒,当酒喝得高兴后就会跳起板凳舞。

广西那云村养牛场和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位于哪个市哪个区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