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刀养牛机?NDS符文工房3

双刀养牛机?NDS符文工房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双刀养牛机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NDS符文工房3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龙庆乡豆温村历史

龙庆乡豆温村历史

目录

文献综述 1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2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文: 2

一、阿务族的简介 2

二、豆温村的现状 3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4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4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5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6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7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7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8

(一)阿务的生死观 8

(二)阿务族的婚俗 10

六、结语 11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文献综述

本论文主要是从民族的角度来叙述一个民族村的发展。其基本的行文结构主要是采纳了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摩哈苴彝族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朱炳祥先生对摩哈苴彝村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对彝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详细的论述。

西南地区的彝族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侧重点都集中在楚雄、大理、凉山地区。而彝族聚居度较小的地区,研究较少,这也是这些年民族研究的一个盲点。

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刘尧汉先生与费孝通先生的谈话可以了解到彝族的生活习惯和信仰问题。其中费先生谈到:凉山是彝族最后的基地彝族文化发展的地区则是贵州的水西、云南的楚雄、大理一带云南靠昆明至大理一带,经济也比较发达,是多民族交汇之区。其他民族进去,汉族也进去,就慢慢融合起来。彝族的分支很多,这对民族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中华民族不是强调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的分开,而是关注民族就间的相互融合。

刘尧汉先生在《中华龙虎文化论》中提到的观点是:龙是南方的,虎是北方的。虎也可以算是西方的,羌人是西戎,龙是东夷的,两者结合象征中华民族。但有时也不是分得很清。

冯汉骥先生著的《罗罗与东爨》中主要提及的观点是:罗罗文旧称爨文,故罗罗亦称作爨人者。蛮书言“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在西南民族中,不乏实例,故爨人中所包含之民族,想至复杂,罗罗不过为其中之一种也。

龚荫在《云南明清土司通史》中谈及云南各地主要的土司,并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土司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重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治理。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文中借鉴了上述学者的一些学术观点,并秉承了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的思想。

在和杨青山和杨秉谦两位老人的交谈中也充分的了解了阿务族的生活习惯信仰和豆温村的历史,在此特别的感谢两位老人,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帮我阐述了民间历史和传说。

阿务族在豆温村的演变与发展

杨飞林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07级历史学,学号:2007034112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阿务族在豆温村的作用,并从历史,经济,风俗等多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古村豆温的存在发展与阿务族的演变和发展分不开。豆温村的方方面面都印着阿务族浓浓的笔墨。

关键词:阿务;豆温;演变;发展;

Abstract:ByAWupeople’shistory,economyandcustom,thisthesisismainlytoindroducetheinfluenceofAWuinDouWenvillage.TheoldDouwencannotdevelopandchangewithoutAWupeople.AllaspectsofDowWenarecravedbyAWupeople’sculture.

keywords:AWu;DoWen;Change;Development;

正文:

一、阿务族的简介

阿务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阿武、阿乌泼,他称:拉武,孟武。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的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罗平、师宗、镇沅等县地。

而今对于阿务的称呼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如:《师宗风物》中称为“阿务”,易谋远先生著的《彝族史要》中称为“阿武”,而《师宗县志》中称为“阿乌”。对于称呼的争论一直在继续,而本文中主要以2003年版的《师宗风物》称呼为准。

彝族中各支系大多有自己的语言,而拥有文字的只有少部分的支系。主要在大小凉山地区居多,在师宗境内彝族各支系中,没有发现彝文书籍或书写有彝文的历史文物。通行应用汉文,在丧事和迷信活动中请“毕摩”①念经亦为彝语汉文,而阿务语是彝语的东部方言区属葛濮土语类方言②。

阿务语由于没有文字又加之民族的大融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阿务语的传承就停滞不前,现今会说的也只有少数的老人。

对于现在的阿务族与其他的支系最明显的区别和特征主要是从他的服饰和着装,服饰尚青蓝,五十年代以前,男子多用3米左右长的黑布缠头,称为“大套头”,穿对襟衣,衣缀由7—9个对布扣(富家用银扣)缝制而成。而下身则以宽大裤脚的长裤为主。1950年后,男子服饰逐渐与汉族的相同,无太大的差别。

(图为阿务族服饰,左图是未婚姑娘服饰、中图‘白色’为中老年妇女、右图为男子对襟衣。)

而妇女服装在未婚,已婚和生育孩子后有明显的区别。未婚姑娘喜欢用白,蓝色棉布大襟长衫,襟围和袖衬镶黑布边,肩部绣花,长裤脚边有绣花图案一圈,围腰常用黑色细布,齐胸用银链挎颈上,围腰上绣花,两则钉绣花条带系于腰后。未婚姑娘独发辫下垂,头戴“彩公鸡帽”,帽边钉一排银泡花,两则均绣满各色图案,鲜艳夺目,耳戴银耳环。结婚后的不再戴公鸡帽,发辫收盘于脑后用头部帕包起。

二、豆温村的现状

豆温村隶属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位于县城东南四十公里的群山拥围之中,周边群山高耸翠叠,绵延起伏,山山相连,层峦叠嶂,葱茏秀丽,盘旋婆娑,固古有称为“万马归槽”。而村子如鲤鱼坐落在槽中。

(豆温全景)

豆温村是广西府③通往黔、桂、蜀必经之道。村四周都有道路通往他地,而交通也正是豆温发展的关键因素。

豆温村为何叫豆温已无史可考,但原来多叫“洞门香”,其叫洞门香主要是豆温多种油菜,加之豆温海拔在1300—1600米,气候蜀温凉性,平均年日照量在256天,霜期较少,又为槽地,土质深厚多为黄青壤,很适合种植油菜。而豆温村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已有450户左右,人口达2100人左右。这样的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基础服务,在村的四个道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四个营房,主要用来在油菜成熟的时榨菜油,其他的小村子也赶来榨油,在油菜成熟的那段时间,营房几乎是灯火通明的榨油,这样在村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闻到香喷喷的菜油。而豆温村的西南路口有一石壁洞而每到这里香味更浓,这就是为什么把洞和香联系在一起而叫洞门香的缘故。

(用以榨油的大碾盘,直径约为3米左右、厚约15公分左右。)

豆温村主要以阿务族和汉族组成,又主要以杨、李、张、陈、刘、冯六大姓构成。而其中杨姓者都为阿务族,阿务族在豆温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是阿务在豆温村发展的基奠。

三、阿务对豆温历史发展的作用

(一)、元朝土司阿匡家族

豆温村始建何年,无史可考,《师宗县志》记述“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师宗州设槟榔、英武、六德三个驿站,后英武驿承为虎所伤遂废,皇庆三年(公元1313年)广西府设马站五处,其中师宗州豆温村设马站一个马十匹。”

元朝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奠定了祖国的宏伟版图,是唐宋以来号称“羁縻之地④”的广大边疆地区与内地连为一体。封建王朝为直接控制民族众多,情况特殊的边远地区,根据当地土住民族首领势力的大小,委以不同的官职,施行土司制度龚荫著的《明清云南土司通史》所述:实施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治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委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让他从其俗统治本民族。通史制度的设置,土司要借封建王朝的封号,提高自己的地位,镇摄人民,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封建王朝则要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传统势力和影响,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师宗土司珑氏是封建王朝的世袭土官,在师宗世袭数代。《土官底薄•师宗州同知》记载:“阿的、罗罗人,承袭父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归附,十六年开设衙门,二十一年赴京朝觐,除本州同知。”

而居住在豆温村的阿匡(阿务族首领)就是师宗城郊恩荣里土官武德将军普恩(阿务族)的支亲。又与世袭土官珑氏为姻亲。所以阿匡土司的势力范围也很大,以豆温为中心,居住在村的东南边,后称为“土官城”,统治着附近的村寨,主要是现今的九个村:阿月、阿涉、上池布格、小平田、小豆温、小兴厂、老厂、畜牧场、马背冲等。

而在阿匡统治的这个区域里已可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在畜牧场由于地广人稀、树少草密、适合放牧,主要以蓄养羊和马为主,养马为土司提供了战时的战马和平时的交通工具。羊肉是阿务日常的肉食,特别是每年的“火把节”。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制作各种饲料时也冲分利用粮食酿造白酒,现今的畜牧场白酒也是很有名胜。而小兴厂和老厂有吗,少量的铁矿石,所以在这两地主要是冶炼铁矿,制造农用工具和兵器。阿务也自称阿武,其天性尚武,酷爱刀枪。所以男子多喜佩刀。同时也会把兵器用以与其他土司交换所需的物品。马背冲的森林茂盛树质好,拥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丝榔,在土司建土官城时提供大量的优质木材,现今在土官城的遗址中也时有挖出一些木材,其质尚未腐朽。而豆温和小豆温主要以种植为主,为土司提供生活的来源和保障。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使得阿匡家族快速发展,从这以后就不断的加大了军事的投入。在村的西南方建了一个训练场,后称“跑马路”,主要是训练土司的骑兵。军事的不断发展后,就开始攻打周围的小土司,不断的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区域。在元朝大德初年(公元1300年)其势力已占据了三个乡,已能和珑氏土司媲美。由于土司制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朝廷对土司制度进行了改革,而这样的改革无疑是很大程度的压制了土司的利益。

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四月,罗雄州(今罗平县)土酋,军火主阿邦龙少联合师宗州豆温村的阿匡,贵州普定路普安的阿只,阿为起义,反对蒙古族的统治。元朝廷派右丞相汪惟能率兵进讨,阿邦龙少、阿只、阿为率兵退至越州(进曲靖越州镇)据守。汪惟能令其缴械投降,阿邦龙少等众土官士兵不从,进行抵抗,朝廷遂遣平章,也速带尔率兵万人至曲靖与汪惟能会合,派遣土王昔宝赤,吉里赤等为先锋征剿,当场斩杀阿邦龙少,其余土官兵逃散。

阿匡逃回豆温村据守,养精蓄锐,补充兵员,训练士兵,构筑工事,在正乙山顶挖筑战壕,用石块支砌掩体。在村西南一小山顶建盖营盘,当地群众称之为“老营盘”。在村西边山顶建登高架,作战岗、放哨、报警之用。在村的四个入口都建了栅门,每夜安排青壮年轮流驻守执勤。

这次起义主要是由阿邦龙少组织的,当元军斩杀了阿邦龙少后就采取了安抚政策,这也使得阿匡逃过一劫。

(二)、明清土司珑阿本家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并建立明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也沿用了元朝的“羁縻之策”,只是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土司制度,规定土司可以世袭,建立武装,维持地方志安,但受流官的监督。豆温村土司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在漫长的修养生息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传至珑阿本时,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在原来营盘的对面山上又建立了一个营盘(后称新营盘),两营盘对峙成为一线,中间为广西府通黔桂的必经之道。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师宗州土官开设衙署,传至珑耿时,《广西府志•建置(附官署)》中记载:“土知州珑耿暴虐,天启甲子(公元1624年)春欲纠夷众窃印据城,目把杨自辅力止,事乃寖,耿遂天绝。”后遣管事李璜赴京请袭知州,璜到京后奏土官暴虐,恳求“改土归流”,朝廷应允设流官。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春,豆温土司珑阿本不满流官统治,起义反明、直捣州城、拆毁城墙。明王朝政府派巡抚,都御史吴文度调兵镇压,吴亲自督兵分三路近剿,一路从师宗,一路从罗雄,一路从弥勒,另遣一军埋伏南盘江沿岸。命武定军民府土官凤英为征剿统帅,珑阿本率本土将领民众,分兵三路凭借已构筑的工事据守,与明对抗,明军将广士众,火力十足,珑阿本撤兵退至正乙山,凭山高峻险悬崖峭壁的天险坚守近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被明军击败,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土官城被毁,豆温村的阿务族被大量的屠杀。曾经的辉煌变得凋敝林立。从此后有了大量的充军户和流民户进入豆温定居,这样在政治上监督着残余的阿务族,在经济上压榨着阿务族

(左图为土司珑阿本家族的坟墓、右图是‘桅杆’是土司家族墓地的镇邪物)

在这段时间里云南各族人民的反抗与民族间的纠纷十分的频繁,尤中先生著的《云南民族史》中讲述:“武寻之变”——是各民族反抗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譬如;木邦、孟养和陇川等边境土司纷争。“水乌之叛”是永宁、镇雄、乌撒、乌蒙、沾益的“罗罗”各土司叛乱,他们的宗旨和原则是“家派一源,境土相连,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救相援。”在先后八年之内,战争连绵不断的进行着,战争区域横亘云南通向内地的交通线,阻断云南与内地的交通,致使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频临危机。

四、豆温阿务的经济生活

《师宗州志》中所述: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统一币制,使用人民币占领市场,县成立了禁银委员会并发布布告,召开各种人员座谈会,宣传政策,动员群众拒用银元半开,使用人民币:在城区、圭车、者黑、豆温、长街、鸭子塘、龙庆、瓦葵、布租等集市开展禁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豆温集市经济在全县中的地位,豆温集市经济的发展与土司的治理和地处交通要塞有着密切的关系,豆温集市发展最繁荣时正是在土司珑阿本统治时期。

(一)早期的交通优势

豆温集市的由来要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说起,当时豆温地要塞,是滇东至桂黔的必经之路,然次已住居民即阿务,使用在这里设了一个驿站,驿站归州署统辖,主要任务是传递文书信件,接送调往官、军。驿站设驿长一人,设身体强壮善于奔跑的驿夫二人。一般根据驿站规模的大小,确定接换马匹和人员的数额。在没有现代通讯的条件下,驿站是人工传输信息不可或缺的设施。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为保驿站畅通,豆温村民捐银重修悬崖绝壁中的石口子段险道。完工后在石口子洞口竖碑记载其修路之艰辛和捐资者姓名留存后世。后兴修师宗至畜牧场公路时被毁。

随着道路的畅通,从滇中的商品要销往内地和内地商品销往滇地,大多都经过这条路,特别是从内地的商品到了豆温都需要转托。这样豆温集市诞生了,集市诞生之初,实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少部分使用海贝、金银购物市场物资与当地民族生活习惯贴迈,深受当地民族欢迎。

(二)集市贸易的兴起

明清时政府鼓励商业发展,不断的激发了本地商人和外地商人来往贸易,豆温村经常来往的商贾有:四川的小百货店,广西南宁的丝绸商,百色的药材商,宜良的盐商,弥勒的糖业商以及湖北、江西、汉口、贵阳、昆明、陆良、泸西、罗平等地的商贾。街期商贾云集,来我马匹达三百余匹。当隐隐约约的马铃声临迈时,村内的几十家马店、饭馆也随着忙碌起来,马店老板手里托着水烟筒,出出进进地交待伙计备草料、饮马、满面喜气笑迎宾客。

当时把豆温称为“小云坛”,起意为他的富裕和繁荣可以和昆明媲美。在村的南边有一坡,现多称为乱坟坡,主要是在哪许多的商贾马夫定居在豆温村,死后就统一葬在这个坡。

从前古村名千里,羊肠小道便通畅。

上至春城昆明市,下至百色渔米乡。

客商小贩到此地,半数人家歇满堂。

街头街尾摆摊子,真是繁华一市场。

古村成为中间站,街头街尾闹嚷嚷。

四道村门立四方,一更十分门关上。

五更鸡鸣天快亮,生意货郎赶路忙。

几经兴衰几经度,锤炼人民志如钢。

(杨青山⑤老人为豆温村过去集市所写的打油诗。虽然其诗简洁朴实,但能够充分的叙述当时的现状。)

豆温村的街道以村落为依托,以村内的一华里的街心为集市,《师宗县志》所载:街面开设有银器店4个、米粮店4个、日用品杂货店12个、盐店5个、木制农具商店15个、马店42个、饭店10个、烟馆10个、赌场5个、行商20户。街天上市人数达6000余人,骡马500匹,交易商品有:丝绸、布匹、枪支弹药、大烟、盐巴、红糖、药材、小百货;香菇、木耳、大麻、花生、生姜、火腿等成千上万个品种。

市面所有商品应有尽有,贸易往来纷繁如织、彼此相需、市场活跃各种小贩的叫卖声、歌声交织在一起,南来北往的人们集聚一起,人宣马嘶、不绝于耳、响彻村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故而称为“小云坛”。

《彝族史要》记载: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局限彝族中的生产发展和经济水平比较缓慢,加之长期形成的小自耕农自给经济习惯,所谓:“养牛为了种田,养猪为了过年,养鸡为了生蛋换盐”。对于这种观点是从大局而论的,而阿务族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没有受到太多正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抑制。对于商贸有浓厚的兴趣,在豆温的集市中,阿务以“本家”的身份,有家有室、有田有地、建了许多的商铺或出租或自己经营。在其中的15家木制农具商店中就有10家是阿务族经营,一些日用品更是不胜枚举。阿务族自制的棉布或麻布在市场上也是横手欢迎。因为管辖豆温村的土司是阿务族,许多外商大贾都会买上阿务族织的布巾披在肩上,这样可以融入到阿务的生活中,博得土司的认同和支持。

五、阿务对豆温风俗观念的影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域的因素,其间也会有大同小异的地方。

(一)阿务的生死观

在豆温村中阿务现在的比例只占到三分之一,但其观念对全村的有很大的影响在现在的村里都惯行着阿务的生死观。阿务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从态度上总感觉有一丝丝的消极之味,而对于阿务而言,他们没有一种成文的生死观的记述,但从他们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和行为中,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这种观念。

在孩子呱呱坠地时,主人家就会准备许多的红鸡蛋(用品红染的)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代表着“落红有喜”之意。收到红蛋的家庭会在孩子产下七天后集伴而到产妇家,看望产妇和孩子。去时会带一坛子米、鸡蛋、红糖和襁褓的衣服或纪念品。

而当人去世时或断气时,家人要放鞭炮,这是为了向天地神灵、家族亲人和邻居乡亲们告知老人已断气。这样家族的人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到死者家悼念和帮忙。在当地总有一句纯朴的话:“帮忙就是帮自己”,靠这样的民风,家族有再大的事也能淌过。然后请毕摩到家做法事和建纸房,后是择日、选地。一般在家中会停放一周左右让后亲来钉棺。建纸房很有讲究,用竹子、桔杆、彩纸扎制而成,一般几个人要花两三天才能完成,送终的前一天亲朋好友会前来送行,这时毕摩会用一根白线从棺材头拉到“献白”⑥场地,其意为带着亡灵上天。太阳快落山时本村的阿务族会在族长的带领下从村口“跳把式”、“跳狮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到死者家。而此时死者后亲会从他村带一支民间歌舞团来表演,其意为对死者家属的慰问和对死者的悼念。

跳把式是一种武术表演,这套表演技巧是阿务族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和战争中演变加工而成的。起初表演是为了给土司观赏的,发展至今跳把式的意义已变,成为了为亡者开路送行的仪式。

跳把式是有一式两双构成,也就是同一种道具两个人合跳,在最前面的是“火流星”跟其后的是“春秋刀”,其形与关羽的大刀相似,后面是“三金叉”、双刀、箍杆、剑镖、双节棍,再后是“唐僧师徒戏狮子”,最后是锣鼓钹号。

(这六幅图是‘把式’,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是:春秋刀、戟、箍杆、双刀、双节棍,)

对于跳把式中的道具的猜想和说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大力发展南中地区,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拜之为神。而南中地区对蜀汉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把式里的“春秋刀”、“双刀”、“戟”与三国中蜀的三兄弟“刘备、张飞、关羽”的兵器相似,而后期加入了“唐僧师徒”四人的面具,着很大程度是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模仿。从这可以看出阿务族善于借鉴和学习。

对于阿务的生死观,最主要体现的一点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快乐的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与汉族的三年守孝的不同,三年守孝中子女多为虔诚和悲伤。孝与不孝父母生前已知晓,人固有一死,活着就应该快乐充实的活着,亡者已去,家人不应过分的沉寂在悲伤之中要快乐的活着,这也是亡者想看到的。

阿务大多信仰鬼神,生病时会“竖筷子”、“展香”给毕摩看算。看是哪个鬼魂附在病人的身上,然后通过毕摩转达鬼魂的需求,他有什么需求就尽量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魔除病好。在阿务与汉的交融之中,在观念和生活习惯中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也使得豆温的风俗和观念有着其特色之处。

(二)阿务族的婚俗

在阿务族集聚的村寨里,一般都建有“公房”,既是公务活动的场所,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幽会的地方。公房中间用篱笆隔开,男女各在一边,青年男女集聚公房里或织麻捏绳或吹箫弹弦,这时是联络感情寻找对象的最好时机。如果有其他村的小伙子来寻找对象,小伙子会叫人把一枝栗树丢到女青年围坐的火塘边后就跑开,姑娘们得到这个信号后就叫自己的玩伴到外面找男青年,而小伙子为了试探姑娘的诚心,决不会让姑娘们找到。过一会又仍第二支,到了三四次后,姑娘很容易就找到小伙子。这时姑娘会把它他邀请到公房的一侧,本村小伙子知道了来意后便会自动的走开。而姑娘们会煮白酒招待客人,并找来烟和烟筒准备装烟,装好后从篱笆缝中递过去,说“索果依着”(老表咋烟),小伙子接过便吸,吸完后又重新装好递过去,点上火反邀姑娘咋烟。这样一来二去后便开始唱歌。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讲话就会唱歌。”

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男方便会托媒人前去提亲,而女方父母即便对男方满意也不会在第一次就答应,而要经过媒人三番五次地上门说合才会订下吃“火龙酒”(订亲酒)。

讨亲这天新郎要等舅舅挂完红后才去娶亲,后亲在婚丧嫁娶中是最尊贵的亲属,后亲的舅舅权利最大,舅舅挂红时会说一些奉赠的话

挂红,挂红,喜气洋洋。

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

三挂荣华富贵,四挂财帛兴旺。

五挂五子登科,六挂福禄进堂。

七挂全家齐集,八挂八方为王。

九挂日久人长寿,十挂幸福万年长。

去时要带上大量的烟、酒、肉、布等礼品献于女方这称之为“献大酒”,女方的客人会故意刁难和戏弄讨亲让你,她们会用锅烟子涂抹讨亲人的脸,称为“染花脸”,把他们染得满脸乌黑引来哄堂大笑。

起程时,讨亲人要祭拜女方家祖先,然后请新娘及送亲人上路,此时新娘会表现出对娘家的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不住的哭泣,要等讨亲人请过三次之后才离家上路。

到男方家后开始“闹房”,闹房是亲朋好友在新房里与新婚夫妇嬉闹取乐。它既是亲朋好友向新人表示祝贺的方式,也是驱除邪淫、趋吉避凶、祝福吉祥必不可少的仪式。过了这夜后男女就是正式的夫妻关系。

阿务族的婚俗中体现着恋爱自由的思想,父母对儿女的婚姻不做过多的干涉。而男女青年多为了爱情而结合在一起,这样以后的婚姻生活还是比较的和谐和幸福的。但也有一些弊端,如早婚现象严重,基本上十七、八岁是为女子都已结婚。在民族集聚的地区,计划生育实施难度大,超生、多生现象突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了生一个男孩,花多大的代价都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子女多后生活水平和教育供给就跟不上。子女多为文盲、半文盲,再后又步入早婚。这样的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脱贫致富就困难了。

六、结语

豆温的阿务在几度沧桑、几度变迁中坚强的发展着,曾经豆温的土司、驿站和市场凝结着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结着阿务与汉的沧桑与辉煌,然而随着交通优势的丧失、商业贸易的衰落,使曾经的“小云坛”变得暗淡,许多的民族文化与古迹难以寻觅,土官城、营盘、烽火台早已飘逝,只留下地名延至今日。但是在阿务与汉族的同心协力和党的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一个特色的民族村正在崛起。

NDS符文工房3

NDS符文工房3

1.在澡堂二楼的商人那里可以买到游戏里几乎全部的物品,只不过价格很高,但是从种子武器到升级药水全部都有,钱多就到那里花吧,她不是天天出现所以把握好时间

2.如果你拿不到最大号牛奶就带你的牛去升级,等级高了就产了

3.抓鸟就是村子里那种你靠近就会飞走的鸟,你发现以后按R或者L切换成走路靠近,出现箭头按A就抓住了,然后给她就是

4.可以直接丢鱼,但是你身上不能带任务

5.双刀最高的是双正义之刃,322攻击160魔攻,但是我不推荐你用双刀,因为带双刀就没有盾的效果,后期boss随便一下4,5位数的,换单手剑或者别的吧

6.所有boss都能重复刷,一天一次

7.你想量产大鱼建议你去提高钓鱼兄妹的好感,高了以后你去他们渔场那里钓鱼可以指定大鱼,金枪鱼什么的你掌握好技巧就是3秒一只,做鱼生至少卖1W+

牧牛写作文

牧牛写作文

1.小学生牧牛作文有几百字

我站在碧朗晴空下,我以为它在对我笑,我见它飘出千万朵白云,我想那是在与我相视;我在它的拥抱下歌舞,我在它的拥抱下欢笑,我在自以为最紧贴它心的地方徘徊.

我以为他会对我笑的时候,他却打了我一巴掌;我以为他会拥抱我的时候,他却将我推到了千里之外;我以为天会永远碧朗,它却在我注视下黑如泼墨;我以为路会永远畅通,却在我跳跃时将我绊倒.我的期望和天真在唱歌,却中途断了弦.

曾经我会幻想未来,那儿花开满园永不凋谢,它像敖幼祥漫画所描绘的那般,一切生物都在向往美好生长,主人公总是咧着嘴笑得小丑似的无忧无虑,未来里我遇见了很多人,让我倾心让我流连,他们一个个像连环漫画那般充嗜了真诚播放,我没有怀疑和难受,没有抉择和放手,我以自我开展了惊天动地,有如那翻江蹈海的一世寻求.后来梦破了,我发现周遭的人离奇地不见了,妈妈告诉我“他们走了,看着你哭时也笑着走了”,只是我在痴哭,而她们却在嘲笑,一不小心,我成了木偶戏的丢弃物,前方光影斑驳,而这儿,却阴暗冷落.我被扶拾起过又丢下,我被扶起后又推倒,我在一起一落中长大,线也磨损了,肢体也老朽了,我见着前方依旧是那片时间海,却再也没有我飞过的身影.

就是这样,悲凄地描述未来,不带欢快和喜悦,就如此就这般,哭着说不害怕.曾经我读不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看不透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的烦恼,我理解不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时过境迁,也参悟不透李商隐的“雨中寥落日中愁”的相思,我明明琅琅上口明明熟记于心,可我却进不去,像八十年代的上海歌舞升平,而我只能站在厅外默默回思.

我又听见新闻里说起了种种被冤事件,我大笑怎么世人那般愚笨却又无可奈何.我非圣者,做不到爱千千万万的世人,人生非草原笛声伴随的牧歌,不是总会风吹草低见牛羊,不是总会如壁画般悠然自得,生趣盎然,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如凤凰涅盘那样撕心裂肺的浴火重生后,才彻悟才明白:我活过.或许那时已白发苍苍,但也算了无遗憾.

我怎么能不抱怨时间让我成长太迟成熟太慢,我怎么能不责怪世人将我磨损太多,将我夺去天真,可那又如何?芸芸众生,非我一个在抱怨责怪,每天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念叨过,为何我做的那般优秀却依旧得不到赏识,为何我努力奋斗过却依旧名落孙山,为何我辛勤耕耘过却依旧了无收获……有爱就有痛,有希望才会有浓浓的绝望甚至死亡.我们都应该学会了,看宽很多事,别训诘为何总是被伤害被遗忘被丢弃,世事已经够无常了,你能身入其中,已是乐事了.

有个香烟广告曾做过这样一个场景,暗红色的火车远远望去与天与地融为一体,车头冒着烟,轰隆隆地开过草原,一个深沉的男声响起:人生就是一场路途,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让心情去旅行.就是如此,或许我们没有拥有过太多,没有却欢喜过太多,可我们总归是在行进的,纵然没有像草原牧歌那般轻松,但也能奏出和流传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凝重.做个与浮生相进的痴者,再苦再累也是活着,就像余华的那本《活着》,主人公这般那般,哪怕与黄牛伴终老,也只是笑说曾经,看远方天际,白头也无妨.

怎么会每次都像潘多拉魔盒一样意妙生趣,怎么会每一次沉睡都有七个矮人的守护,怎么会每一次相随都会变成蝴蝶双飞.神纵然爱世人,也难以庇护你像幼孩一般不受伤害,你可以做的,只有坚强地将一曲沉重牧歌继续吟唱下去.

2.牧牛小孩作文

小李是一个牧牛娃,小时候曾经在农村里放过牛,是农村里鼎鼎有名的放牧王,孩子们的首领。

小李每天早上赶着他心爱的小黄牛去大江旁弯曲的地方,因为那块土地上的绿草味道十分肥美,草地面积也大,绿草上面还带着露水哩!每天晚上,小李便骑着小黄牛,来到村外的山谷里放牛,牛无夜草不壮嘛!

每当遇到下雨天时,小李便穿着芦苇编制而成的蓑衣,戴着草帽赶着牛儿走出林子,而春雨却细如牛毛。当走在山林间时,小李经常躺在一片绿色的莎草地上横着卧下用长长的芦管吹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他的小黄牛儿却在一旁若无其事地吃着鲜草。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小伙伴们便会兴高采烈的拿着小木棍飞也似的冲上莎草地和小李一起玩打仗游戏。

小李便会立刻窜到树丛里拔下长短不一的蓬蒿,并把他们差在自己的腰上,手中拿了一根长棍,十分威武,好像古代的大将一般。小李手拿长棍,大声喊叫道:“俺——姓赵,名云,乃是常山赵子龙是也!”同伙们见了,都十分敬佩。

大伙们便玩了起来,六个人分成两队,小李便令小赵使用“双刀”杀上前线,而小王却骑着“快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对方首领面前,与之用短枪“肉搏”,大家都十分开心!

这样子,小李去山中放牛时也不会再怕猛虎了。

3.霸州描写牧牛河公园的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在舟山,那里风景优美有“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碧海金沙”桃花岛,“蓬莱仙境”岱山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定海北面的海山公园了。

一来到海山公园,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块高大的石牌,上面刻着“海山增辉”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石牌下面还有四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眼睛瞪得像两个乒乓球,好像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游人。

走进大门,道路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大花坛,花坛里盛开着千姿百态、芬芳迷人的花儿。有像盘子一样的金盏菊,有像蝴蝶一样的蝴蝶花,有像火焰似的一串红……这些亭亭玉立、姹紫嫣红的花儿真像一位位花仙子,美丽极了。

最吸引人的就是喷泉了,每当双休日和过节时,喷泉周围就会围满人。喷泉的水柱时高时低。有时像刚钻出地面的笋笌儿;有时像盛开的水莲花;有时又像冲天向上的水龙……如果站在远处透过水柱,就能看见一条七色的彩虹。当喷泉停息的时候,几个调皮蛋跑进了喷泉里玩耍打闹,突然间喷孔里喷出水花,“落汤鸡”们尖叫着跑了出来,惹得“观众”哈哈直笑。

绕过喷泉往上走,眼前就可以看见一片大草坪,草坪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柔软的小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地毯,人们在那里悠闲地散步,认真地看书,快乐地玩耍。草坪上的照明灯、礼花灯、彩灯把海山公园打扮得更加美丽。草坪边有一个小池塘,水面非常平静,人们在池塘边有的钓鱼,有的抓蝌蚪,还有的在打水瓢,快乐的笑声传遍了整个公园。

我爱美丽的海山公园,我更爱我美丽的家乡。

4.牧牛趣作文四年级下册

一九七0年的时候,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都还在。

耕牛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力,还是集体财富,耕牛得由几户人家分养。养牛常是实际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故要照顾性记额外的工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时我们家里就分养了队里的一头牛。算是自己家的牛,原本是哥哥姐姐们照管。

因我是个男孩,从七岁起,牛就真象传家宝一样传到了我手里。我成为了牧童。

作为一个农村的男孩,再拥有头牛牧养,那才算是拥有幸福快乐而又难忘的童年生活。第一次牵牛放牧的时候,看到牛那庞大的身躯,真还有点望而生畏不敢接近。

大人们说:牛是吃草的,它不吃人,只有眼红尾巴不动发怒的牛,才会用头上的角斗人。于是乎我试着才敢接近牛,大胆用手牵着另一端系在牛鼻上的绳,直看到牛确也顺和的样子,我才安然顺承了下来。

在路边或田埂上放牛,牛常会偷吃身边的庄稼苗。大人们说过,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小时候由于自己体力不够,就把牵牛绳系于腰间,一发现牛偷吃庄稼苗,就用身力限制牛的嘴。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牛和人都是多么的饥饿!我只有尽全力去平衡人与牛的食物争夺。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牛真有犟性,也体验到牛劲。春耕的牛,是要认真把它放牧养好的。

下午放学后都要在田边等候那劳作了一天,拖着疲惫不堪身体走上田埂的牛,得要由我牵着带到当天早已看实了的最肥美的牧草地放牧,任它自个儿吃个憨饱,硬是看到牛两边胁肋处的大草仓都鼓囊起来,牛也懒洋洋的时候才牵回家。夏天放牛是我最开心的。

每天下午六、七点钟,就把牛牵到河边,找一块大石头栓住加长了的牛绳,让牛自由地在溪河里洗浴。我和同龄的男孩都一样,把牛各栓一处,然后大家一齐,光着身子跳进河里,纵情地戏水,比试着水中的功力。

当牛在水里洗凉爽了,伙伴们也玩得筋疲力尽了,才各自牵着自己的牛上岸,直取走回家的路,沿路边放牧,永远唱那自编的牧童歌谣,唱到西边的太阳落地,然后骑在干净牛背上,摇晃悠闲往家赶。但夏天的牛并不象我那样生活得舒心自在。

洗得干净专心吃草的牛身上,尤其是牛的四肢和腹部循着血脉的地方,常有二十个以上的,大得出奇,外貌似苍蝇的“牛蚊子”叮吸着牛的血,身体笨钝的牛只有默默地忍受着叮咬痒痛的一切,只有靠我们牧童去一巴掌一个除掉这些“牛蚊子”。听说这“牛蚊子”真正的名称叫牛虻,能做药用,还可以卖钱的。

小时候我不知道收存了多久和多少牛虻,因从来就没有人收购我们的这玩意儿,也就不知道牛虻是否能药用和究竟这些能值多少钱。所以,虽然我年复一年地收存,这些东西后来却不知放丢失在何处。

现在想来:收存牛虻的事,说不定是大人们的善意慌言,是让牧童们自觉而且有积极性地维护牛的健康;还有,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做些无用功,那我童年时候就已经做过无用功了。-秋天,是牛牧草最丰盛的季节,要抓住时机让牛长得膘肥肉满的。

秋天放牧牛,当然没有夏天有趣。我得一边让牛在秋收后宽旷的田野自由放牧,一边割一大背筐牛草,备作牛的晚餐。

俗话说得好:“马不吃夜草不肥”。牛也如此,才能确保身体贮备相当的脂肪等营养越冬。

曾经鲁迅说过,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可要知道:秋天的牛吃的鲜嫩草,屙出来的粪还是黄金呢,它是我们农村农民优质的农家肥;另外,牛一辈子的体力支出,但却没有半点自己的奢望。

足以见得:尽管多么伟大的人都不及牛,牛对人类才是完完全全地奉献。冬天牧牛,是再乏味不过的了。

路边枯黄的草皮,让牛啃吃起来都费力十分。与其说牧牛,不如说牵牛喝口水和走动活动腿筋骨。

牛体表天生没有厚实体毛,故生性恶寒。每逢严冬,是牛最难熬度的日子,我只能牵着牛到清水塘边去喂水。

在凛冽的寒风中,穿着仅有的单薄衣衫的我冻得瑟瑟发抖,又看到那仅有生灵气息的牛,我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夜半深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沉沉地哼着,不知不觉地,牛和我一样,仿佛眼眶中都浸出泪水。

一遍一遍地哼,一年一年地唱啊,深深地寄予我童年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唱到了牛的暮年,唱到那八0年时我十六岁高考从农村出来。

5.牧牛河公园作文500字

公园是个美丽的地方,那有山有水,花花草草真漂亮。

走进公园,你会看到绿树成荫的小树林,蝴蝶在天空中飞舞,蜜蜂在树叶下乘凉。嫩绿色的小草就像给大地穿上一件绿色的衣服,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着。

走过小道,你会看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茶亭,老人们在那下棋,孩子们在那乘凉。不远,你就会看见歪歪扭扭的九曲桥,它有着一则很长的故事。

还有,别小看那一排排小石灯笼,传说,那灯笼还会除魔呢。翻过桥之后,就到了热闹非凡的歌舞广场,老人们在那轻歌曼舞,孩子们在那嬉戏、玩耍。

伙计们,你们想不想去呀。

6.牧牛河公园作文500

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潇瑟与瘦削来。使人想起步履满跚的老人。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象牙琢就的精美工艺品。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

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叶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着灿烂的秋阳。

7.牧牛归去横牛背剪纸作文

烈日炎炎,两个***趴在牛背上死了!!!!!一张红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就可以剪出热闹的生活。嚓--嚓--嚓,一片片碎纸掉在桌上,一个虎头虎脑的孩童跃然纸上;嚓--嚓--嚓,剪刀在纸上闪烁,又一个结实的孩子浮现在纸上;嚓--嚓--嚓,随着艺人的两个灵巧的手指在旋转,在跳跃,只见一头老黄牛甩着尾巴,打着响鼻,温和地望着身边两个儿童。

真是一幅欢乐的剪影!我看着眼前这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不由得仔细端详起来。老黄牛的肌肉突出,前胸后臀丰满,显得健壮有力。尾巴卷长,角长而内弯。老黄牛的额头上绣着一副梅花图案,两只铃铛般的眼睛炯炯有神。儿童们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仿佛有说不完的开心事。两只小鸟,一只旁若无人地停息在老黄牛弯角上,一只正朝老黄牛这边飞起来,似乎也想加入在欢乐的队伍。望着这幅精巧的剪纸,我仿佛身临其境。晒得园子里的家畜昏昏欲睡,只有知了在不停地叫唤。大人们戴着自编的草帽,紧握锄头在农田里干活。没有人看管,小孩子们都乐坏了,两个牧童从牛圈里牵出一头老黄牛,挂在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地响了起来。

一个孩子像猴子似地三下五除二爬上了老黄牛的背上,另一个孩子在伙伴们的帮助下爬上了老黄牛的背上,他们戴着草帽,吹着竹笛,坐在牛背上摇摇晃晃进入树林里。我从其中体会到了友谊无穷!

8.以牛为话题的作文怎么写

按农历排算,2009年是已丑年,也就是牛年了。

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尊荣的地位。它对农耕文化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的亲密伙伴。

黄牛、水牛、奶牛、牦牛,至今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耕田、运输、挤奶,任劳任怨;肉、骨、角、皮、毛、粪,无一样无用处。历代诗人,对牛总是赞颂有加,如唐人韦庄、杜甫的诗句:“绿桑深处哺牛鸣”、“一寸荒田牛得耕”。

鲁迅称颂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还自白“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说是妇孺皆知。在尘封的典籍中,牛还与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诸侯歃血为盟,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故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说:“诸侯盟,谁执牛耳。”

以后,人们便把“执牛耳”引申为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牛还被用于战争,如史册所记之“火牛阵”。

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火牛前冲,其后是五千勇士,使燕军大败,田单陆续收复70余座城池。还有老子骑青牛的传说。

《列仙传》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老子出的是函谷关,后人在函谷关口写了一副名联:“不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

典籍中用“牛”组成的词语也很多,比如“牛酒”,这可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赏赐、慰劳和馈赠的物品,“奉牛酒以劳军营”(《后汉书·臧官传》),以后,“牛酒”引申为礼物的别称。还有“牛马走”一词,司马迁《报任安书》开篇便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牛马走”,是指“奔走于牛马之间”掌管牛马的仆人,以后作为自谦的代称,如同说“敝人”、“鄙人”。在老一辈的画家中,李可染先生是我十分钦服的一位。

他的人品、画品皆为世人所重。他的画斋叫“师牛堂”,其实他就是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于助人、甘守淡泊的老牛!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师牛、画牛,为人民大众奉献了无数的精品佳作。

我喜欢他的《牧牛图》,性格温驯的老牛与天真无邪的牧童和谐相处于画图之中,背景又是如此的绚丽多彩,或春风杨柳,或枫叶如火,或鸦阵归飞,或烟雨远山。他所创造的水牛形象表现了一种民族的精神气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他以高超的笔墨技法,极概括地表现出水牛的千姿百态,或行或止,或立或卧,或正或侧,无不栩栩如生,而且特别注重细节的真实性,比如“牛鼻子确实画成了像是湿的”,体现出“牛鼻子有水气”的意味。而那些牧童,嬉嬉而乐,天真烂漫,抒发了人类在更高的层面上重返童年的期待。

李可染在这些画图上题款,从不同的角度来歌颂牛的高尚品德,如“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不居功。”在我们周围,活跃着许多有着牛的品格和秉性的人物,敢于开拓创新的“拓荒牛”,吃苦耐劳的“老黄牛”,认准真理而不退让的“老犟牛”,年轻而不畏困难艰险的“初生牛犊”……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关于双刀养牛机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