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地乡养牛(挖色镇的人文地理)

坪地乡养牛(挖色镇的人文地理)

很多朋友对于坪地乡养牛和挖色镇的人文地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挖色镇的人文地理

挖色镇的人文地理

挖色镇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居民寺庙景址保存比较完整。从凤尾箐沙漠庙、大官山腰、金鱼山、四龙山、高兴兰若甸、赤文岛、羊坡头、鸡岩山等处发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锛、石梨和捕鱼网坠等新石器,继新石器文化后又发掘出了青铜文化;赤文岛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铜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炖器。小渡坡和沙漠庙西也曾发掘出一批土坑青铜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铜兵器和用具,有铜剑(箭)矛,铜锄(茨菇叶造型和三角板锄),刃开于背的铜刀。这些新石器、青铜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与现代境内白族群众还在生产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一脉传承下来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纪周孝帝期间,挖色境内的先民就以沙漠庙一带为中心建立了鲁白王国,创造了白族早期的鲁白文化(明代《赵州志》和清代《鸡足山志》都有记载)。因此,2000年以大理市政协牵头调查鲁川历史文化资源后得出:挖色是大理白族文化源头的结论。

挖色境内凡名山胜地均建寺庙,大小寺庙亭台楼阁林立,自古称多胜迹之邦,沙漠庙是洱海东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鸡足名山的开山祖寺;南诏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灵济寺);清代的文庙、武庙;海天佛阁小普陀;还有“大夫第”、“进土第”、“将军第”等官绅功名匾额。

挖色是洱海东岸的宗教文化中心,各种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白族传统的人神合一;偶像崇拜的本主(土主)文化和故事传说;有为本主寿诞办寿和专门用轿子或木轮车迎送本主的活动。相传佛教从印度传到这里,因为当年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曾到鲁白王国传播佛教,居住在境内大成村崇福寺下的法衣阁址内,尔后从此进入宾川鸡足山,因此崇福寺才被称为是洱海东岸和鸡足名山的开山母(祖)寺,白语中称为“豆波赛”(意为祖先寺),以后便逐渐发展壮大,到极盛时期以崇福寺为中心,有大小寺庵24院,田地数百亩,师僧数十人;至民国年间仅崇福寺仍有寺产田90多亩,民族宗教活动广泛。据载:明洪武十五年前为保护春苗等每年三月初七、八日由崇福寺举行观音游乡一会;明代至清初,宾川和海东一带至此迎释迦佛祖。至今境内仍保持农历二月轮流迎释迦会(即本主节),先后历时半月之久;各村或登(小村亦即自然村)组成莲池会,村间老妇有常斋教,会员常年禁食泥鳅、狗肉、大蒜,非佛非道,一切神圣仙佛均崇拜。往昔农历五月栽秧结束后在乐利坡举行谢水欢歌的乐利会(今废);一年一度的大理白族“三月街”民族节历史悠久,相传最先起源于挖色大城沙漠庙,起因是唐代杨干贞与郑隆澶为争夺孟郡城(今挖色大城沙漠庙)大战三日,争夺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大战七日,经激战,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此战以南诏杨干贞胜利而告终。杨干贞建国后为纪念取胜并镇住战场上的阴气,把战期定为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挖色大城沙漠庙举行,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转至大理城西。挖色境内的“三月街”俗称“小三月街”,明代后街场迁至境内康廊村(原名拴廊),清咸丰年后迁至挖色(文革中被废)。挖色地区至今保持有一套完整的婚丧、饮食习俗,还有服饰装束,古典乐曲,吹吹腔(吹乐调),唢呐音乐,花柳曲,霸王鞭舞,白族调,语言方音等。

挖色地属喀斯特地形地貌,溶岩穴洞众多,坡岭峰峦,箐坪台壁层层迭起,山川地理天设地造,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绚丽多姿,雄险奇秀。西面洱海清碧如玉,海天佛阁小普陀和中心海岛赤文岛,如镶嵌在洱海碧玉盘上的两粒珍珠;大城(场)曲和牛角曲如同两条海中游动的龙;凤尾箐口凉风终年不息,气候宜人;花岭坡和花箐,四季繁花似锦;西眺点苍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颇有一番情趣;又有小普陀的“普陀晓月”,形成“风、花、雪、月”四景俱全。沙漠庙水库中苍山倒影(青山白雪,望夫云,玉带云尽在水中),洱海和大城水库中的夜晚篝火倒影;凤尾箐口石马桥头遥现大理三塔;龙绕石天然仙龙绕迹;壁虎岩壁虎爬山;金鱼山如游动中的金鱼展鳍献彩;长蛇岭似长蛇穿岭,徐徐爬动;赤文岛犹如猛虎跃海;四龙山恰似天然龙椅,天生造化,二龙抢宝和双龙抱柱;三峰山麓南北两侧延伸金线吊葫芦双岭;八卦山天然八卦成图;大官山从上到下似天鹅将翔,右翼下抱出一蛋;乃击石钟驱鬼邪的天然石壁挂钟;狮子山雄狮回首;牛眠山卧牛安睡;牛角山牛角对峙;黑龙归潭现龙鳞;钟坡鼓岭、猫头岭、赤牛壁、七子岩、观天岭、乐利坡、层峦迭嶂远近排来;日课岩日课百拜;凤鸣台百鸟朝凤;泌基岩和水珠滴翠;鸡岩山鸡鸣晓日;观音和迦叶屐足;杀龙坪台,处处风景如画,古迹故事多,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流连忘返。

挖色气候较大理温和,常年无酷热严寒,少风霜,四季如春,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应农作物生长,一年两熟,粮食单产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物产丰富,既种稻、麦、梁、豆,又种亚麻、蔬菜、小葱、瓜果、苞谷和烟草等;山箐间产豆类、薯类、荞子、油菜籽、秋小麦;洱海中盛产油鱼、鳔鱼、黄壳鲤和黑胭脂鱼(即丙穴鱼);小河流沟道湖塘中产鲤鱼、鲫鱼、泥鳅、黄鳝和田鸡(蛙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多山箐坪地,牧场广阔,大多农户都饲养生猪、养牛养马。盛产水果林木,有桃、李、杏、梅、梨、石榴和板栗,向称“水果之乡”。大城名玉箐的板栗,酸箐的雪梨、马梨,挖色香葱等农副产品畅销省内外。洱海和山箐间有不少飞禽、野生珍贵动植物,名贵中药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妇女尤善手工刺绣衣、帽、鞋等,享有“白族服饰刺绣之乡”的美誉。

“目极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历史以来,挖色经历了历史演进、文化发展、经济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随着洱海东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挖色镇的地理位置由过去较为偏僻的地区一跃成为连接大理苍洱风景名胜区、鸡足山风景名胜区和南诏风情岛景区直至大丽线贯通大理、洱源、宾川三县市的交通咽喉,挖色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知难而上、顺势而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挖色镇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新小庙村车牌号是多少

新小庙村车牌号是多少

新小庙村位于和顺县平松乡北5公里处,是全乡贫困村之一。全村74户,243口人,有劳动力122人,其中男劳动力70人,女劳动力52人,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1005元,全村总面积7506.7亩,其中耕地面积440亩,牧坡面积1382.6亩,境山大坡广,草资源丰富,发展养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小庙村与瓦房村、石盆岩村、沙佛陀村、先生堂村、新安庄村、西河会村、东河会村、石南坪村、寺庄头村、坪地川村、西河峪村、庄窝掌村、大夫岩村、合山村相邻。

新小庙村附近有懿济圣母庙、太行龙口景区、天河山风景区、和顺石窟、和顺石牌坊等旅游景点,有和顺肉牛、和顺牵绣、木枣、阳光占酒、油布袋等特产。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侗族的民居特点和形成的原因有什么

新晃侗族自治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本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7镇16乡29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6万,其中侗族占80.13%。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

新晃人文历史悠久。旧称晃州、晃县。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5至10万年前,新晃境内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两朝曾置夜郎县,历时287年。夜郎文化积淀深厚,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楚尾黔首夜郎根”。

新晃1956年成立自治县,1984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现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和省定革命老区县。

区位交通独特。位于湖南省人头型版图最西端的“鼻尖”位置,距省会长沙600公里,是全省最边远的县城之一。三面楔入贵州,全县23个乡镇中有18个分别与贵州天柱、三穗、镇远、玉屏、万山五县(区)接壤,几乎“条条道路皆入黔”。320国道、湘黔铁路贯穿县境,沪昆高速公路与即将兴建的贵州松(桃)从(江)高速公路在新晃腹地呈十字型交汇,即将启动建设的长昆高铁客运专线过境新晃并设站。距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机场分别只有30分钟、1小时车程。历来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

自然资源丰富。地处云贵高原苗岭余脉向武陵山系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7.8%,生态良好。矿产资源较多,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矿床。农副产品丰富,其中牛肉、烤烟、龙脑樟号称“夜郎三宝”,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湖南省烟叶生产基地县、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示范县。2009年5月,新晃黄牛肉还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湖南继临武鸭、东江湖鱼等肉类食品后第三个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肉食产品。

文化特色浓郁。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侗文化、夜郎文化积淀厚重,原始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良好。傩戏“咚咚推”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亦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前些年,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晃传统产业支柱和财政支撑的新晃卷烟厂因政策性原因关闭、新晃汞矿因资源枯竭破产关停,新晃原有的产业体系基本瓦解,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性低谷。经过“十五”以来的艰苦努力,县域经济发展逐步走出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8年以来,该县立足于对客观发展形势和自身基础的认识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环境兴县”五大发展战略,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县域经济呈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贡溪乡四路村上田村

贡溪乡位于新晃侗族自治县南部边陲,东、南、西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的坪地镇、邦洞镇、注溪乡接壤,北面与本县扶罗镇毗邻,距新晃县城47公里,省道晃天公路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69.8平方公里,辖13个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6%,是一个侗族人口聚居乡镇。贡溪各种资源丰富,是重晶石矿、铅锌矿的主要产区之一,贡溪辣椒、贡溪鸡也是享誉湘黔边界。

四路村山青水秀,依山傍水,民风淳朴,风景宜人。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幽,集色美、形美、声美、原始美于一身。村中村民团结和睦,善良淳朴,热情好客。村内完好保留着历史悠久,富有侗族特色的木制建筑,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织绘的“侗锦”色彩鲜艳,美观大方,极具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这里物产丰富,地理条件独特,孕育了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侗族傩文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它的古朴与神奇已日益引起世人关注,国内外数十名著名专家、教授、学者相继多次对贡溪四路村傩文化进行考察,一致赞誉该村傩文化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和保持得最完整的艺术瑰宝。讫今,四路傩戏、傩技班共接待我国和日本、韩国著名专家、学者近150人次前来考察,并外出香港、怀化、吉首、芷江等地演出120余场次。目前出版的关于贡溪、侗族傩戏的理论研究文章已有上百篇,学术专著50余万字。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傩文化基地建设顺利,傩戏“咚咚推”正逐渐成为我县旅游产业的亮丽景点。

四路天井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咚咚推”的发源地,位于贡溪乡东南部,距县城50公里,现有村民46户,251人。村民的房舍都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光洁的石板路贯穿全寨,道路两旁是高高的石墙,石墙上爬满青绿的藤蔓,石缝中点缀着生机勃勃的花草。村落被遒劲参天的大树环抱着,幽静而又神秘。这里是侗族傩文化产生和发展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称得上是艺人,可他们从不外出卖艺。只在农历六月一日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时间,才集体表演傩戏“咚咚推”。“咚咚推”,综合了演唱、对白、舞蹈等艺术,由钹、包锣、唢呐、鼓四种乐器伴奏,节目风格原始、神秘、粗犷、绮丽,是儒、释、道三教合而为一的奇特现象。现存《跳土地》、《过五关》、《关公教子》等80套节目,角色包括玉皇大帝、雷公、电母、姜公、关羽等人物神怪,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在侗乡的具体演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又融进了战争、巫、医等内容,使得文化内涵更加厚重。

天井寨同时也是新晃“三水两城一场三寨”中的三寨之一,属于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该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行“傩文化基地”、道具更新、剧本重谱等系列建设。傩文化基地开建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建成高12米的鼓楼式戏楼一座,使“咚咚推”傩戏有了专门的演出场所;新建200多平方米观戏吊脚楼一座,为游人观看傩戏表演,存放演出用品,展销贡溪特色产品,提供了场地。对天井寨周围原有的古石墙进行了修葺,完成了对天井的清淤改造,使得清澈见底的天井重现于世人面前。新修了一条800多米的进寨石板路,延伸到户户家门前,对全寨78户所居农户房屋进行屋脊的亮化工作,飞檐翘角,封檐刷白。气势恢宏、古韵洋溢的天井寨寨门也于2009年已如期完工。

近年来,该寨先后迎接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怀化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接待了外国学者专家的来访,并同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携手共建新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四路傩文化基地。

钟溪寨与天井寨相邻,距新晃县城53公里。包括大江、姚家两个村民小组,现有46户,186人,是一个纯侗民居住的自然村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寨位于湘黔交界海拔1040米的顶天山脚,1986年由贡溪连接贵州的公路修通,

2007年修通的水泥硬化公路,为该寨与外界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里流行着傩戏之外的另一种傩文化:傩技。摊技中有诸如上刀梯、踩红犁、过火山、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一般在祭祀祖宗之日才表演。在傩文化当中,傩技是与驱邪逐魔和解厄除难联系在一起的。傩技难度越大,驱邪逐魔和解厄的程度越高,功效越大。

钟溪寨对面有一狮子洞,因其形状酷似狮头而得名,当地人将其侗族奉为驱邪逐疫、镇寨保安的狮神。每逢年节,必祭祀狮神,扎狮舞狮,人神共娱。从明正德年间至今有470余年的历史。早期的舞狮为地面舞狮,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加之南狮、北狮技艺的引进,逐渐出现了桌面舞狮,高台舞狮,刀梯舞狮等舞狮形式。2010年农历6月初6钟溪寨成功举办了侗族傩戏傩技整合提升剧目汇报演出,民间艺人蒲祖龙表演了精彩的吃瓷碗、吃活鸡,姚仕彬等人上演了精彩绝伦的上刀梯、刀梯舞狮子表演,吸引湘黔边界上千人前来观看。

贡溪在我们县城是很有名的地方,各地媒体来新晃采访,报道总是会提到贡溪的咚咚推、傩文化。贡溪在县城南边,离县城有50多公里,每次去贡溪,都要开上将近一个小时的车。

这次去贡溪走访,是为了结识一个叫做杨万友的奇人。说他奇,一则因为他仅仅是一个本地的村民,却自费买了DV,然后还致富了。他原先搞的是摄影。在一个贫穷的山村里,能够有那样超前的意识,不可谓不神奇。一则是因为他的工作职责,特别的让人觉得有趣有意义,他是一个热爱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爱好者,虽然至今未曾是侗协会或其他协会的成员,但他孜孜不倦的走访新晃各地、贵州境内的民俗文化集中地带,拍摄了几万首的侗族大歌。

在此之前,我只是在QQ和电话里联系过杨万友。聊的时候,发觉他是个对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感到忧患的很有想法的一个民间人士。我回县城之后结识过几位对民间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识渊博的朋友,一位是谭善祥,一位是蒲师术。他们分别是苗学会《五溪刊物主编》和侗协会的秘书长。

而杨万友则并非官方人士,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走向这样的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道路。他最初是照相,是当地有名的土摄影师,到后来去怀化市里,来自平江的一个亲戚告诉他,学会电脑制作,可以赚钱,所以他选择了一条自己买设备,拍摄侗族大歌的道路。

在老家亲人休息了半晌,刚从贵州拍摄完录像的杨万友匆匆赶来。我们准备午餐的时候,杨万友已经吃过了,于是和他坐在堂屋里一搭接一搭的闲聊。了解到,他经过7年的拍摄,有几万首的侗族大歌,他说,只有拍的好的东西,他才保留下来。他不光会拍,还会制作光碟,可以把侗族大歌里的侗语翻译成汉语字幕,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唱的是什么。杨万友告诉我,他是农民,2004年开始拍摄侗族大歌以来,每次拍,少则五六百块,拍的多的,七八百一千的都有。现在,他已经是湘黔周边地区最有声誉的民间山歌制作人。

“我摄像的地方有贵州天柱、玉屏、三会、锦屏、黎屏、新晃、芷江、沅陵、凤凰等地,都是别人请去拍的。”杨万友还说,很多离乡去外地打工的农民带着他的歌碟去外地,外地人也觉得好听,于是有人开始翻录他的歌碟,现在市面上,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叫做杨万友的录的侗族大歌特别好听,外面的盗版碟,很大方面都是出自于他之手。

杨万友说起侗族大歌的时候特别的自豪而悠然:“你别看它总是那样的唱,你仔细的听,越听到后面越有味道,里面的韵脚、韵律都是不同的,内容也幽默生动。”

“对啊,这些侗族大歌,除了它的艺术价值,还有它可以供学者研究民俗文化的学术价值呢。懂这样价值的学者,可以从中读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等。”我回答。屋外就是贡溪的青山,天气不热,笼罩着淡淡的绿烟,对着大山,有种“两看相不厌”的感觉。我突然觉得这样的回答,远远比不上他发自内心的对侗族大歌的热爱之情。

随后,我还和杨万友聊起了贡溪乡里的民间文化,他告诉我,贡溪这里有很多民间手艺人,比如说,铁匠、木匠、石匠、竹篾匠等等,贡溪的画眉笼是远近有名的,少则买一百多块,多则卖五六百块。铁匠一般是做点农具之类,木匠有花床,但是花床已经濒临灭绝了,现在的木匠基本上已经进城了。

感觉到他是对民间文化特别热爱和了解的人。而这份热爱和了解,让他成为了村里面靠文化致富的第一人。他告诉我,以前他卖杂货和饮食为生,后来请他摄像的人多了,其他生意全丢开,专一做山歌,而且目前全家都忙这方面的了。

吃完中饭,我跟随杨万友来到他的家,由于时间关系,只取了他给我刻录的几张光碟,是夜郎双喜的五集侗族大歌,他家在贡溪街道旁边,离贡溪中学很近,他的孩子现在升高中,据说,考的很不错。

笔者回到县城,想起自己在杨万友那里所见所闻,突然又想到自己曾经在长沙、广西、北京各地逛书店所感慨的:长沙书市,最赚钱的是卖教材,广西书店,最赚钱的是卖差价,而北京,最赚钱的,不是买的书,是买的文化和服务。而杨万友的做法,总觉得很前卫,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竟然以文化致富,能够走在很多人的前面,实在是值得我们感慨、借鉴。

钟溪寨风光

钟溪寨天然溶洞

上刀梯

傩戏表演一

傩戏表演二

高台舞狮子

天井寨傩戏表演戏楼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

天井寨傩文化基地外景

新晃侗族自治县调研活动

地点: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与上田村

内容:调研侗族文化与乡村的地方特色文化和其他的发掘

时间:待定,长沙---怀化(7个小时)怀化----新晃县(2个小时左右)新晃县----贡溪乡(1个小时)5天时间

注:火车;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坪地乡养牛和挖色镇的人文地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