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陶罐牛肉做法(为什么不会臭)

德宏陶罐牛肉做法(为什么不会臭)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德宏陶罐牛肉做法和在陶罐里腌牛肉,半年内不加一滴水,为什么不会臭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德宏陶罐牛肉做法以及在陶罐里腌牛肉,半年内不加一滴水,为什么不会臭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小吃有什么好吃的

云南小吃有什么好吃的

由于地域复杂民族众多,云南小吃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饮食。建水的草芽、石屏的豆腐、蒙自的过桥米线都以精制著称;而滇东北地区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历史底蕴浓厚,什么菜豆花、荞凉粉、酥红豆等都是那里的地方名小吃;丽江的丽江粑粑、八大碗也是不能错过的。在此小编仅从各地州挑选二至三种美食代表,其中有大菜,有主食,也有小吃,希望读者能从中领略部分滇菜的魅力。

1.【鲜花饼】

鲜花饼是一款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云南点心的代表,也是到云南旅行的游客所必备的“伴手礼”。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有销售,昆明有大片的鲜花种植基地,可谓盛产鲜花饼。除了鲜花饼,在昆明还可以吃到鲜花月饼。

2.【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又称“云腿”,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

3.【昆明酸腌菜】

昆明酸腌菜,云南人最爱。昆明酸腌菜是老百姓的家常腌菜,凉拌、爆炒,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有点酸酸的,很开胃。酸腌菜的做法:冬春季节,将青菜洗净晾干,青菜变蔫后切段,撒上粗盐,拌上辣椒、花椒、生姜、八角、小茴香和些许料酒,然后装入陶罐封严,腌制一个月就可以了。

4.【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十八怪,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的米线连带着全国各地过桥米线饭馆里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家家米线馆都打着“正宗”二字的招牌,但是其实只要走出云南,你吃到的米线就很难算是正宗了。如果非要给云南的美食排个名次,那么第一的宝座只怕过桥米线会不遑多让。而蒙自就是这一云南名吃的老家了。这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碗大、汤滚、生肉、料多。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也很考究(一碗滚烫的鸡汤周围往往摆满了各式配菜),调味丰富,汤味香醇。它是你来红河最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

5.【建水烧豆腐】

建水烧豆腐又称临安豆腐,是建水县的汉族传统名吃。这道小吃起源于明朝时期云南当地的驻军。明代临安城的建水烧豆腐早已名声大振,遍及滇南城乡,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人来熙住,成为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建水烧豆腐之所以味美,主要得益于这里制作的豆腐品质优良,当地的豆腐具有雪白如乳、细腻软嫩的特点。

6.【建水紫陶汽锅鸡】

汽锅鸡始创于建水,这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名菜。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它以滇南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为专用炊具,选肥壮仔鸡烹成,汤汁全由蒸汽凝成,清澈澄明,香醇鲜美,紫陶汽锅能比较好的保存鸡肉的营养。如果配以中药三七或虫草,制成三七汽锅鸡或虫草汽锅鸡,营养丰富,又能祛病强生,是传统的滇味药膳。汪曾祺还在一篇文章中专门介绍了这道美食。

7.【沾益辣子鸡】

沾益辣子鸡是滇菜的代表菜之一,出自云南曲靖沾益县,制作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选料精殊挑剔、制作道序复杂、味道辣香爽口,较具代表性的是龚氏辣子鸡。就餐时配上苦菜汤、炸好的洋芋条和臭豆腐,口味更不错。

8.【冬瓜蜜饯】

玉溪冬瓜蜜饯分为红蜜饯和白蜜饯两种,红蜜饯用红糖加工,呈琥珀色,肉质脆嫩,味道芳香,清凉适口,有养肝润肺、化痰解暑的功能,被誉为“琥珀蜜饯”;白蜜饯用白糖加工制作,其色洁白晶莹,通明透亮,十分爽口,被誉为“水晶蜜饯”。玉溪冬瓜蜜饯,虽然并非以蜜糖制作,但吃后真有不是蜜味胜似蜜味的感觉。

9.【凉米线】

玉溪是个好地方,气候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而玉溪素有滇中粮仓的美誉。玉溪人常说,玉溪的米好,所以玉溪的米线好。玉溪的凉米线软硬适中,佐料更是鲜香、酸甜,在米线上铺的几块豌豆粉是点睛之笔,一口咬下,瞬间消弭于唇齿间,那股浓浓的豆香味充斥开来,从口中弥漫到鼻腔,使人欲罢不能。

10.【永平黄焖鸡】

在大理说起“第一名菜”,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永平黄焖鸡”,据说这道菜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黄焖鸡采用永平山区土鸡搭配多种辅料焖制而成,色鲜味佳,香气扑鼻,油而不腻,味道独特。民间曾有传言,永历皇帝在品尝过“永平黄焖鸡”后,大加赞赏,曾称其为“滇中第一佳肴”。

11.【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其歌舞表演也成了现在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据说茶客在品味三道茶时也会领会到人生的三种味道。

12.【诺邓火腿】

《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诺邓火腿就产自于大理云龙县癿诺邓镇。每年的冬季,诺邓村民把自家用包谷喂养的猪杀了,其制作的重点在于自制的诺盐和诺邓的特殊气候,使得火腿入味后鲜美无比,存放时间赹长香味越浓。其实诺邓火腿的产量却是极小,在当地,几乎都是家庭小作坊的自产自销,小规模生产诺邓火腿的厂家只有一家,这更让诺邓火腿珍贵。

13.【大薄片】

大薄片是滇西名菜,工于火候,长于刀法,用特制的猪头肉片成薄如蝉翼的大片,丢到墙上不会下落,故以得名大薄片。这道菜调料齐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种滋味,肉质脆嫩,嚼时有劲。

14.【“大救驾”】

这道菜其实就是腾冲炒饵块,它用当地上等浆米制成,有切成丝或切成块两种食法,切成块的食法当地人称之为“大救驾”。之所以有这样的名称,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清初南明永历皇帝被投降清廷的吴三桂率军追击,从腾冲逃往缅甸。永历帝饥肠辘辘,逃到一农户家后催促农家尽快做饭。农户把饵块三刀两剁切成片,加上鸡蛋、瘦肉和葱姜等,丢到锅里胡乱炒熟。永历皇帝吃后如食山珍海味便问这是什么菜,农户答道:“匆忙之中做出,不知菜名。”永历帝说:“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啊!”腾冲的炒饵块从此得名“大救驾”。

15.【火瓢牛肉】

保山永昌“火瓢”牛肉饭店是隆阳区金鸡乡张信宗于1989年创办的,吃时用铜瓢作锅因此得名火瓢牛肉,他家不是用煤气或是电磁炉,而是用那种老式的风炉,烧炭的那种,实际上可算作牛肉火锅的一种另类。除了肥瘦适合、嫩滑爽口带皮的牛肉,锅底还配置白菜、小瓜等时蔬,皆可口宜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清汤或麻辣锅底,还可加点牛筋、牛杂等主菜。

16.【酸笋煮鸡】

酸笋煮鸡是傣族传统名菜,文学界老饕汪曾祺在《五味》中就曾经提到这道菜。它用特制的酸笋配上鲜嫩的鸡肉熬成汤,再加上傣家特有的香料香茅草,酸酸辣辣,很开胃。当地人特别强调,酸笋是用新鲜的竹笋腌制而成,而鸡一般都用傣族小土鸡,酸笋煮鸡味略酸,不油腻,肉嫩而甜。以酸笋为原料所做的菜还有酸笋煮鱼和酸笋煮螺蛳等。

17.【菠萝紫米饭】

菠萝紫米饭看起来就很诱人,整个菠萝很萌的样子。首先要将紫糯米浸泡7-8个小时,将菠萝顶端切一个盖,掏去菠萝心,放入紫糯米,盖上菠萝盖后放到甄锅里煮,闻到香味后,即可开盖食用。菠萝紫米饭味道有点甜,而且有补血润肺的功效。

18.【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是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景颇族也有过手米线。

19.【撒丕】

在不少地方,傣味餐厅大多是人山人海。风味独到的傣味,可谓是云南餐饮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傣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首推“撒丕”。由于取新鲜牛肉材料的缘故,要吃到真正爽口地道的“撒丕”,还是到傣家的竹楼里去。撒丕还分为柠檬撒和苦撒两种,前者汤汁主要成分为柠檬水,后者汤汁主要成分如上所述。撒丕味苦、辣、麻、酸,口感清新,鲜味十足,是消暑佳品。同时撒丕也具一定药效,可清热解毒。

20.【元谋凉鸡】

凉鸡为楚雄元谋饮食风味中的名牌产品,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凉鸡的选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鸣的仔鸡为最佳。凉鸡具有浓厚的川菜风味,又具有地方特色。成品的凉鸡肉质鲜嫩而甜,辅以适度的酸、甜、麻、辣香料,余味无穷。

21.【烤乳猪】

楚雄彝族的烤乳猪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佳肴,元谋的烤猪很有名气。烤乳猪一般选用刚满双月的乳猪,宰杀汤褪去毛后,去掉肚杂和四蹄,涂上蜂蜜等各种佐料调制的汁水,然后将全猪挂在小土窑内,用文火烘烤至熟。元谋烤乳猪,则不用土窑,而是用一根铁棍穿在宰好的小猪上,架在木炭火上烘烤,边烘烤边翻弄边涂抹香料、佐料,直至皮黄肉熟。烤乳猪皮黄香酥,肉嫩骨脆,肥而不腻,味道鲜香回甜。

22.【南华野生菌】

南华山川润泽,林木葱翠,物产丰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尤其是南华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据统计,南华的野生食用菌多达200余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的三分之一,占全省野生食用菌的三分之二。南华县久负盛名的松茸、松露、羊肚菌、虎掌菌为“四大名菌”更是蜚声中外的“菌中之王”、“镇南之宝”。

23.【五色花糯饭】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文山丘北壮族的人们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4.【八宝贡米】

广南八宝米早在明清时代就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每岁贡百担”,专送京师供皇帝御膳和皇亲国戚享用,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米种,广南县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八宝米之乡”的称号。八宝贡米色泽洁白微青,粒大质软,淀汾和蛋白质含量较一般米高,味香且口感好。

25.【漆油炖鸡】

漆油炖鸡是生活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或远方的朋友到来,傈僳人都会做上这道菜来庆贺佳节、招待贵宾。这道菜的关键在于配料漆油,又称漆蜡,营养价值比较高,是怒江当地一种独特的配料。当遍山生长的漆数结籽成熟后,当地人把籽采回家,从中榨出油来食用,待油冷却后便会凝固成块。用漆油制作的菜肴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吃惯的人会觉得味道特别鲜美。

26.【怒江琵琶肉】

怒江著名的琵琶肉一般在当年的立冬至冬至期间制作,是怒族人过年时的大菜。怒族人先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再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的小木棍。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完全风干之后即成一块完整的琵琶肉。

27.【牦牛肉火锅】

迪庆牦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材如贝母、虫草等,牦牛常食这些药材,因而肉质十分鲜美。用牦牛肉作为火锅底料,也可煮配菜,有点类似北方的羊蝎子的吃法,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口味上来说都非常好。除了牦牛肉,迪庆的牦牛奶也很值得一试。

28.【尼西土锅鸡】

尼西土鸡自小就生长在青山绿水、山野河谷间,它们天天抬头见雪山低头饮甘泉,在山头上自由溜达,据说飞得高的尼西鸡可以飞到两米多高,因此造就了尼西土鸡娇小的身材,独特的品种加上养殖方法,味道自然不同一般。加上当地传承千年工艺所生产的尼西黑陶用来煮东西时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造就了尼西土锅鸡令人无比垂涎的口味。

29.【油糕稀豆粉】

昭通人喜欢吃油糕,并将油糕和稀豆粉或者饵块配在一起吃。油糕稀豆粉是昭通人的传统特色小吃,金黄酥脆的油糕与清香四溢的稀豆粉的完美结合;油糕饵块则是昭通人的主打早点,把烤好的饵块抹上香香的花生酱、甜酱及办好佐料的辣椒酱,放入油糕包起来,便是一道完美的早餐了。

30.【牛干巴】

牛干巴是云南比较常见的清真美食,在昭通也不例外。昭通穆斯林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受青睐。

31.【坨坨肉】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这道菜的做法是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热水煮熟(这中间不加任何佐料),肉熟后捞起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坨坨肉制作的关键是掌握火候,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

32.【肉心水酥】

肉心水酥是普洱地区的传统名菜,以墨江的较有名,当地人称之为“压桌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既泡又酥,又香又甜,既是菜又是汤,男女老少均爱吃。原料为瘦猪肉、花生仁、鸡蛋、面粉等,拌好后放入油锅炸至微黄取出晾干,然后放入清鸡汤或猪排骨汤中煮至浮起,再撒进味精、胡椒粉,然后舀入装有豌豆尖的菜碗里即成。

33.【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是佤族待客的上品,具有清香酸辣、和胃生津、山野味十足的特点。其主要原料为鸡肉、大米、酸笋等,加之姜、芝麻、辣子、香茅草等位料,并不断地搅拌,待饭煮成稠糊状即成鸡肉烂饭。

34.【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丽江街头最容易找到的食品之一,它薄如纸、层次多,所以又称“千层饼”。吃的时候配以火腿、花椒、葱花、猪油等,有咸甜两种口味,香脆可口,而且不容易发霉变质,吃时只需再蒸或煎一下,照样是香酥的。就是因为这个特点,丽江粑粑曾经是马帮商队必备的干粮,它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35.【纳西腊排骨】

这道久负盛名的一个丽江标致美食,其实就是风吹排骨,撒上很多盐挂在通风处风干。一段时间后风干够了切块煮水,煮开后的水做汤底。做成火锅时里面有很多配菜做锅底一起煮:芹菜、韭菜根、西红柿、茨菇等,吃起来偏咸,配送的青菜吃一份算一份的钱,吃不完可以放在桌上不动,结账时按吃了多少算钱。

36.【拉祜烤肉】

拉祜烤肉原料过去多用野兽脊肉,现今多用牛肉、猪肉、鸡肉制作,制作与羊肉串大致相同,选好脊肉切成薄片,竹签穿串,抹料烘烤。较为别致的用鸡肉原料时是将全鸡切分成若干大块,然后用锤将骨敲碎,如江浙一带的敲鱼片,均匀地涂抹上花椒粉、辣椒面、蒜泥、姜汁、食盐,用竹棍夹起在炭火上烘烤。烤制时要勤翻动。炭适中,达到黄而不焦,脆而不枯,酥而不煳。拉祜烤肉诀窍在于佐料要全,烘烤火色要好,制作出的烤肉才香气浓郁、麻辣开胃。

37.【粑粑卷】

这是一道临沧凤庆风味小吃。将豌豆粉搅拌成浆加以过滤除去渣,放在铁锅里煎成薄张锅巴,又将饵快切成薄片在炭火上烤熟,抹上麻辣酱料。吃时,用豆粉锅巴卷卷裹饵块呈圆条形即可。锅巴香脆,饵块柔软,佐料味佳,特别可口。

38.【稀豆粉】

稀豆粉是云南人民的早餐神器,是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经煮制成稀粥状而成。和油条是绝配,昭通人喜欢将油糕和稀豆粉配在一起吃,临沧人喜欢稀豆粉配米线,不过外地人有可能吃不惯。

39.【烧饵块】

“饵块”是云南当地的一种民俗小吃,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馅即可。酱有甜酱、辣酱、腐乳等可混搭,菜有香菇、豆芽、腌菜、韭菜,还可以加油条。

40.【炸洋芋】

洋芋就是马铃薯(土豆),这是云南最有特色小吃之一,各地州也都能看到炸洋芋的小摊,从“吃洋芋,长子弟”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人对洋芋的喜爱。炸洋芋先将洋芋削皮切块,经清水浸泡去除表面淀粉后油炸而成,根据不同人的口味炸制成不同程度,加上葱花、鱼腥草、香菜、辣椒面、云南腐乳等调料食用。

在陶罐里腌牛肉,半年内不加一滴水,为什么不会臭

在陶罐里腌牛肉,半年内不加一滴水,为什么不会臭

步骤较为繁琐,要先把牛肉洗干净之后,然后牛肉表面的水分晒干,之后再放入容器中加入自制的酱料和盐腌制,在此过程中不能碰水,哪怕是一滴水也是不可以的,要是不小心碰了水,这菜可就坏了,之前的功夫就相当于白费了。腌制好了之后就把它密封保存就好了,半年之后就是如图所示的样子,看到腌制好的腌牛肉。

其实腌肉我们常见的品种就是一些腌鱼或者是腌蟹等等,腌制牛肉的方法就像胭脂,云南的酸鸭子一样,腌制的时间需要长久一些,才可以腌出牛肉的独特味道,一些牛肉的过程是十分繁琐的,首先我们需要将新鲜的牛肉清洗干净,然后再晾干其表面的水分,最终我们将新鲜的牛肉放弃在陶罐中,加入酱料以及大量的盐,在腌制牛肉的过程中,不许加入一地的水,因为加入水之后肉就会坏掉,最终我们将腌制好的牛肉密封起来,静静的等待半年即可。

半年之后,我们将腌制好的牛肉取出来,看一下腌制好的成品,其实腌制好的菜或者是肉类,我们打开陶罐,直接看到的腌牛肉会让我们没有食欲,但我们将腌制好的牛肉清洗一下,再拿出来蒸,或者是煮,又或者是炒,将腌牛肉的味道激发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吃腌菜,但是腌牛肉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不过我们也不能经常食用腌菜,适当的食用腌菜可以调节胃口,增加食欲,但在腌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和钙,有一山多高,使用之后不容易被排出来,反而会被人体大量的吸收,长久以来就容易形成结石,腌菜好吃,也要控制好量。

请问:有关饮茶的风俗

请问:有关饮茶的风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一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二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又由于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2006-2-1617:02:21欢迎访问金陵网绿杨春

三维吾尔族的香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主食面粉,最常见的是用小麦面烤制的馕,色黄,又香又脆,形若圆饼,进食时,总喜与香茶伴食,平日也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

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也有用陶质、搪瓷或铝制长颈壶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通常制作香茶时,应先将茯砖茶敲碎成小块状。同时,在长颈壶内加水七、八分满加热,当水刚沸腾时,抓一把碎块砖茶放入壶中,当水再次沸腾约5分钟时,则将预先准备好的适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细末香料,放进煮沸的茶水中,经轻轻搅拌,经3-5分钟即成。为防止倒茶时茶渣、香料混入茶汤,在煮茶的长颈壶上往往套有一个过滤网,以免茶汤中带渣。

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这种饮茶方式,与其说把它看成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还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佐食的汤料,实是一种以茶代汤,用茶作菜之举。

四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宝茶"。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五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六侗族、瑶族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七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着许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世代相传,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张飞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正值炎夏酷暑,当地正好瘟疫蔓延,张飞部下数百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也不能幸免。正在危难之际,村中一位草医郎中有感于张飞部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祖传除瘟秘方擂茶,结果茶(药)到病除。其实,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是一帖治病良药,是有科学道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相比,现今的擂茶,在原料的选配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今制作擂茶时,通常用的除茶叶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另外,还要加些生姜、食盐、胡椒粉之类。通常将茶和多种食品,以及佐料放在特制的陶制擂钵内,然后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转,使各种原料相互混合,再取出一一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用调匙轻轻搅动几下,即调成擂茶。少数地方也有省去擂研,将多种原料放入碗内,直接用沸水冲泡的,但冲茶的水必须是现沸现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习惯。一般人们中午干活回家,在用餐前总以喝几碗擂茶为快。有的老年人倘若一天不喝擂茶,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爽,视喝擂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过,倘有亲朋进门,那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必须设有几碟茶点。茶点以清淡、香脆食品为主,诸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鱼片之类,以平添喝擂茶的情趣。

八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九哈萨克族的奶茶

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萨克族,还有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看成与吃饭一样重要。他们的体会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落肚,浑身乏力,懒得起床"。

哈萨克族煮奶茶使用的器具,通常用的是铝锅或铜壶,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时,先将茯砖茶打碎成小块状。同时,盛半锅或半壶水加热沸腾,随着抓一把碎砖茶入内,待煮沸5分钟左右,加入牛(羊)奶,用量约为茶汤的五分之一。轻轻搅动几下,使茶汤与奶混和,再投入适量盐巴,重新煮沸5-6分钟即成。讲究的人家,也有不加盐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这样才算把一锅(壶)热乎乎、香喷喷、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随时供饮。

北疆民族兄弟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如果有客从远方来,那么,主人就会立即迎客入帐,席地围坐。好客的女主人当即在地上铺一块洁净的白布,献上烤羊肉、馕(一种用小麦面烤制而成的饼)、奶油、蜂蜜、苹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喝奶茶对初饮者来说,会感到滋味苦涩而不大习惯,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感到喝奶茶实在是一种补充营养和去腻消食不可缺少的饮料,对于当地牧民。

十苗族的八宝油茶汤

居住在鄂西、湘西、黔东北一带的苗族,以及部分土家族人们,有喝油茶汤的习惯。他们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倘有宾客进门,他们更为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得将玉米(煮后晾干)、黄豆、花生米、团散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分装入碗待用。

接着是炸茶,特别要把握好火候,这是制作的关键技术。具体做法是放适量茶油在锅中,待锅内的油冒出青烟时,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翻炒,待茶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即可倾水入锅,再放上姜丝。一旦锅中水煮沸,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之类,用勺稍加拌动,随即将锅中茶汤连同佐料,一一倾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就算把八宝油茶汤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汤时,大凡有主妇用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调匙,彬彬有礼地敬奉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泌人肺腑。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饱肚,还有特异风味,是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十一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国西北,特别是甘肃一带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当走进农家,只见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烧着木柴,或点燃炭火,上置一把水壶。清早起来,主妇就会赶紧熬起罐罐茶来。这种情况,尤以六盘山区一带的兄弟民族中最为常见。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使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壶(铜壶)、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时,通常是将罐子围放在壶四周火糖边上,倾上壶中的开水半罐,待罐内的水重新煮沸时,放上茶叶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分浸出,再向罐内加水至八分满,直到茶叶又一次煮沸时,才算将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倾汤入杯开饮。也有些地方先将茶烘烤或油炒后再煮的,目的是增加焦香味;也有的地方,在煮茶过程中,加入核桃仁、花椒、食盐之类的。但不论何种罐罐茶,由于茶的用量大,煮的时间长,所以,茶的浓度很高,一般可重复煮3-4次。

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有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火塘边,一边熬制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可谓野趣横生。当地的民族同胞认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好处:提精神、助消化、去病魔、保健康!

十二瑶族、壮族咸油茶

瑶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毗邻的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山区也有部分分布。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佐料。制咸油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尔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稍时,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十三基诺族的凉拌茶和煮茶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尤以景洪为最多。他们的饮茶方法较为罕见,常见的有两种,即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方法,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此法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食盐等佐料而成,一般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

做凉拌茶的方法并不复杂,通常先将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新梢,用洁净的双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入清洁的碗内;再将黄果叶揉碎,辣椒切碎,连同食盐适量投入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置1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已经溶解于水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汤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

十四佤族的烧茶

佤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沧源、西盟等地,在澜沧、孟连、耿马、镇康等地也有部分居住。他们自称"阿佤"、"布饶",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饮茶风俗。

佤族的烧茶,冲泡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入茶碗,以便饮喝。

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通常得由佤族少女奉茶敬客,待客人接茶后,方可开始喝茶。

十五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五道程序,现分述如下。

装茶:就是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所以,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

十六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孟连、沧源、耿马、勐海一带。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将肉烤香称之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之为"猎虎"的民族。饮烤茶是拉祜族古老、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普遍饮用。

饮烤茶通常分为四个操作程序进行。

装茶抖烤: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热,然后放上适量茶叶抖烤,使受热均匀,待茶叶叶色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为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冲满盛茶的小陶罐,随即泼去上部浮沫,再注满沸水,煮沸3分钟后待饮。

倾茶敬客:就是将在罐内烤好的茶水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认为,烤茶香气足,味道浓,能振精神,才是上等好茶。因此,拉祜族喝烤茶,总喜欢热茶啜饮。

十七景颇族的腌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篇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二、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十八哈尼族的土锅茶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红河、西双版纳地区,以及江城、澜沧、墨江、元江等地,其内有"和尼"、"布都"、"爱尼"、"卡多"等不同的自称。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总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十九僳僳族油盐茶

僳僳族,唐代称其为"僳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喝油盐茶是僳僳人们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

僳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以及临沧、澜沧、双江、景东、镇康等地的部分山区,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待3分钟后,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竹筒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二十一纳西族的"龙虎斗"和盐茶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风景秀丽的云南省丽江地区,这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他们平日爱喝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龙虎斗"。此外,还喜欢喝盐茶。

纳西族喝的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很奇特,首先用水壶将茶烧开。另选一只小陶罐,放上适量茶,连罐带茶烘烤。为免使茶叶烤焦,还要不断转动陶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发出焦香时,向罐内冲入开水,烧煮3-5分钟。同时,准备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进盛有白酒的茶盅内。这时,茶盅内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纳西族同胞将此看作是吉

关于德宏陶罐牛肉做法,在陶罐里腌牛肉,半年内不加一滴水,为什么不会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