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牛肉大串诸城?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

一元牛肉大串诸城?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一元牛肉大串诸城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一元牛肉大串诸城的知识,包括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

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

青州古城位于山东境内,是齐鲁文化重要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历史及其辉煌,拥有璀璨的文明发展体系,是一个文化魅力十足的古代小镇,现在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从潍坊到青州有多趟长途客车,我乘坐的是3点50那趟,如果赶末班车得到6点30,那样会有些匆忙,到青州客运站已经是五点多,路上的水早已喝完,到路边小卖部的时候,推荐的是崂山可乐。店主人说,他们这里都觉得崂山可乐比一般的可乐好喝。我来了一瓶3元的崂山可乐,除了味道稍淡之外并未品出其他的妙处。

从青州客运站坐公交到我预定住宿的地方有50分钟车程,但因为路上没什么人上下,30多分钟就到了,其实直线距离并不长,但是要绕一个u形大弯。青州的公交和其他城市的公交费用差不多,都是刷卡1元投币2元的无人售票车。

实际上,从帝都到青州的高铁,是非常方便的。

_舍青旅

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名叫_舍的青旅,就在青州宋城西边徒步10分钟可以走到的一个老街里面。老街相当有些岁月,让我想起济南城里面的情景,但是更破些。虽然是老街,但是并不脏,据说青州去年拿到了卫生城市,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定的是六人间,这边的消费比较低,33元一晚就能搞定。接待我的是一个感觉像初中生但是个子非常高大的孩子,他正在门厅里面看电视里的手游直播。看到我就很殷勤地帮我把入住手续办了。他是店主人家的儿子,这个青旅实际上是一个家庭旅馆。房里有蚊子,但他提供了驱蚊香,所以晚上睡觉不会有什么问题。

孩子告诉我青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物产,也没有特殊的小吃。精华主要是在古街,青州博物馆和附近的山。我只是匆匆路过,山什么的就不考虑了。我告诉他明早会很早起身,他说他会留门,而且他睡得晚,客人晚归也不要紧。他还告诉我,其实万年桥一带的古街是后来修整过的,原汁原味的古街是在东边步行可到的昭德古街。我问他骑车可方便?他说古街虽然很长,但是不建议骑车,因为那边是石板路,骑车体验并不好。

进了门廊就是一个小院,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布置得比较古朴和民俗,挂着玉米什么的装饰,风格和我见过的许多青旅类似。听孩子说,前几天来这边住的人很多,主要是山东学生,可能临近开学,人就少了。

小院里放着各种磨盘。只有一个公用洗手间,对面是一个公用浴室。但都只能进一个人,如果客满的时候怕是会打架。浴室的特点就是站在一个磨盘上淋浴,水很好很热。

因为刚走过十笏园的缘故,我的手机电量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插着充电,我洗过澡以后也就在床上休息,整个青旅都没有人,院子里晾晒着衣服和毛巾,我猜有人在这里长住。

从古到今的青州

青州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大禹治水以后,将中国区域划为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但是青州的治所多次变更,而且华夏人控制的地盘是有限的。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这里是“不服王化”的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据说殷商的灭亡,就是商军主力陷入了征服东夷的泥淖中而让周军有了可乘之机。建立周朝以后,周天子封姜子牙为齐侯,青州划归齐治下。历春秋战国之世,东夷人渐渐融入了华夏民族,从而整个山东地区都并入了华夏版图。

秦统一以后,此地由齐国变为中央直属的齐郡,到了汉朝时成为皇子的封国。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国被中央收回,设为青州刺史部,都城设在广县。到了东晋时期,鲜卑人慕容德攻克广县,自立为皇帝,建立南燕,从而广县成为中国历史上山东境内唯一的国都,只不过没过多久南燕就被刘裕攻灭,广固被推平,重新修建了东阳城作为青州州治。到了北齐,青州治所再次变更,到了今天的古街一带,当时称为南阳城。从此无论青州的名字如何变更,都没有离开过南阳城。到宋朝,青州发展最为辉煌,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民国时期,变为县治。

历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较多。汉代封召欧为广侯传五世,封刘便为广侯传三世,元封迈努为忠靖王、益王,明封齐王、汉王、衡王。综合算来,青州一带先后有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如今古街中心在南阳城。

青州万年桥

天黑了,电也足了,休息够了,青旅里面空荡荡没有人。我换上休闲服,走到外面来,看到古街到处挂起了灯笼。原来这条街多半都是客栈和酒吧,但是很安静。我顺坡而下,走到河边,看到河床很宽,却是水泥的,基本上干涸,是放光了水。前一段雨水来得太急,将沿河青州宋城的建筑冲坏了不少,所以看起来除了高塔一带高处还有灯火,河边是一片混乱。为了修理,水都放干了。我这趟来得不巧啊!

南阳城就在河对岸,黑压压的一片,要过去需要走过一座叫做万年桥的石拱桥。

说起这座万年桥,来头极大。它的俗名为北大桥,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始建于宋仁宗年间,由梁柱式木桥改为无柱单拱木桥,叫“虹桥”。这里水患较多,多次冲毁该桥,智慧的古人垒巨石以加固河两岸,用数十根大木相贯,无柱,架为飞桥,造就了我国第一座木结构虹桥。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以青州南阳河上的虹桥为蓝本。到了明万历年,当地投巨资将木拱桥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改称为“万年桥”。但到了清康熙年,桥被大水冲毁,继而重修,10年才修完。如今,经历过战争和人为破坏的桥,从外观上看已经失去了原来古朴的味道。

夜色中的青州北街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围约计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宋城;古南阳城区域内的南阳河观光带、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街区以及东关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区。

河边凉风习习,体感极其舒适。有老人推着车挂着灯在卖水果和油炸食品。从万年桥上走过,恍惚有穿越之感。

其实我对青州的知识有限,最早知道青州来自于《水浒传》。青州在《水浒传》里面和梁山好汉有过不少恩怨情仇,宋江第一次险些上梁山就是因了这青州南边的清风寨事件(好像青州还真打造了一个清风寨景点,但路没有修好),当时青州军官秦明奉命镇压清风山土匪,被宋江设计擒拿,又派人穿秦明衣甲连夜在青州城外烧杀抢掠。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上当,处死了秦明的家人,逼迫秦明上了梁山。再后来,朝廷派去镇压梁山的将军呼延灼战败,投靠慕容知府,慕容知府便派遣他镇压附近孔明孔亮为首的白虎山土匪,导致附近武松鲁智深所在的二龙山和白虎山势力加入梁山。宋江更利用新降的呼延灼赚开青州城门。秦明趁机杀入城中,手刃了慕容知府。

从万年桥桥头有一条微斜的上坡路,一直延伸到远处,消弭在地平线。万年桥的南头原本有城关,是青州的古北关,如今已没了城墙。从古北关往南到太保牌坊,是青州古北街,也是青州最为古老的街道。过牌坊后,为偶园街,直抵南城楼。周边有卫街、东关真教寺等古建筑。青石板的街道,黑瓦、青砖、红栏、白墙。飞檐高挑的门楼店面,经营着文房四宝、古玩字画,印古轩、紫宝阁、兴盛堂、宝艺阁这些名号仿佛将我引入古老的时代。

但,夜晚的青州古街是安静的,人寥寥。古门面前挂着红灯笼,行人很少。走在青石板街上,偶然看到光着膀子的老人走过,因为凉快,连扇子都不用带。

偶园街的牌坊

这种安静舒适的漫步状态一直持续到走穿北街,一条宽马路从面前横过,对面就是偶园街口。

晚上因为什么都看不到,其实在十字路口往东两百来米就是青州市政府。而太保牌坊下的偶园街灯火通明。地面很干净,没有什么垃圾。

从万年桥头到南端的阜财门,大约2公里,特色是街上的一个个高大牌坊。据记载,历史上的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包括王府牌坊、文庙牌坊以及众多地方名人的恩荣坊、科第坊等。明清朝代,青州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城中,所立牌坊多在城区各街口府第附近。因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很强的装饰风格。

青州古城街道中的牌坊基本属于旌表贤人的类型,而且都是明代的。在明代,获取了功名的人才在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建坊银,这一举措使建坊之风风靡全国。

牌坊建筑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但其文化内涵却高。坊额及联句的题刻多出自名人之手,含义和书法各有千秋。牌坊上的各类精美雕刻和建筑造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和风格,其中有很多细节可以欣赏。

北门里坊为北门大街之地标性建筑,是二柱带跨楼的牌楼,坊额为“北门里”,抱柱联为:“看似砖旧石残,想当年九州商贾纷至,甚是热闹;其实人杰地灵,见今朝世界宾朋沓来,尤为繁荣。”反映了青州当时繁荣景象和名人众多的历史。

大宗伯坊顶额“圣旨”。题额右边为“赐进士、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前兵科给事中、礼部侍郎、户部尚书、侍经筵、东渚陈经”,左边落款为“大明嘉靖乙巳孟春谷旦立”。此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在青州古城的夥巷口,今偶园街北段,立于嘉靖年间。陈经,字伯常,号东渚,明正德九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年立此坊时,陈经担任礼部尚书,即“大宗伯”,故坊额中有“大宗伯”三字。此面的抱柱楹联上联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下联: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

下一个大牌坊简称太保坊,在卫街西本公祠堂门前,今城里东门大街西段。临朐籍而定居青州的冯氏世家共立有五座牌坊。分别为祖孙父子兄弟进士坊、一门科第坊、冯琦太子太保坊、三世天官学士坊和三世宗伯学士坊。冯琦,字用韫,号琢庵,万历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敏。冯琦是明朝后期重臣、文学大家,是青州的精英人物。其事迹见于《明史》;其著作多部,均收录于《四库全书》。他的政绩显著,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大学士。过去传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的美赞。

抱柱联上联中提到“援朝凯旋”,可能指的是明朝应朝鲜国的请求发兵援助击退日本丰臣秀吉侵略事件。冯琦也在此事上立有大功,故在此楹联上赞美了一番。牌坊这一面楹联的上联是:提封依旧三千里;下联是:社稷重新二百年。

柱国坊的主人刘_是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明朝的三朝元老、宰相级人物,“柱国”是从一品勋阶。刘_于弘治三年死时,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也就是现在这个牌坊南面的抱柱联,上联为“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下联为“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刘_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此牌坊北面抱柱联对,上联为“忠廉立殿堂,史称贤相,功与云山并峙”,下联为“仁孝满乡里,世誉楷模,德同阳水共流。此牌坊的顶额为“敕赠”,题额“柱国坊”,题额右边的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刘_”。“柱国”是文勋封号。左边落款为“弘治辛酉_旦”。

大学士坊是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翟銮为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懿。翟銮此坊立于嘉靖年间。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此牌坊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

牌坊的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

一门科第坊也是是冯家的牌坊,立于明万历年间。当时,青州冯氏世家出了6位进士,3位举人,满门荣耀。该牌坊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

一门科第坊是经皇帝批准而建的。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提额:一门科第。右额: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将冯家的6位进士和3位举人的名字一一列出)。左额: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戍谷旦。

尚书里坊旌表青州人石茂华,立于明嘉靖年间。石茂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卒赠太子少保,谥恭襄。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中《谕鬼》一篇,说的就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石茂华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声名卓著,传说连鬼都怕他。

海岱都会坊是靠近南门的最后一座大牌坊,在历史上曾经为山东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见证。青州地处海(东海)岱(泰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这座牌坊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而立,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走两边的小门。

帅哥靓女闲逛的街道

和济南山师门前看到如花大阵的情形不同,青州古街上走动的多半是帅哥靓女。我走过很多商业街,但是像在青州古街上见到的这样密集的,实属少见。

这边走动的少男少女的漂亮不像大城市那种用浓妆丽服包装出来的形象,而是相对淡妆,个子高挑,皮肤柔白,五官清秀。

在柔和的灯光下,恍恍惚惚想起了《大明宫词》中小太平公主和薛绍见面的情形,又像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一船星如雨”。而那走过的少男回头牵少女的手的时候,恰似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独行的我此时却成了荷塘边多余的朱自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青州古街其实并不存在特别丰富的产品,屈指可数的几个当地品牌,从街头卖到街尾,无非是类似北京稻香村似的糕点。

当然也有时尚奶茶咖啡果汁什么的,那又太像大城市的商业街。唯有光膀子的老人在路灯下扎金花的闹腾,倒有一些老城市的生活气息。

在宋槐一带街面仅有的六七家小吃摊,是这个古街上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卖的碳烤粉丝,是我之前没有吃过的,点了一份,8元。年轻的摊主告诉我,这个也不是本地特产,从外地学来的,不过配方是自己调的。今天街上人不多,是因为青州一年一度申办卫生城市的日子来了,所以大部分摊子都歇业。

粉丝是用锡纸盒子当锅,用高汤煮的,里面有不少海货,味道十分鲜美。

我跑到对面烤串摊子吃了卷饼。因为寿光水灾,平时1元一串的香菜涨价到了两元。调的酱味道一般般,口感有点油腻。

在古街南段,路面两边开凿了池塘,小桥流水,别有韵味。只是,南段的古街分支还没有修完,此时正用路障拦截,不能靠近。

古街的尽头是高大的城门阜财门,也是青州南阳古城的南门,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路、行省、府署所在。砖城建于洪武三年,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衙署、庙宇、教堂、书院、府邸、公馆、会馆、商号、店铺、票号、镖局等罗布其中。重建的阜财门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到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东西登城马道。

青州园林偶园

偶园街上的偶园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又称为“冯家花园”。冯溥在京城为官时住在万柳园,他将皇帝赐给他在青州的宅第称为“偶园”,取“无独有偶”之意。这个园子以前不开放,近年来修缮完毕才成为景区,青州籍居民可凭身份证免费进入,外地游客成人票是30元,预估内容比十笏园会少很多。

看景点介绍,了解到这里是中国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目前来看,这种园林最完整的应该是北京恭王府)。偶园的规模不大,园内栽种的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经四百余年,三株明代留下来的迎春花,每年隆冬都会绽开满枝黄花。在偶园最特别的是偶园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园东、南两墙环列,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

据古书《偶园记略》记载,偶园主要的建筑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松风阁、云境阁、绿格阁),四池(鱼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除了假山,偶园内还存有福、寿、康、宁四大奇石。这些奇石在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说法,可见这些天然巨石的珍贵。

只是,青州之行太匆匆,晚上不开放,而次日经过的时候天将下雨,最后只能放弃入园参观了。

从老槐树到昭德古街

晚上听同住的学生提到早餐以老槐树旁边的水煎包最有名,决定早上再去古街一趟。早晨,街上静悄悄的,石板地上几乎可以走出回声来。

出街口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万年桥,白天里看到干涸的南阳河和七零八落的宋城。

从北关走上坡,那些贩卖文房四宝的老店依然闭门,一只早起的小狗从巷子里慢慢出来,盯着我看,友好地摇尾巴。不过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喂它。

曙光下可以把路边看得更清楚,东面有以正面墙制作了东门繁华图砖雕,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将我走的这条街的清朝时代描绘了出来。在这条老街的不起眼的巷子里其实还有其他遗址,但那些只能从地图上看标注了。

或许我起得太早了,但是勤劳的青州人还有起得更早的。走到夥(伙)多巷,看到有一家在卖牛肉水煎包的,2元一个,豆腐脑也是两元一碗。我可能是饿了,等不到走到宋槐下面,就在这里点了两个水煎包,一碗豆腐脑。山东本地的豆腐脑的放料似乎没有北京的丰富,总之是没有北京卖的山东豆腐脑好吃(但是比济南的山东豆腐脑还是强一些),水煎包还好,但是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好吃。有点油。

往南从大宗伯牌坊下面过,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很奇怪的东西,叫黄米糕。我问了一下,5元一大碗,感觉有点像是用小米蒸的八宝饭,里面红枣花生放了很多,分量大到可以四个人一起吃,我大概吃了三分之一。然后继续往宋槐的方向去。

看到前面人山人海排队,我就知道我已经到了。招牌是“老槐树煎包”。门外人特别多,都没有座位坐,但实际上店里面是有座位的。我排队又来了两个煎包,一个是牛肉的,一个是豆腐的,豆腐的一元。来了一个豆腐脑。

点,总之,我得吐槽青州的豆腐脑是带汤水的,比较稀,没有想象的香,但是比前面那家还是感觉好,也没有那么油腻。平心而论,特别受欢迎的豆腐煎包除了便宜一半以外,和牛肉煎包比没有什么优势。不难吃,但是也没有惊艳。这家名店的煎包一般般,只能说是没有不好吃,但是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当然,这个时候其实我吃得有点饱了。

站在这个路口,我仰头看着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高大的槐树,叶子集中在腰部,不知道树冠是不是已经死掉了,路过的人都仰头看它,拍照,但是其实并不是美丽的树。据说是宋朝留下来的,是青州地区最老的树,但我总疑心它没有一千岁。

我拿着黄米饭边吃边往东走,那是一条比较宽的巷子,可是实际上是通往古青州东门的东门大街。青州现存的古街其实只有一部分,让青州像一根从北到南的油条,东西比较短,南北很长。走不远,北边路边上锁的一个场地是青州的贡院,门口塑造了来赶考的考生的铜像,从敞开的门里面可以看到青铜的孔子。这里估计是开放的收门票的参观点。不过我来得来早都没有开门。

不过几百米,路往东南折,路边有什么钱局的故址,两边开门的店都在卖一些吃了一个就可以一天不用吃饭的饼。我没有兴趣,一直往东走,因为路标显示昭德古街就在那个方向。

转载自最青州

中秋节美文摘抄

中秋节美文摘抄

9.13中秋前的赏月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晚的月亮比较圆,也很亮。吃过饭,我和父母一起到外面去赏月。

走在人迹罕至的路上,看着天空最显眼的就是天上那如同一轮圆盘的明月,正和云打成了一片,它被薄薄的云包围着,光把周围的云染成了淡淡的金黄色,月光倾散在地上,已经很淡了,成了轻柔的很色光芒,即使在树林里,也有专为月光通过的空间。周围很静,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我唯一可以听见的,便是小虫子叫声了。声音很是沉闷,再看看地上,草木的影子正如那月光,也是淡淡的。月亮的光环有一层淡淡的红光,若有若无地弥漫在月光周围。可是由于云的缘故,一层厚厚的云飘了过来,云便这样遮住了月亮。只有极淡的光透过云缝照射在大地上,天空中的云很黑,很大很大的一块,看上去很像一只黑豹。眼睛炯炯有神,令人有些害怕。不过一会儿,它又变了,变成了其它的东西。也不是怎么恐怖了。

我看见薄薄的云静静地待在天上,好像疲劳了一天,正在安详地睡着。虫声依旧在空气中弥漫,在体现着生命的激情。乌云遮月在这热情的叫声中散开,月亮又露出了它的容颜。

经过这一番的种种,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话:月有阻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忍着,一切都会过去。

9.14赏月

今天是八月十五,是赏月的大好时机。今天的月亮远胜昨天的月亮圆,本以为一吃饭便可以赏到皎洁的月亮,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我忽视了云的存在。吃过饭,出了门,地上没有一点月光,月也隐入云中,此时,天是黑着脸的。我和爸妈正走在去茂和购物广场的路上。一到了茂和购物广场,那里人山人海,自行车也摆得整整齐齐,摆成了一大片。一踏进购物商场,便有焕然一新之感,走了一趟,看到了许多的新鲜食物,各种用品,我们也就买了点……就出来了。

只不过一会儿功夫,天上的云早已悄悄地走开了,月亮揭开了她的面纱,银色的光芒撒在大地上,而天上的月亮,正如一个金黄的大月饼,看上去很美味,不过却可望而不可及。

月亮挂在了天上,照亮了一方天空。让深蓝的天空多了一抹金黄。突然,有人在远处放了烟花,一串串烟花腾空而起,嗖的一声便爆炸。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不愧是五彩缤纷。五彩的火花四处飞溅,很是壮观。与天上上宁静的月亮形成了对比,但也是十分和谐,快到这我们家,这里的夜晚很黑,也很宁静。宁静让人心也感到害怕。而今天不同了,月光照在地上,虽不怎么明亮,但可以不让人被黑所吓倒。月光照到了树林上,地上留下了树的影子,光与影的旋律如此和谐,浅浅淡淡的影子,映在地面,那不就是一幅虽有情趣的中国画呢?

我抬头望了望月亮,觉得她在向大地微笑着。

摘抄美文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的大意为当一个人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却无法确定,因为两块表无法告诉这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他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从而无从选择。

人们在生活中可能经常遇到如手表定理所描述的场景,因为机会多,选择多或者目标多而左右为难,优柔寡断,迟迟无法去决定,其实,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一块,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尼采有一句比较合适这种迷惘的时候: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圣经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劝诫,大意是告诉人们不要贪婪,贪婪是可怕的也是可耻的,贪婪最终不能带给你幸福,只能使你一无所有。如果每个人都相信上帝那句话: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并愿意一生去实现自己的诺言和目标,那么最终结果无论成败都无所谓了,因为你尽力了,然而,困扰许多人的是,他们都被两块表或更多块表弄得无所适从,身心疲惫,似乎每块都喜欢,每块都不愿放弃,自然无法选择,选择都无法进行,又谈何去努力实现呢?

手表定理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古谚:女怕嫁错郎,男怕人错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说得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这一层基本的意义我认为就是:人要找准自己的社会角度,然后以这个社会角色外延内涵来界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手表定理折射出的适合专一这两个词,对于我们人类这一方面其实是很实用的,无论工作生活还是学习,浪漫如爱情,只要记住适合,记住专一,相信幸福会如约而来,人生也定会丰富多彩。

9.15神秘来客

我很早就来到了学校,正从书包里向外掏书。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包袱。我第一眼看见他很是吃惊,他是哪位老师?难道他走错了教室?我的大脑中浮现出一个个问号。同学们也好奇地望着他。只见他从包里拿出了一枝火箭一样的东西,便开口说话了,我是卖万能胶的,我用这个胶水给几位老师粘好了鞋子,他们都说效果很好。我将信将疑,因为我十分清楚一些人在推销产品的时候,都说自己的产品好。你一旦买了他们的产品,发现不好的时候,你再去找他,他就早已人间蒸发了,有时候因买错产品而伤害了身心健康,无人问津。如此种种,使人不得不小心。只见他拿出一条皮带,用刀片将它一刀两段,看见同学们都看着他,便用胶水在皮带断面上涂了一些,在两条断皮带接在一起,施压了一分多钟,然后使劲一拉,怎么拉也拉不断。他又脸上堆满笑容地说:这本来一块五一支,对你们学生优惠,就卖一元一支,要得就可以来买。说完,不少人便围了上去。王昊燃去凑热闹,便去买了一支,我对它一点也没有兴趣,便去上了一趟厕所,回来一看,他早已不见了,不用说,我便知道你去另一个班一。一中有那么多人,他保准赚了不少。

其实,这样做很是无聊,我从未想过万能胶和学生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万能胶不但不能使学生学习进步,而且还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成绩。他只所以来一中,是因为他的产品在大人眼里根本看不上!要不是利用奇特的造型要赚取学生的好奇心的钱,要不他哪来的生意。

让学生和这些商人打交道,对学习是毫无益处的。

唉,该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情况呢?我希望它不再出现了。

请问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小吃请详细介绍

请问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小吃请详细介绍

一.春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四.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七.七夕节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八.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十.腊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十一.冬至节

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关于一元牛肉大串诸城和青州古城一日游攻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