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养牛?是如何起源以及发展的

商周养牛?是如何起源以及发展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商周养牛,以及华夏地区的牛耕在先秦时期,是如何起源以及发展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华夏地区的牛耕在先秦时期,是如何起源以及发展的

华夏地区的牛耕在先秦时期,是如何起源以及发展的

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农耕文明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又气势恢弘的长篇诗歌,从远古吟哦而来,诵出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唱出了华夏大地的勇敢自信。而牛作为农耕文明的最重要的生产力,已经和农耕文明密不可分。《资治通鉴》曰:“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为之强弱也。”可以说,农耕文明的牛已经不单单指一种动物,而是代表着一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民族精神。

远古先民牛壁画

那么在古代,牛耕在中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需要追溯到很遥远的过去,而且在此之前,还需要先了解牛耕之前农耕的历史、农具的发展、中国对牛的驯养的情况等影响农耕的因素,因为这些都是影响农耕的重要因素。

一、牛耕以前的耕种方式——耦耕

牛耕又称犁耕,是从耦耕(用耒耜为工具的耦耕)耕作方式一步一步地发展到现在的牛耕耕作方式,所谓耦耕都是指两人并力耕作的,用的工具是耒耜,是是用木头制成的两种作用不同的农具,耒利于深耕,耜利于发土。《易·系辞》记载“揉木为耒”,《说文解字》也记载“手耕曲木也”。武梁祠石刻画神农手持耒,上端作曲柄形,下端作分歧形。耜《说文》记载应该是现在锹锸一类的农具,耜的前端或嵌有锐利的燧石或骨蚌,所以《诗经·大田》有“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的诗句的,其中覃就是形容耜的锋利。

耒耜

这两种农具都是要利用人身体自身的重量铲入土中的。因为是木制的,就算嵌有燧石或骨蚌等物,也必须用两人的力量才可以铲之入土,这是古代耦耕最重要的原因。

耒的结构图

商周时期,是以耦耕为主流的时期。甲骨文中记载“(王)大令众人曰:劦口田,其受年。”商王下令进行耕作时都在“令”字前加一个“大”字,说明商朝也已经有了规模较大的耦耕耕作场面。

《诗经》中说到西周时期劳动场面有两千人共耕,《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祖隰徂畛。”唐人孔颖达注疏曰:“千耦,谓为耦者千,是二千人为千耦。”除此之外,还有更达上万人共耕的场面,《周颂·噫嘻》曰:“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为耦。”郑玄笺注“十千为耦”这句话认为:“万耦同时举也。”所谓“万耦”就是两万人共耕。在那个时期,人数虽然不一定是实指,但是依然显示了当时耕作规模的宏大。

二、远古时期牛的用途

牛的饲养在中国比较早。早在7000多年前的远古先民就已经成功驯化了牛类。在大汶口文化的大汶口遗址和王因遗址中,都发现有作为家畜的黄牛和水牛骨。在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养畜了水牛。

这说明在商周时期牛就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牛最主要的几种用途是食用、祭祀、赏赐和交通工具。

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用途是食用。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曾在探沟中发现各种骨料30000块以上,猪骨最多,牛羊骨次之,还有少量马骨、犬骨、鹿骨等等,安阳殷墟晚商王都一些中上层平民墓每每有随葬牛羊腿骨,这充分说明在商朝养牛已经有所规模,牛是远古先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牛也是祭祀所用最平常的祭品。商代早期的偃师商城,就已经发现有水牛和黄牛祭祀。牛作为祭祀先祖和神灵的祭品,有一个特指的名称——“牢”,一“牢”是两头牛,在甲骨文中祭祀用牛处处可见,比如“其告于高祖王亥三牛”、“王亥燎十牛,卯十牢”等等。

甲骨文

牛还经常被当成拉拢诸侯国或部落首领的赏赐品。商朝的王畿区和商朝的疆域并不是一个概念。甲骨文记载,商朝把国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就是王畿区,即商王自己直接控制的地区,而外服则是周边臣服于商朝的一些诸侯国。如果把这些诸侯国也算人商朝的疆域里,那么商朝疆域的确十分广大。不过从甲骨文记载分析,商朝周边那些诸侯国,基本上都没拿商朝当“天朝上国”,它们屡屡与商朝兵戎相见。而牛作为食用和祭祀的上品肉类,自然而然变成拉拢各诸侯国的赏赐品。牛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世本》云:“胲作服牛”,王国维考证胲即亥,也就是王亥。《尚书·酒诰》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说明牛已经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在使用了。

牛角兽面纹伯矩鬲

至于牛耕耕作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远远晚于对于牛的食用和祭祀。

《吕氏春秋》云:“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

《周礼》云:“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槁牛,丧事共其奠牛。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傍,以载公任器。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

在古代农耕是大事,人们将牛马放归于华山、桃林,说明那时民间不但没有牛耕的习惯,连“服牛乘马”这种把牛马当交通乘载工具的情况也不多见。《周礼》也证实了这一点,里面说了牛的几种用途,其中唯独没有农耕之事,说明西周末年还尚无牛耕耕作方式或者说牛耕耕作方式只有极少数地区施行。

古代“耕牛”的地位,是怎么从劳动工具变成饕餮大餐的

古代“耕牛”的地位,是怎么从劳动工具变成饕餮大餐的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兴起是建立在土地上,土地的开辟便是历朝历代必不可少的重大事件。而身为开辟土地的重要劳动工具——牛,便是古代劳动人民最重要的工作伙伴。在一些部落中,牛甚至升华为神的象征,他们信奉着它,将牛作为部落的图腾。

相传炎帝为牛首人身,更加提升了牛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各朝对牛都出台了相应的保护牛的法律。但随着历史潮流的向前发展,牛不在是被人奉为神明的代表,而是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这也见证了我们历史的发展。

牛作为吃食,不仅是中原文化的繁衍,更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体现,各种各样的烹饪牛的方法中蕴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子。

牛从被人们奉为保护神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饕餮大餐,反映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良,新的简便的劳动工具的不断出现,而牛作为劳动工具的地位下降。反映着古代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耕文明的丰富,这才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牛耕文化的发展

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进行的是原始的游牧生活,以放牧打猎为生,但这种生存方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受自然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逐渐稳定,并开始在平坦而又土地肥沃的地方开辟荒地,种植农作物并慢慢的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定居。这便形成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人们也拥有一定的改变自然的能力。

这时人们进行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繁重的劳动使人们没有时间去探索新的劳动成果。时间的流逝,劳动人民的逐渐富足,开始了向新的劳动工艺的探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使农耕工具的制作技术不断更新,农耕文明更加完善。铁犁牛耕的耕耘方式的出现,更是大大节省了生产力缩减了劳动时间,耕牛的使用使社会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推动了社会出现的大变动,使社会由传统的奴隶制社会逐渐进步,并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此时人们对牛的崇拜体现在了各个方面,孔子的徒弟冉伯牛(冉耕)名字的体现,各种青铜制的牛首器皿,天子给大臣诸侯奖励中也以牛为重要的分封对象。耕牛文化在很早就渗透进了人民的生活里,人们对牛的感情不仅是因为它作为一个耕地的工具,更将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份子,使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各个朝代都有有关保护牛的法律政策,汉代法律:“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体现在封建王法的禁止下,人们不能对牛的任意处置。在农耕时代中,牛作为一个重要生产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处处可见的。

牛作为吃食的出现

原始社会,人们以捕猎为生。那时候,牛便已经成为人们的食物之一,夏商周建立之时,牛除了作为耕作的工具之外,还是主要的祭祀用品,《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牲”便是作为祭祀所用的家畜,而以牛为“牲”便是一种最高礼节的祭祀规格。

那时的王公贵族也会以牛作为主要食物,也已经有了对于牛的烹饪方法,也出现了有经验的宰杀牛的厨师,庖丁解牛的典故更是由此而来。虽然牛可以宰杀,但也有明确的规定,大臣们都不可以任意宰杀,只能等到特定的节日才可以吃牛肉。

游牧民族更是吃牛肉的常客,他们游牧为生,食用放牧的牲畜,便是生活常事。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习惯,更是在中原与其的文化交流中对中原的饮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当时的中原仍对宰牛的现象有很大管制,唐代是吃牛肉是犯法的,但食用牛肉的方法仍旧在中原开始流行。

而元朝的建立更是催生了对牛肉食用的渴望,元朝为游牧民族建立,长期食肉的饮食方式当建朝中原后对中原人的饮食又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肉的烹饪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此时的牛肉仍旧不能公然的在集市叫卖,公然的买卖牛肉行为依旧属于犯法之举,虽然法令禁止吃牛肉,但民间依旧有偷偷宰牛的事件。

牛作为吃食的发展历程需要追溯到远古时代。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求的不断提高,烹饪牛肉的方法更是不断高明,使人们仍旧在法律禁止的情况下对牛肉存在追捧。牛肉的食用方法的精良,体现的不仅仅是古人的聪慧,更体现了文化的交流频繁。

中外牛文化的异同

中华文化发育于大河文明,源源不断的流水为人们定居提供一定的基础,在此上人们开垦荒地,种植作物。牛自然而然地位的就被奉在高地,而世界上与中华文化发源相似的文明也有着与中华文化相似的牛文化。

印度同样为大河文明,于印度河与恒河两岸发展衍生下来的文明。同样的耕作业发展,使牛在耕种生活中地位更为重要,至今为止印度文化,仍然禁止人民食用牛肉制品,牛可以随意在街道上行走,遇到车辆人必须给它让路。人们与牛在生活中和睦相处,对牛保持着崇拜。

而在欧洲,牛更多作为吃食。肉牛,奶牛品种的出现,是欧洲人饮食必不可少的方面,各种牛肉食物的出现丰富着欧洲人的日常生活。这当然与欧洲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文明有关,是欧洲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耕牛文化的发展与每个地区的农业文明的发展起源休戚相关,中国与印度文明起源大概相同,但由于中国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使中国并不像印度一样对牛的崇拜之深。而欧洲农业主要以养殖业为主,对牛并不是将它们看做生活的伙伴,只是视为食物,或者斗牛场上的猎物。

文化的不同,反映各地的发展不同,但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展现了各个不同地方的文化魅力。文化魅力的交融,更是历史的魅力。

牛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说起牛,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各种各样的有关牛的成语。庖丁解牛,汗牛充栋,对牛弹琴等等。但牛在古代生活中体现在很多方面,祭祀所用,雕刻工艺的牛的元素,诗文中描写牛的生活场景。有的是古代人民的淳朴,与把牛看做生活中不可少的伙伴。

牛,被称为“六畜之首”,养牛历史的悠久,使牛文化也变的丰富多彩。早期甲骨文中象形文字牛的出现,是当时人们对牛的重视。唐代画家韩滉对牛的观察至深,使他可以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卷,宋代李纲作“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是他对牛在劳苦工作中的叹息。

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牛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人们将牛视为伙伴,有关牛的故事层出不穷,是古代人民的智慧。

总结

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影响着牛文化,牛文化色彩的丰富同样给中华文化添一笔色彩。多样的牛文化给人的感觉不同,又使人有着相同的体验。

现如今,牛在生活中仍然是美好的象征,代表着人们生活的欣欣向荣,有着中国的好的发展势头,正是有着如牛一般的冲劲与毅力才可以在艰难的发展中开辟新天地。

牛从原始的劳动工具到餐桌上的丰盛大餐,体现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追求的发展,更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牛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仍旧对它保持关注。

夏商周的故事

夏商周的故事

一、商汤和伊尹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在位。

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大臣关龙逄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

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二、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三、姜太公钓鱼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

在这件事上,商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叫做“炮烙”的刑罚。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

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地方。

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

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

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

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四、奴隶倒戈

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

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

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地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

大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一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

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

太公望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道这两个人想不开,后来,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离开朝歌仅仅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

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杀了。

周武王灭了商朝,把国都从丰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像太公望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奭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

五、烽火戏诸侯

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

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礁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

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

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褒似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礁石父。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礁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似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东周”。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