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养牛羊吗,关于大禹的事迹

嘉陵江上养牛羊吗,关于大禹的事迹

今天给各位分享嘉陵江上养牛羊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大禹的事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秦国的皇帝叫什么!

秦国的皇帝叫什么!

秦国历代皇帝秦庄公秦仲之子。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其子嬴也即位,是为庄公。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又封秦仲次子赢康于夏阳的梁山(陕西澄城县东北),号梁康伯,史称“西梁”。秦德公公元前709——公元前676。春秋时秦国国君。嬴姓,名字失传。宪公之子。前677——前676年在位。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并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为此后数百年秦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秦穆公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生平简介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秦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於雍(今陕西凤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前六二一年执政)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见周幽王)有功,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穆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於无贤才辅佐。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於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以百里奚为国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诛。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礼品,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将注意力集中於晋。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驴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十四年(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其子子圉逃回国继位,为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於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绳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於秦不利。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共帮助晋国呢?」秦穆公於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回答道:「经过几个国家几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俩不必再说。」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著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著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么?」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后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后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秦军经过滑国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贩了牛准备到周去卖,见秦军,就将所带的十二头牛全部迭给秦军,说:「听说大国将要诛灭郑,郑君已经作好迎战的准备,派我先迭十二头牛犒劳贵军士卒。」秦军三位将军商量道:「郑国已经知道我军要去袭击,去了也没有用。」於是灭了滑国,往回撤兵。滑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晋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对襄公说:「这三人挑拨我们两国国君的关系,穆公对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杀他们呢?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穆公去将他们煮死!」晋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人,说:「我不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位遭受耻辱,你们有什么错?你们要专心谋划报仇雪耻,不可懈怠!」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两次较量,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当峙,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秦简公(?—前400年),名叫嬴悼,秦灵公之子。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秦惠公是秦简公的儿子。做了十三年国君,在位的第十三年,秦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秦献公秦献公(?-前362),一作“元献公”。战国时秦国君。灵公之子。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名连,一名师隰(xí),又称公子连。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出子,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殉葬)制度,城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秦孝公(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君。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南)迁到蔌阳(今陕西蔌阳东北),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名嬴驷,孝公之子。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车裂,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公元前325年,惠文王自称为王。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张仪又游说(shuì)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秦武王秦武王(?—前306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荡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早在秦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由于当时秦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张仪之计搁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张仪前言。他对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说:“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驾车进入周王畿游历,亲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兵精,路远道险,倘若魏、赵二国出兵救宜阳,秦军孤军深入险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秦武王听了,很不高兴。这时,甘茂说:“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可能越魏救韩,韩被孤立,宜阳城就可能被秦军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樗里疾之言而变卦,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还是不伐宜阳为好。”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决非短时能够凑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不仅失败,还要身败名裂。”武王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愿与你定息壤之盟,为你解后顾之忧。”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接着以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伐宜阳。甘茂攻宜阳,长达五个月,没有见效。这时,右丞相樗里疾对武王说:“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五个月,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甘茂写信一封,让来人带给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韩国元气大丧,急忙向秦国求和。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盂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盂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立武王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耸恿武王入周观鼎之罪。甘茂听到风声,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国,至死不敢还秦。

秦始皇称帝以前,秦国有几代国君

秦始皇称帝以前,秦国有几代国君

秦庄公

秦仲之子。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被西戎攻杀,其子嬴也即位,是为庄公。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封大骆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又封秦仲次子赢康于夏阳的梁山(陕西澄城县东北),号梁康伯,史称“西梁”。

秦德公

公元前709——公元前676。

春秋时秦国国君。嬴姓,名字失传。宪公之子。前677——前676年在位。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并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为此后数百年秦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生平简介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秦僻处西陲,周初为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承平王赐给岐山以西之地,后定都於雍(今陕西凤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前六二一年执政)时,国势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见周幽王)有功,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宁、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继位当年(前659年),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娶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穆公五年(前655年),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

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於无贤才辅佐。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於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以百里奚为国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诛。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礼品,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将注意力集中於晋。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死,驴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为晋惠公。夷吾事先答应将河西八城割给秦作为谢礼,但继位后却毁约。晋臣丕豹逃到秦国,受到穆公重用。十二年(前648年)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十四年(前646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请求下,秦穆公与晋惠公结盟后,将其放回。晋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国为质子,并将黄河以西的地方献给秦国,秦的东部疆界扩至龙门。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死,其子子圉逃回国继位,为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於次年送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子圉,在秦的参与下,尊王攘夷,败楚城濮,成为霸主。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帮助晋文公围郑。郑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围城中绳出,见秦穆公说:「郑国灭亡,於秦不利。晋人这次开拓了东边的领土,下次就会向西边的秦国用兵。大君何必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共帮助晋国呢?」秦穆公於是与郑结盟,留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罢兵而还。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回答道:「经过几个国家几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俩不必再说。」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著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著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么?」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后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后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秦军经过滑国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贩了牛准备到周去卖,见秦军,就将所带的十二头牛全部迭给秦军,说:「听说大国将要诛灭郑,郑君已经作好迎战的准备,派我先迭十二头牛犒劳贵军士卒。」秦军三位将军商量道:「郑国已经知道我军要去袭击,去了也没有用。」於是灭了滑国,往回撤兵。滑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於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对襄公说:「这三人挑拨我们两国国君的关系,穆公对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杀他们呢?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穆公去将他们煮死!」晋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人,说:「我不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使你们三位遭受耻辱,你们有什么错?你们要专心谋划报仇雪耻,不可懈怠!」恢复了三人的官职,对他们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带兵东向,与晋军战於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秦军再次失败。两次较量,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只得转而向西发展。

当峙,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著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於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秦简公

(?—前400年),名叫嬴悼,秦灵公之子。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用以自守,史称「堑洛长城」。

秦惠公

是秦简公的儿子。做了十三年国君,在位的第十三年,秦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

秦献公

秦献公(?-前362),一作“元献公”。战国时秦国君。灵公之子。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名连,一名师隰(xí),又称公子连。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出子,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殉葬)制度,城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秦孝公

(前381—前338)战国时秦国君。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公元前361年,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南)迁到蔌阳(今陕西蔌阳东北),进一步实行变法。从此秦国日益富强,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开辟道路。

秦惠文王

(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名嬴驷,孝公之子。惠文王为太子时犯法,商鞅掌刑法,曾黥(在面上刺字)其师以辱之。故孝公一死,惠文王即位,就将商鞅车裂,然而他并未废除商鞅之法。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推行法制,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命大良造(战国初秦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不久,魏尽献河西地于秦。秦以黄河、函谷关为界抵御关东诸侯,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公元前325年,惠文王自称为王。公元前318年,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张仪又游说(shuì)拆散齐、楚联盟,秦乘机打败楚军,占领汉中。在对关中六国作战取胜后,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316年出兵灭蜀,随后又灭掉苴(jū,今四川昭化东南)和巴(国都在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使得秦“擅巴蜀之饶”,为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惠文王在位27年。死后葬于陕西咸阳市秦都区,陵墓呈覆斗形。

秦武王

秦武王(?—前306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荡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战,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他都提拔为将,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贲,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时,张仪就入秦献计:秦军东进中原,先取韩国军事重镇、周都洛阳的门户——宜阳,以宜阳为跳板,控制东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据有九鼎为象征,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业。由于当时秦惠文王为巩固后方而集中兵力灭蜀,暂把张仪之计搁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后,已经灭蜀,后方巩固,国力正盛,秦武王欲对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张仪前言。他对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说:“寡人生在西戎,没有到过周都洛阳,不知中原怎样繁华。寡人渴望有一天,驾车进入周王畿游历,亲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愿,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谁能为寡人伐宜阳,进中原?”樗里疾回答:“韩国宜阳城坚兵精,路远道险,倘若魏、赵二国出兵救宜阳,秦军孤军深入险境,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秦武王听了,很不高兴。这时,甘茂说:“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可能越魏救韩,韩被孤立,宜阳城就可能被秦军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国。甘茂以共享伐韩之利相引诱,与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韩国的联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阳期间,听信樗里疾之言而变卦,特派副使向寿报告武王:“魏王已经同意与秦国共伐韩国。虽然得到魏国支持,还是不伐宜阳为好。”武王听了,很不理解,亲自赶到息壤召见甘茂,问甘茂为何改变伐韩计划。甘茂说:“宜阳城池坚固,兵精粮足。秦军冒千里之险攻宜阳,决非短时能够凑效。如果攻宜阳时间延长,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诽谤,大王听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阳不仅失败,还要身败名裂。”武王坚定地说:“寡人不听小人之言,愿与你定息壤之盟,为你解后顾之忧。”于是君臣当面签订盟约。接着以甘茂为大将,领兵五万伐宜阳。甘茂攻宜阳,长达五个月,没有见效。这时,右丞相樗里疾对武王说:“秦军攻打宜阳城已经五个月,精疲力尽,锐气大丧,再挺下去,恐怕形势要发生变化,不如班师为好。”武王听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师回朝。甘茂写信一封,让来人带给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于是派出五万援兵,令乌获带领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军,兵力大增,遂以乌获为先锋,击退韩国援兵,攻陷了宜阳孤城,斩杀韩军七万人。韩国元气大丧,急忙向秦国求和。

秦军占领宜阳,周都洛阳门户洞开。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贲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只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内。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荆、梁、雍、豫、徐、青、扬、兖、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贡赋之数。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自从有鼎以来,没有听说也没有人见过

举鼎,这鼎重达千钧,谁能举得起呀!”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两个人,能举起吗?”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胜,婉言辞谢:“臣只能举百钧之物。这鼎重千钧,臣不能胜任。”盂贲伸出两臂走到鼎前,说:“让臣试举,若举不起来,不要怪罪。”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盂贲感到一阵晕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没有倒庄地上。武王看了发笑:“你能把鼎举高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试力”。武王固执不听,卸下锦袍王带,束紧腰带,大踏步上前,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生气地说:“你不能举,还不愿意寡人举吗?”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起地面,我举起后应移动几步,才能显出高低”。于是,深吸一口气,使出乎生力气,喝声:“起!”。鼎被举起半尺,武王接着移动左脚,不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上前,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足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语;“心愿已了,虽死无恨。”入夜,武王气绝而薨。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护棺回咸阳,立武王异母弟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安葬之后,樗里疾追究责任,将孟贲五马分尸,诛灭其族;奖励任鄙劝谏之能,升为汉中太守;同时谏议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耸恿武王入周观鼎之罪。甘茂听到风声,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国,至死不敢还秦。

关于大禹的事迹

关于大禹的事迹

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根据神话传说,大禹不仅分别治理各个水系流域,而且还将各个水系流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较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传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为深入执着,功绩卓绝。现今青衣江飞仙关下侧一段天堑称多功峡,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称之为"与导岷同功",“而微神禹疏凿之功,则天、荥、芦三县,其不为鱼蛤也者几希矣!州之人,当每饭不忘也夫。"可见大禹治理青衣江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青衣江支流周公河与周公山有关,而周公山相传为大禹所祭之地,《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蔡即蔡山,蜀汉时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与蔡山相峙,以产茶为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带治水成功后,又来此旅祭,祈祷上天赐福于人间。让生息在此的子民从此安居乐业,永保和平,消除灾害。

位于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附近的黄龙寺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涪江上源。黄龙寺名称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时,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没有降服,继续为非作歹,残害生灵。这时,大禹便相请在黄龙寺修道成仙的黄龙帮他治水降妖,黄龙久居此地,深知妖怪习性,便游入江中,打败了九妖十八怪,而且,还负舟导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后,对黄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说明了远古之时涪江上流水灾严重,而且,还将岷江的治理与涪江的治理结合起来,"因水为师”的大禹从源头开展治水活动,与当年他在黄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别具一格。

四川是万里长江的上游,容纳岷江、涪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乌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荡荡,挟看紫色盆地的梦幻,冲出夔门,直逼坦荡的中原。在从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称为川江的河段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大禹冶水的壮丽迷人的神话故事,为川江的奇丽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涂山的诗句。涂山,在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云阳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而且,更有神奇动人的传说附丽在它身上。龙脊石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宛如一条巨龙潜于江中,又名龙潜石。相传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斩龙劈蛟,大禹见此孽龙残害生灵,不禁怒火中烧,金斧一挥,砍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搅动龙尾,浊浪翻飞,天昏地暗,大禹再将一根金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老龙残尸化力铁石留于江心。龙脊石上诗文书法题刻极多,冬春之时,游人如云。龙脊石的这段大禹斩龙的传说与巫山县城西错开峡的传说相一致,那里至今仍有“龙斩台”。大禹治水活动中斩杀孽龙,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并非易事,坎坷曲折,艰辛奋战。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并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概和壮志胆识。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有一座禹王宫,原建于乾隆年间,是湖广人入川时修的会馆,内供大禹像,现仅存大殿。七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完整无缺,其中一联为隶书: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一联为楷书:遗迹遍神州,即今日复水重山都归奠定,英光同石纽,使我乡牧童樵叟共切讴思。联意在于歌颂大禹功绩,永远缅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认为,在于水路畅顺,保佑湖广人的生意事业。这里,湖广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这一中华文化的神品——大禹。

表现了一种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关于本次嘉陵江上养牛羊吗和关于大禹的事迹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