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区养牛养殖户,甘肃兰州榆中县的北山你知道吗?

甘肃白银区养牛养殖户,甘肃兰州榆中县的北山你知道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甘肃白银区养牛养殖户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甘肃兰州榆中县的北山你知道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请问一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怎么写

请问一下:小城镇建设规划目标怎么写

参考删改可用。

一、基本情况

红水镇位于甘肃中部干旱沙区,南通兰州,北到银川,西去武威,北靠腾格里沙漠,是甘肃、内蒙、宁夏三省交接的金三角地区。2005年由四个山镇和红水乡合并而成。辖15个村,92个村民小组,183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07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930亩;平均海拔1780m,平均降雨量180mm,年平均气温8.9℃,年无霜期178天;辖区内有煤矿企业7家,集体企业8家,可解决8000人(次)劳动力就业,其中,粮油购销企业5家,年收购能力已超过1.5万吨。是区域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合一”之地。25公里半径内居住着7万多人,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物资交流中心、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科技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2007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346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48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635元。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镇区经济为中心,紧密围绕实现现代化城镇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城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小城镇发展改革规划要起点高、高标准、高水平,放眼长远,适度超前;建设要量力而行,逐步实施,多出精品。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小城镇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进行,循序渐进。要以经济发展和建设规模、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尊重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抓住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兼顾镇情、民情,搞好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做到少占耕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以防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广辟投融渠道,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以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农为本,农商贸并举,大办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小城镇的要求,坚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立足全镇三大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三大产业基地(奶产业基地、肉产业基地、枸杞产业基地),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深化小城镇管理,全面提升红水城镇化水平,有效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红水小城镇向科学规划、规模建设、规范管理方面不断迈进。

四、建设期限

2009年---2012年

五、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实现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镇区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实施“两纵九横一环”主干街道硬化、亮化、绿化;镇区人饮以及污水处理;渠道建设等工程。

1、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

镇区“两纵九横一环”的8公里街道硬化。路面宽度9米,人行道宽度2.5米,沥青表处路面。

主街道两侧改造2000米,修建花园347个,硬化面积为4623平方米,安装路灯等相关设施;修长18米,高7米主街道国策门一座;长16米,宽4米主街道过水桥一座;绿化面积50亩;安装垃圾桶,并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定期对镇区垃圾拉运,达到美化环境;

2、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

从景电二期灌区十三泵至镇区铺设供水管道,主线采用DN160的UPVC管材20公里,支线采用DN110的UPVC管材20公里,配套检查井20座,加压泵站3座;镇区5公里污水排水管道,采用DN160的UPVC管材。

3、渠道建设

由于地处二期灌区的风沙前沿地带,部分渠道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亟需新衬砌渠道100公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4、投资概算

基础设施共需资金1060万元,其中“两纵九横一环”主干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工程260万元,镇区人饮以及污水处理工程400万元,渠道建设工程400万元。

5、年度计划

2009年-2010年:8公里街道硬化,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工程,衬砌渠道30公里。

2010年-2011年:人饮及污水处理工程后期工程,衬砌渠道30公里。

2011年-2012年:主街道的亮化、绿化工程,衬砌渠道40公里。

(二)乳产品加工及产业化项目

1、项目成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情,提出了“做大做强奶产业,精心打造白银乳都”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红水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把养殖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红水镇于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投资2360万元的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落户红水,目前已初具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奶牛产业,走“加工促养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已成红水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建设内容

到规划期末,全镇奶牛养殖达到1万头,实现户均2头奶牛的目标;建成乳产品企业一个,建设牛舍98200平方米,挤奶站3000平方米,兽医室200平方米,受精室300平方米,建设加工车间、仓库、办公室等2500平方米,年生产牛奶8.13万吨。

3、投资概算

此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乳产品加工企业投资300万元;奶牛产业采取滚动发展模式,滚动周期为两年,每个周期内发展奶牛5000头,每头牛补助0.2万元。每个周期需用资金1000万元。

4、效益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将给红水镇及周边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养牛全镇人均纯收入可增加6900元。还可以过腹还田,培肥地力,有效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同时可以有效吸纳周边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输转,增加农民收入。必将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5、年度计划

2009年—2010年:建成乳产品企业一个,引进奶牛5000头,建设牛舍49100平方米,挤奶站1500平方米,兽医室100平方米,受精室300平方米。

2011年—2012年:引进奶牛5000头,建设牛舍49100平方米,挤奶站1500平方米。

(三)、肉产品加工及产业化项目

1、项目成因

红水镇地处景电二期灌区中部,镇域面积320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地15000亩,随着近年来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大部分沙化地都已开发,草资源十分丰富,以猪、羊、鸡、牛为主的养殖业快速发展。2007年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兰州学良清真牛羊肉屠宰厂及活畜交易市场项目落户红水,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肉产业,走“加工促养殖、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已成红水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建设内容

到规划期末,全镇羊只存栏数达到15万只,生猪存栏达到2.4万头,实现户均30只羊、5头猪的目标;建成肉加工企业一家;建成5000头以上猪场1家,1000头以上猪场3家,100头以上猪场20家;建成200只以上养羊户60家,50只以上养羊户200家,1000只以上养鸡户20家。

3、资金概算

此项目总投资710万元,其中肉产品加工企业投资300万元;畜牧养殖产业采取滚动发展模式,滚动周期为两年,每个周期内发展生猪1.2万头、羊只75万只,千头鸡场10家,每头猪补助200元,每只羊补助20元,每个千头鸡场补助1万元。每个周期需用资金410万元。

4、效益分析

通过养殖、加工,全镇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500元,还可以过腹还田,培肥地力,有效地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同时可以有效吸纳周边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输转,增加农民收入。

5、年度计划

2009年—2010年:建成肉加工企业1家;100头以上猪场10家;建成200只以上养羊户30家,50只以上养羊户100家,1000只以上养鸡户10家。

2011年—2012年:1000头以上猪场3家,100头以上猪场10家;建成200只以上养羊户30家,50只以上养羊户100家,1000只以上养鸡户10家。

(四)、枸杞加工及产业化建设项目

1、项目成因

红水镇是景泰县枸杞产业发展最早、最快和最好的乡镇之一,2008年全镇枸杞种植面积达2000亩,总产量500吨,总产值达490万元。红水镇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该镇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促进新农村及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大红水镇枸杞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枸杞加工产业,走“加工促种植、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路子已成红水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建设内容

到规划期末,全镇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建成悬挂式枸杞烘干棚5000个,实现户均两亩枸杞的目标。建成枸杞加工企业一家,建设色选、筛选、风净、烘干等加工车间1168m2,原料、成品和其它仓库、办公室等1044m2,购置枸杞加工设备7台及其它配套仪器设备。年收购枸杞2105吨,加工生产枸杞产品2000吨。

3、投资概算

此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枸杞加工企业投资200万元;枸杞产业采取滚动发展模式,滚动周期为两年,每个周期内发展枸杞5000亩,每亩地补助0.2万元。每个周期需用资金1000万元。

4、效益分析

枸杞具有较高的营养成份和药用价值,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名优特新产业,近几年发展非常快,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价格稳步上扬,供不应求,前景十分看好。

发展枸杞产业,符合国家和甘肃省有关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使全镇枸杞干果达到2500吨,产值达到2450万元。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年度计划

2009年—2010年:发展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悬挂式枸杞烘干棚2500个,建成枸杞加工企业一家。

2011年—2012年:发展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悬挂式枸杞烘干棚2500个。

六、资金来源

本项目共需资金4270万元,其中,申请世行贷款3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380万元);企业、农民自筹1500万元,申请财政支持39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乳产品加工及产业化项目、肉产业加工及产业化项目、枸杞加工及产业化建设项目。

七、保障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试点镇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县、镇、村三级分别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互相监督制约的工作格局。镇上成立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镇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发展规划的实施,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项目实施区派专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任务落实、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二、强化管理、用好资金。对项目资金采取设立专户,依托当地银行放贷的模式进行运作,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严禁挤占挪用,规范用款程序,充分管好用好贷款资金和配套资金。在世行贷款的使用上,采取先报告、后配套、再使用的管理措施,并加强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的投入。每一滚动期内的周转金由银行、镇村三家派专人收回,并负责发放到下一个滚动期的农户手中。

第三、把握政策,科学论证。认真学习、理解中央、省、市、县有关精神,体现科学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思想,集中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些共性、关键问题,项目选择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比较优势,突出重点,科学论证,严格按规划实施,争取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加强协调,积极衔接,按时还贷。积极同市、县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主动向银行部门回报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争取贷款方的支持;围绕产业发展还贷,镇村两级部门担保,滚动期满后,由银行、镇、村三家派专人督促还贷,确保世行贷款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实效。

丁家沟乡的经济发展

丁家沟乡的经济发展

丁家沟乡同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基本是一片空白。建国前,生产水平低,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丁家沟乡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牛饲养量4381头,其中舍饲养牛274头,羊饲养量16584只;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多渠道输转剩余劳动力4410人,户均输出1人以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白灰产业,使白灰年产量达到700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丁沟粉条、胡麻油已小有名气,在扩大加工规模和改进加工技术设备上不断下工夫,扩大了知名度;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通过产业带动,项目扶持,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2006年丁家沟乡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94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796万元,第二产业达到756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42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67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丁家沟乡经济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并逐步走向多层次、广范围拓宽,发展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甘肃兰州榆中县的北山你知道吗?

甘肃兰州榆中县的北山你知道吗?

榆中北山有多大,我不知道,只是大家把金崖,三角城,清水以北的山区都成为北山,也就是榆中县北部的山区,共有六个乡,分别是中连川乡,园子岔乡,哈蚬乡,上花岔乡,韦营乡,贡井乡。是典型的干旱山区,国家贫困县,现已脱帽。

只有生活在那里的人才知道北山有多大,我有幸驾车穿过一次,行走在北山山顶之上,目之所及全为梯田,一眼望不到头,尽然没有荒地,十分震撼,经了解这里以前就有梯田,但是规模有限,2020年扶贫攻坚中大型机械化作业,整体规划平整出来的。

金崖以北的山就是北山了,我的自驾正好是从金崖镇后面的榆白路进山,这条路可以到青城。过去这条路路况太差没法自驾,这次非常意外的是,已经都是全新的柏油路。

左转右转再左转右转,一路爬升,经过无数圈的山路终于到达了山顶,当地人称为山梁子

沿途少有村庄、路边偶有树木,早春的梯田基本没有绿色,尽是干涸的土地。一直到上花岔村才看到一点点商店广场还有整齐的居民安置点。

沿途经过了几处山脚下的小山村,翻过北山后山脚下的青城古镇清晰可见。

再看看梯田

最后说说感受,北山经过大规模推山造田,水土保持的问题能好一点,如果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绿化,村民继续做好搬迁集中安置,解决水的问题,能够移民到山下的可以全部移民下来,方便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随着气候的变化,若干年后,北山全是绿色是有可能的。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