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汤门头牌,【经典美食】洛阳甜牛肉汤

牛肉汤门头牌,【经典美食】洛阳甜牛肉汤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牛肉汤门头牌的问题,以及和【经典美食】洛阳甜牛肉汤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兰州人,还记得那些当年红的一塌糊涂的牛肉面馆子吗

兰州人,还记得那些当年红的一塌糊涂的牛肉面馆子吗

上学的时候家里不做早餐,父亲每天都给7角钱,上学前必须吃一个牛大,院子门口就有个牛肉面馆,临夏大塬人开的,没有名字,因为旁边有一栋18层的高楼,大家就都叫他高层牛肉面,那时候的牛肉面馆,印象中没有像现在这样的高大上的装修,昏黄的电灯泡,油漆的四方桌,四方凳,刚一进门就能闻到特殊的香味,含有蓬灰的面香味,这里面也包括香菜(老兰州人叫芫荽yansui)蒜苗的味道,(现在的香菜蒜苗只是为了放在碗里图视觉效果,这没有那时的味道了。)要一个毛细,少放点辣子,倒一点香醋,吸吸溜溜的一会就吃完了,上学的上学去了,上班的上班去了,一天的生活就开始了……

历史上的兰州牛肉面馆(此文主要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不存在红不红这个说法。当年面馆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越低调越好,牛肉面馆属于国营体制,公家所办,质量,标准,服务的规范宗旨,都是一模一样的,到某甲店吃饭和到某乙店吃饭,质量保障及服务标准是相同的,顾客不必担心花冤枉钱吃不好饭,倒是所有的饭馆都在认认真真把每一位顾客当做上帝对待,童叟无欺,起码说做到了让顾客钱有所花,物有所值。比如说进牛肉面馆吃一碗寻常牛肉面,这碗面可能会让你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牛肉面是兰州的一道社会风情,源渊深厚,流行百年,也是兰州饮食文化代表景象之一,牛肉面在今天能成为兰州一张对外响当当的名片,客观说,六七十年代起着承上启下,厚积薄发转折点作用。做为一名地道的老兰州人,不禁回忆起六七十年代兰州牛肉面馆的点点滴滴。兰州牛肉面,发源于清未,最初是由以马保子为代表的一群街头谋生的贫穷手艺人所创。由清未流传至解放初期,做为一种清真小吃,其间在兰州一直不温不火的存在,并未掀起多大波涛,乃至大红大紫,爆棚全国,人所欲言,人欲品尝一碗,应该是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后期迅速掘起的事情了。

兰州在五十年代初期,公私合营运动中,将一些街边的私人经营清真牛面馆店铺,流动的牛肉面摊贩人员,全部集中归到兰州饮食服务公司麾下,这些公私合营经营的牛肉面馆,大多集中在城关区张掖路,老中央广场,庆阳路,酒泉路一带的兰州市最繁华商业街道上,据回忆,城关区应该是张掖路上有两家,南关有两家,酒泉路南北各一家,宣家巷和广武门还各有一家,这些清真牛肉面馆,大致在八九家左右。到了六十年代,这些公私合营的牛肉面馆,一律去掉合营二字,彻底变成公家营经的牛肉面馆,且以所在街区地名为饭馆名号,如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南关什字清真牛肉面馆,新桥清真牛肉面馆等等。

给我记忆中影响比较深刻的一家牛肉面馆,是宣家巷清真牛肉面馆。宣家巷北口正对着庆阳路上的著名悦宾楼大饭店,宣家巷南面有分岔路口,一条通三爱堂医院,一条通小沟头可去兰州一中,中间还有路口通往畅家巷。宣家巷牛肉面馆就坐落在小街中段的西侧,对面是一家糖酒副食店,左右紧邻一家清真肉食品店和镔铁店,这家店好象也是当年兰州专为少数提供清真肉食类不多的几家店铺之一。宣家巷牛肉面馆为临街无檐齐头建筑,店堂不算太大,前堂后厨大约三开间,进深八九米,店堂摆开十来张本色八仙桌,这些八仙桌长期经油汤腊水浸润,原来的木质看不出,油汪汪的倒象是挂了一层包浆。

当年在牛肉面馆吃面是要排长长队伍的,首先要排队开小票,我记得当时大碗需要三两粮票,人民币二角一分钱。小碗是二两粮票,一角八分钱。开好小票,再一次排队等待端面。当年传统的兰州牛肉面,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首先面条是天然蓬灰水和好面后拉扯出来,面条呈现深黄色,油汪滋润,而不是现在的干巴巴白色。面条筋斗耐嚼,但又有麦香味易于消化。牛肉汤偏浊,呈淡褐色,很明显,原汤成份比较浓厚,调料调味品少量佐使,以食材原味见长。宣家巷牛肉面馆特别注重煮肉调汤这一环节,我当年在兰州一中读书,每天经过面馆数次,离大老远,即闻到扑鼻的阵阵煮牛肉香味,不象现在的牛肉面,除了辣子味,进店闻不到任何的煮牛肉香味。

现在上介绍兰州牛肉面,多喜欢用一清二白三黄四绿来形容,其实传统的兰州牛肉面,至少说并不完全是这个形象,要比这个描述土俗一些,更质朴一点。这些过度包装过度形容,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六七十年代的兰州牛肉面充分体现着面量大,汤少,油多,肉丰,味道香窜等特色,看上去既不清也不白,色不艳但味道佳,论制作远没有现在的牛肉面制作精细,虽然较显粗糙,但论实惠味道和品质,远非现时牛肉面可比。昔日牛肉面经营简陋单一,头脑僵化,也是事实,如宣家巷牛肉面馆全天仅仅提供单一牛肉面,没有各类小菜鸡蛋大饼供应一说,牛肉面种类也基本限于二细圆条一种,我印象中顾客吃面都不会提前申明要什么种类的面,而是任凭拉面师傅手下择诀,况且那时吃面即使人再多,都在耐心等待别人吃完腾出座位,鲜见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牛肉面现象。

当年宣家巷牛肉面馆人气旺,口碑好,进店吃上一碗喷香的牛肉面的确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我当年虽然好这一口,但也不能随心所欲,这当然和腰包经济有很大关系,且不说限量供应的粮票如此紧张了,单单说两角一分钱,就是普通一家老小一天的菜钱。一个在校学生,每月能吃上两三次,当家长的也够开明了。大约在七十年初期某个春季,兰州饮食服务公司组织下属牛肉面馆职工赴皋兰山上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下山过程中,这些人乘坐的汽车失事从山顶翻滚下来,据说死去的人,多是宣家巷牛肉面馆的职工。也许是过于悲痛自责,也许是苦于再无熟悉的手艺人支撑一家牛肉面馆正常运营,总之,这件今人悲痛的不幸事件发生,并被新闻报道后,兰州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宣家巷牛肉面馆不久即关门停业了,而附近喜欢吃这家牛肉面的人们,从此失去一个饱口福之地,这不能不说那个时代喜欢兰州牛肉面人们的一个极大的遗憾。

九十年代末,七里河交警队西侧:有个清真蓬灰牛肉面馆~~名叫:哈盖木牛肉面馆,老板名叫:哈盖木,味道喷香扑鼻,当年是二元左右一碗,排队人员较多,生意颇好,尤其早上一碗面再加个大饼,名曰:皮条拉石头,顾名意义:吃上扎实也背饿,一般是下苦人吃此套餐,当年的我也是二十郎当岁,胃囗较好,早上咥此套餐一碗才二元五角左右,感觉活力十足亦生龙活虎!

九十年代初期:也曾光顾过酒泉路与武都路街囗十字交汇西侧的:马子禄牛肉面,当时的马子禄牛肉面馆门朝北开,店面不大,五六张桌子,长条板凳,取饭口在东侧,汤浓味香、蓬灰熬制,但也只有细的、二细和三细几种面型,倘若要个薄宽之类,不会再多问你一句,而是说:没有薄宽,下一位吃撒,当年也曾让人尴尬而脸臊亦下不了台,乖乖吃个二细[捂脸][捂脸][捂脸],这个店当年~名气极大、食客盈门,大清早就排两列长队,马子禄牛肉面馆当年有个极其罕见的活动,马子禄老先生每天早早就:收拾利落,长袍马褂,衣冠整齐,端坐在门囗正中的靠墙位置:右手旁置一小茶凳,上搁一壶好茶,正襟危坐,表情威严,颌下长须,目视前方,不知者:以为老人在沉思,知者:才知是~名人效应、活招牌,当年兰州市的一大风景,唯此一位!可惜当年:呆愚蠢浅,不懂追星,也不知应合一影照,倘若搁置现在也算有吹头,当年曾跟马老先生合影过的殊荣,胜吃数十年牛肉面!!

以前有好多牛肉面都很火,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网红。名声只能靠口口相传,可惜记性不好,基本都忘光了,只记得这几家。

永昌路北口的黄师傅,好像是在靠近南滨河路附近,那时候黄师傅那叫一个火,我记得门口摆满了桌子(当时城管不严),店里店外都是人,坐公交车路过经常能看到他们门口拍排了老长的队。

广武门马学友,好像是在2009年以前,广武门原好利来蛋糕旁边的马学友也是天天排队,生意太好,他们家在秦安路另一头,就是静宁路口业开了一家店,也火的很。

二热萨达姆,这个店刚开始在二热一带名气很大,慢慢兰州市的人基本都知道了,门口一排排的人端着碗蹲着吃,十分壮观。

旧大路国保,国保要是放在现在,肯定是名副其实的网红店,店不大,人多的你根本没处下脚,门口停着一排排的车,场面极为火爆,中路子的店也是人满为患,端面的队一直排到了马路上。

现在店越来越多,吃面的人都被分散了,很少见哪个店火的排长队,人们也没时间排队,你家人多,那就去旁边吃,味道也差不到哪去。

从79年冬天第一次吃牛肉面,0.18元/三两粮票(大碗),0.15元/二两粮票(小碗),那个好吃,面吃完汤喝光,回味无穷。

马子禄的老爷子一走,马子禄也逐渐变味,现在罢了。

半坡牛肉面的老爷子一走也完了。

萨达姆牛肉面2000年以后就吃不成了。

七局的马兰牛肉面95年以后就不去吃了。

现在的牛肉面,也就是哄一下自己和外地人,早没有牛肉面真正的味道了,全是调料味道。05年亲眼见了大众巷牛肉面大王几包调料一锅开水,调一锅牛肉面汤,当场骂的老板伙计一声不吭,哎……可惜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的牛肉面馆全都是国营的,都隶属于兰州市饮食服务公司。那时牛肉面馆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早晨吃牛肉面都得排队,比较有名(店名都用街道起名)的从文化宫往东算起,有“桥头(文化宫傍的雷坛河新桥)牛肉面馆”、“临夏路牛肉面馆”、“桥门牛肉面馆”、“木塔巷牛肉面馆”、“绣河沿牛肉面馆”、“中央广场牛肉面馆”、“兰州餐厅”、“大众市场牛肉面馆”、“大菜市牛肉面馆”、“双城门牛肉面馆”、“中山林牛肉面馆”等都比较有名(现在的“金鼎牛肉面”前身),而且都是货真价实,拉面的面脊子和做好的面,一个上午要称三、四次,看份量够不够。那时分大碗(净面三两)和小碗(净面二两),价格是一毛二和八分,后来价格慢慢的涨了起来。那时的碱都用的是蓬灰(将蓬草烧制成的蓬灰砸成小粒,放大锅中用水熬三遍,再将三次熬的液体混合在一起)熬的碱水,牛肉面别有风味。

我来说一哈早些年安宁的牛肉面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十里店桥(培黎广场)附近有一家“金城名师马如苍牛肉面”,那几年吃的人非常多,可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开了。

再就是那时候费家营和桃海市场有两家,名字想不起来了,当时也特别火。还有水挂庄桥头的那家“金华牛肉面”,也算有些年头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些老馆子大多都不在了。现在安宁的牛肉面馆洗牌的速度太快了,每年都有新开业的,也有关门歇业改换门庭的。新开的店环境确实比过去好很多,宽敞、明亮、干净、卫生,但是面味道总体和过去也有很大差距。好多馆子揉面都用机器,蓬灰也被拉面剂代替,至于原汤,为了省事多数也都是用味精和鸡精勾兑,所以很难找到以前的味道了。

这次过年从东北回来,至今差不多已经两个多月了,令我吃惊的是,回来后这些日子我竟然一碗牛肉面都没吃,不馋也不想,天呐!我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吗?这要放在以前简直难以置信。想想以前在外地上学,回到兰州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车赶紧找个地方吃一碗牛肉面。那个香呦,那个馋呦,真是让我魂牵梦绕的味道。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牛肉面的那种味道恐怕只能残存在记忆的片段里了!

以前小沟头54粮站的牛肉面那是相当的火爆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原中央广场的兰清阁牛肉面,三两粮票二毛八分钱...原先马子禄在武都路开的时候乃个味道汆的很[偷笑]还有滨河路箭道巷出来口子上一家国营面馆子,黄家园北口的乃一家牛肉面...这都是我儿时的回忆,现在也只能留在记忆最深处了

如果说最早的牛肉面就要提八十年代五泉山八路车站往公园走的“密集”面馆,简易房改造的牛肉面馆一家挨着一家,唯一相同的是每一家面馆门口都有一辆油桶改造的水车,每天伙计要拉着车到五泉山公园门口接泉水以供面馆使用,面馆外观都差不多大家吃牛肉面都说吃第几家……。进入面馆里面一分为二一半是厨房一半是就餐区,临街都是铁边框的窗户靠墙都是木头柜子放杂物,中间可容三人就餐的长条桌子白天客人吃饭晚上就是伙计的床,铺的褥子和盖的被子都在木头柜子里存放,地面是红砖或青砖铺平桌子很高凳子都是长条凳。每碗面条大概是两三毛钱附近的人拿五六个五分钱钢镚就能端一碗面,因为都是煤火环境卫生不敢恭维味道一般,拉面的师傅一边下面一半添煤随时掌握火候,用围裙擦手之后马上拿起面剂子拉面条大家也没有意见()

论好吃的牛肉面那就要数老兰州卷烟厂门口的大小牛肉面,因为在兰州卷烟厂南边牛肉面馆面积比较大称为大牛肉面馆,北边的比较小称为小牛肉面馆。重点说一说大牛肉面馆也就是南边的这一家,外墙刷的是白石灰门窗都是刷的绿漆现在比较怪异当时大家习以为常,门头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的的《酒泉路牛肉面馆》,就餐区很大呈长方形两边是四人方桌中间是通道,当时隶属于酒泉路饮食公司也是响当当的“国企”,味道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用今天的热词那是“网红打卡点”,吃面都是分头“行动”一人排队买票一人排队端面一人用脚踩其它食客板凳腿表示站位,好吃到什么程度你自己想吧。

还有一家地处省政府门口邮政局对面的《兰清阁》牛肉面馆也是不得了,每天都是顾客盈门食客排队端面,当时在兰清阁牛肉面馆门口还有一个卡通“牛拉面”的雕塑,周末吃饭的让从窗口能排到面馆外的马路上……

兰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有何不同

兰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有何不同

问题中的这个“兰州牛肉面”和“兰州拉面”是不同的,这并不是同一家企业的连锁。也就是说这是两家完全没有关系的店面,自然他们做出来的拉面也是不一样的。

从老百姓的认知角度来说,一个是正宗的品牌一个算是蹭地方特产知名度的品牌。

题目中的兰州拉面店面

题目中的兰州牛肉面店面

兰州的拉面是全国闻名的,所以自然是有很多做拉面生意的会打上兰州的旗号。有的兰州拉面确实是来自兰州的,所以倒不能说人家是冒牌,只能说是蹭地方特产的知名度而已。

所以,叫兰州拉面的店面是很多的,但是商标和门面装潢都不一样,它们大都是彼此独立的关系。题主问到的这两家属于做的规模比较大的,都是全国连锁的,在全国各地都比较常见。

但是我们大众印象中的“兰州拉面”实际上应该是“兰州牛肉拉面”,而我们常见的这个叫“兰州拉面”的店面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兰州货”。

兰州拉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色风靡全国。而兰州当地的面馆也是遍地开花,有上千家之多,都是各自独立经营的散户。

2007年兰州市海选出了一件商标作品注册成商品,从官方的角度确立了“最正宗”的品牌,就是上面的“兰州牛肉面”,其商标图案是以绿为主色调,图形似牛头却又展现拉面动作。官方对符合标准的面馆,统一授权使用“兰州牛肉拉面”商标,以便使消费者在就餐时一眼便知店家是否“正宗”。

兰州市确定的拉面商标

所以上面的两家店面中叫“兰州牛肉面”的这家店面才是“正宗”的兰州品牌,而叫“兰州拉面”的这家却并不是出自兰州的一个品牌。

这个绿色门头牌的兰州拉面是来自青海化隆。因为兰州拉面的知名度在这里摆着,所以最初的化隆拉面迫于生计一直打着“兰州拉面”的牌子做生意。我们常见的兰州拉面馆有很多是青海华隆人开的,全国各地有几万家之多。所以,兰州的拉面能享誉全国其实是有化隆人很大功劳的,与此同时,真正来自兰州的拉面一般是只叫牛肉面而不叫拉面的。

大约2018年左右,青海化隆举行了“化隆牛肉面”的品牌发布及推介会,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估计以后大家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化隆拉面”了,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兰州拉面”,而正宗的兰州拉面其实是“兰州牛肉面”。

【经典美食】洛阳甜牛肉汤

【经典美食】洛阳甜牛肉汤

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所以,洛阳牡丹甲天下。司马光有诗称赞洛阳:“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阳汤得天地之灵气,也极具特色,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盛行,声名远播。

洛阳汤的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周朝。尉缭《尉缭子.武议》:“(姜)太公(吕)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晋)谯周曰:‘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见《史记.齐太公世家》索隐),可以说这洛阳牛肉汤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记忆深处的那碗汤,是几十年前的那碗香喷喷羊肉汤,给我留下了终身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这些年,我喝遍洛阳十二种汤,但不知道咋回事,我悄悄喜欢上洛阳的甜牛肉汤。于是,我就去洛阳大街小巷找甜牛肉汤喝。

看见门头上写明甜咸牛肉汤的汤馆,我会进去买一碗甜汤尝尝,再来一碗咸的,放点盐、葱花和辣椒,两碗不同口味的汤下肚,大快朵颐,很是舒服。

不过,洛阳很多牛肉汤馆并不标明甜咸牛肉汤。

有一次,我去兄弟俩老李家牛肉汤馆喝汤,买了票去人家取汤口要甜牛肉汤喝,就碰了一鼻子灰,人家只有咸汤卖,连碗里的大块牛肉都是咸的,只好客随主便。

也有的牛肉汤馆,比如知味香牛肉汤,我去喝汤,也想要碗甜牛肉汤喝,人家看面子也给盛,我就端着一碗甜汤,坐在汤馆的角落慢慢地品尝。

在西工区和涧西区,也有挂东关甜咸牛肉汤牌子的汤馆,生意红火。有一天中午,我去某家汤馆买了一碗甜牛肉汤喝,看看汤色发白,喝到嘴里,感觉味道少了点东关牛肉汤的味道。到了下午,我肚子有点不舒服,拉肚子。不知道是我午休时肚子着凉了,还是我降不住人家的汤。有朋友听说我去那家汤馆喝汤,就私信问我那家汤馆位置,也想去品尝一下,我没有告诉他。我只推荐我喜欢的汤和我能降得住的汤。

在洛阳喝汤多了,也认识几位汤老板。其中有一位是熬制牛肉汤专家级别的张耀杰先生,他的三味牛汤馆开业前夜,我就去喝过他家的清汤,看着颜色发黄,非常清亮,很像一碗香茶。

后来,他的三味牛汤调了口味,有点东关汤的味道,以至于有一次我去瀍河区慈民甜咸牛肉汤馆喝汤,一口汤下肚,竟然感觉这两家汤味道神似。

前些时候,听说张耀杰到吉利黄河湿地公园门口不远的老渡口牛肉汤技术指导,我陪着父母去看黄河,顺路去品尝他的牛肉汤。老渡口牛肉汤,和东关的牛肉汤不太一样,与涧西的牛肉汤也不一样,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但还不错,甚得当地人的喜欢,被称为吉利第一甜汤。张耀杰的师傅汤建钢后来也去品了老渡口牛肉汤,赞赏有加。

洛阳的甜牛肉汤,简称甜汤,在洛阳历史悠久,在全国也恐怕也是独一份。这个甜汤,是指不放盐的牛肉汤,并未放糖,是洛阳的一种独特叫法,大概与洛阳的优质水源有关。好水烧开,自然略带甜味,与洛阳民间的甜面片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不可貌相,汤也一样。好看的汤未必好喝,好喝的汤不一定好看。色香味俱全,大概只存在理想中,存在高级宴会厅里,民间地方小吃,还是味道为王。所以,在洛阳喝汤,不能太过于讲究,有些老汤馆貌不惊人,但人贼多,老顾客很多,足以说明问题。

洛阳的甜牛肉汤,还是瀍河区和老城区最盛,所以,有个别老城人很自豪,骄傲到自负,扬言看不起涧西汤。其实,人家那些老汤馆反而很低调,很谦虚,和气生财,日复一日地卖着一锅好汤。

洛阳的甜牛肉汤,有几家很有资历,很有名气,来洛阳喝甜汤,值得去品尝的。其中老城区万安街里老东关甜咸牛肉汤、瀍河共和巷老东关马家甜咸牛肉汤、马武周甜咸牛肉汤、马小道甜咸牛肉汤、北窑清真白果牛肉汤、瀍河区慈民甜咸牛肉汤、瀍河区桂园路马黑旦清真牛肉汤等都有甜汤,口碑甚好,都有很多忠实的粉丝。

众口难调,且不说这些汤馆的汤本身咋样,单就汤馆里那几位上了年纪还在熬汤卖汤的师傅,已经很让我尊重了。熬汤卖汤,对他们来说,几十年的光景积累,他们熬的汤是洛阳的老味道,值得十分信赖。年龄大的人,大都很保守,少了点创新的冲动,但他们更重视自己的一世清名,极不愿意挨别人骂,更不愿意辜负他家老汤客们的厚爱,所以老师傅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要熬制一锅好汤,需要新鲜牛肉和牛骨,浸泡出血水后放入添满清水的大锅里慢慢熬制,大锅里要下进去自家特有的秘制料包。熬汤火候大小和时间,都是自家工艺,有些熬制达16小时,而料包配方更是看家的秘方。很多牛肉汤馆,早上6点开始卖汤。一锅熬好的汤,大老远都能闻见香味,喝到嘴里,啧啧,味道自然不一样。从外地回到洛阳的游子,最想吃的不是山珍海味,就是喝上家乡这一碗汤。一碗汤,一座城,一种文化,一种情怀,是一种无法割舍的家乡记忆。

我喝甜牛肉汤时,喜欢静静地坐下来,小口慢慢品尝,也可以拿个勺子舀了慢慢品。

好的甜汤入口香,回味甜,各种香料配伍均衡,无某一种香料突兀存在。料味提香,压住腥膻即可,绝对不能盖住牛肉和牛骨的自然香,所以,熬制甜牛肉汤是洛阳牛肉汤的绝学,非一日之功。

我喜欢先喝一碗甜牛肉汤,再喝一碗咸牛肉汤,甜牛肉汤的醇香与咸牛肉汤的鲜香,交替刺激口腔味蕾,有着一种奇妙的感觉,也是一种享受,并且半晌都不饥不渴,因此洛阳也有“甜汤养人”之说。

好吧,我说的再多,也只是个人的一点感觉。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还必须您自己尝尝。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国际旅游文化名城,是千年帝都,是牡丹花城,还是一座汤城,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民以食为天,您来洛阳观光旅游,一定要喝一碗洛阳汤,感受一下洛阳汤的老味道,最真实体验一把古都洛阳的风土人情。

有道是:“不喝洛阳汤,不算到洛阳”。而在汤城洛阳,不喝一碗甜牛肉汤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资深老汤客滴!

太平盛世好春光,赏花品汤到洛阳。来吧,来洛阳尝尝这一碗老味道的甜牛肉汤吧!哦,顺便告诉一声,洛阳汤家极其厚道,汤客友善,所以添汤免费,添汤优先。如果您喝不了甜汤,可以自己放盐,如果您喜欢这口汤,酣畅淋漓之际,也可以喊一嗓子:“老板,添汤!”,就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