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养牛业,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什么行动

苏联养牛业,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什么行动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联养牛业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什么行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什么行动

苏联在农业方面开展了什么行动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正是从农业开始的。1953年9月,他在党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指出农业的基本问题在于违背物质刺激原则。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年6月,政府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次,改变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第三,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946年后,政府为督促庄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并规定产量愈高税额愈多。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副业生产日渐缩小。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1958年1月,取消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在政府的鼓励下,副业经济迅速发展。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种植玉米运动

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安家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丰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人力和粮仓,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荒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还有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掉。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1958年2月,党中央全会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这项决定受到农民欢迎,它有利于消除“在同一块土地上有两个社会主义企业——集体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进行经营”的情况。但是,赫1958年2月,党中央全会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这项决定受到农民欢迎,它有利于消除“在同一块土地上有两个社会主义企业——集体农庄和机器拖拉机站进行经营”的情况。但是,赫

卖给集体农庄的拖拉机

鲁晓夫要求过急。到1959年1月,80%的集体农庄买下了农业机器,全国8000个机器拖拉机站撤销了7655个。剩下的20%农庄都是负债累累的贫困集体,根本买不起任何机器。然而,中央委员会指示,这些农庄就是贷款也必须买农业机器,以防止他们滋长“依赖别人的思想”。农庄买下机器后,按法令规定可以在三年至五年内分期偿付买拖拉机站设备的款项。但在一些富裕农庄的带动下,在赫鲁晓夫的赞赏下,几乎所有的农庄都在一年内偿清了欠款。这种匆忙的做法使一项正确的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首先,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甚至挪用其他方面的资金,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其次,改革后新购买的农业机器大多得不到正常的保管和维修。农庄把有限的资金都用于购买机器,无力修建存放农机的库房。国家原来预计建立大约四千个机器修配站来帮助农庄维修农业机器。但是,这些修配站一直没能很好建立起来。1961年,政府决定机械在农庄就地修配。大约有一万个大型农庄建立起自己的修配厂。而其他的三四万个农庄没有修配厂,只能敷衍了事地进行一些维修。第三,农庄没有足够数量的、经过正规训练而能有效使用农业机器的技术员。过去在机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他们当中的驾驶员有一半离开了农业岗位。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关于俄罗斯农业的问题

关于俄罗斯农业的问题

老大,你这问题答案太多了,你自己看看:

http://www.114nyw.com/new_detail.asp?NewID=1869

中国和俄罗斯联邦都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约束因素之一是人多地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状况将难以改变。俄罗斯恰恰相反,广袤的国土,稀疏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多人少国家。俄罗斯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一望无际的平原、森林和草原,丰富的淡水资源和能源,与我国还有4370公里的共同疆界。我国与俄罗斯在经济上有最强的互补性。在新的世纪,我国要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俄罗斯应当是我国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已经走上了正常化轨道,政治关系良好,经济交流日趋频繁,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宽。但是,农业方面的经济合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国际贸易也非常有限。这同农业在中俄两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在与俄罗斯进行农业合作方面,我国具有一种独特的优势,即其他任何国家在中期(10年左右)甚至长期都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

1.我国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那里“抢占有利地形”,站稳脚跟,然后才有可能迅速地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优势(如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可能失去其重要性。因此应当抓紧机遇,不能错过。

本文探讨的地域范围,虽然主要是俄罗斯,还还涉及到它的“近邻”即原苏联的众多国家,包括乌克兰等欧洲国家、中亚国家以及蒙古。在这些国家中,有些与我国有漫长的边界,与我国也有良好的合作传统,有些经济还处于困难的转轨之中,需要我国的援助和投资。在可能的条件下,我国不同地区可以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进行投资或贸易洽谈。

丰富的自然资源

原苏联的国土面积达到了224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上有人居住的陆地面积的1/6。人口最多时将近3亿,人口密度为12人/平方公里。

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约1707.5万平方公里,将近是我国的1.8倍。俄罗斯人口已经多年负增长,最新的统计已经不到1.447亿人,居世界第六位。俄罗斯的人口密度为8.5人/平方公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俄罗斯人口在2015年将减少到1.345亿,退居世界第九位,不到我国的1/10。

俄罗斯联邦是由89个“联邦主体”构成的庞大的国家。其中有21个共和国、6个边疆区、49个州、10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俄罗斯把这些行政单位划成7个联邦区:

1.中央联邦区(18个联邦主体),以莫斯科市为中心,包括17州和莫斯科市;

2.西北联邦区(11个联邦主体),以圣彼得堡市为中心,包括7个州、2个共和国、1个自治区及圣彼得堡市;

3.南方联邦区(13个联邦主体),以罗斯托夫市(顿河畔)为中心,包括8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3个州;

4.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15个联邦主体),以下诺夫哥罗德市为中心,包括6个共和国、8个州、1个自治区;

5.乌拉尔联邦区(6个联邦主体),以叶卡捷琳堡市为中心,包括4个州和2个自治区;

6.西伯利亚联邦区(16个联邦主体),以新西伯利亚市为中心,包括4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6个州、4个自治区;

7.远东联邦区(10个联邦主体),以哈巴罗夫斯克市为中心,包括1个共和国、2个边疆区、4个州、1个自治州、2个自治区;

另外,还有一种根据历史形成的劳动区域分工、经济地理位置特点、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专业化等划分成的“经济区”,共分为12个经济区,基本上是在上述联邦区的基础上再划得小些,有的边界不完全一致。

乌拉尔山以东的3个经济区(共32个“主体”)的人口总和才4035万,却占了131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27%的人口占77%的国土),那里的人口密度不到3.1人/平方公里。尤其是最东的经济区,面积620多万平方公里,只有71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大片领土几乎无人居住。

俄罗斯有辽阔的平原,占国土的70%。主要有两个:东欧平原有400万平方公里,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有众多的大河,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贝加尔湖深约1620多米,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近2.3万立方公里,占地球表面淡水总容量的1/5!森林也是俄罗斯的宝贵财富,总面积约为8.6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0.5%。俄罗斯还是世界上能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天然气占世界36.1%,石油占14.3%,煤占16.2%。

俄罗斯的农用地占国土面积的12.9%,约2.2亿公顷,并且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15.7公顷。另外,俄罗斯有7260万公顷草地牧场。

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以下自东向西介绍一下几个主要农业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全年≥10°C积温约为1500~2500°C,气候属于强大陆性,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半降于夏季,土壤以草甸土和灰色森林为主。北部为森林草原类型,南部属干草原类型。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也占一定的比重,甜菜与亚麻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作物,畜牧业居于次要地位,以乳肉兼用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大致介于北纬50~60度之间,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处草原带,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全年≥10°C积温1800~2600°C,年降水量由北部的450毫米减至南部的250毫米,无霜期则相应地由110天增至130天。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不利的气候因素是旱灾频繁,风蚀严重,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1950年代,苏联在此大规模垦荒,共开垦荒地4184万公顷(包括哈萨克北部的2548万公顷)。为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商品率很高。畜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10°C积温均在4000°C以上,无霜期长达240~250天,一月平均温度3~8°C,热量条件充足。年降水量1200~1300毫米,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本地区农业专门化程度较高,对劳动力需求较多,商品率也较高,粮食需靠区外供应。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部分,工业中心较多,城市人口比重高。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紧密为工业和城市服务。冬季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10°C积温在1600~2200°C之间;降水也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多,由西向东从800毫米减至600毫米。气温及降水的年变率都较小,气候比较稳定,不受干旱的威胁,有利于牧草与麦类作物的生长,需采取排水及改良土壤等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收成。农业生产的潜力较大,是俄罗斯土地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一些农业用地还有待开垦。

5.西部地区。位于欧洲部分的森林草原带,是俄罗斯的黑土区,农业自然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这是俄罗斯的甜菜、谷物、畜牧业生产带。这里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水分充足。全年≥10°C积温2400~3000°C,生长期150~160天,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土壤水分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地带性土壤以肥力较高的黑钙土为主。本地带是俄罗斯主要的甜菜、谷物及乳―肉用畜牧业生产基地,并以甜菜糖、小麦及肉类、乳制品等供应其他地区。

无论从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来看,俄罗斯与加拿大都十分相似,有许多理由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出口国。今天,加拿大的人口只有俄罗斯的21%,农业劳动力只有俄的4.8%。加拿大的农业出口额早已跻身世界10强,而原苏联却以头号的农产品进口大国而著称。俄罗斯农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当然,要把潜力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另外,俄罗斯人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城市占85%以上,农村在65%以上。俄罗斯技术工人和专家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恶化,俄罗斯人的健康素质已经与北方的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人均期望寿命从1992年的73.8岁下降到2000年的72.4岁,其中男子从67.9岁下降到65.0岁。

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依然落后原因,措施

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农业依然落后原因,措施

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前,苏联实行的一直是斯大林模式,就是一切以迅速强国为主,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这在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过快的工业增长和农业的停滞不前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粮食短缺,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暴露了出来,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政府重视,他们依旧大力发展重工业。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打算通过改革农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改革。

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年6月,政府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次,改变计划体制。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第三,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1946年后,政府为督促庄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不断增加自留地的农业税额,并规定产量愈高税额愈多。农民不堪重税,纷纷砍掉自家果树,杀掉喂养的牛猪。副业生产日渐缩小。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1958年1月,取消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在政府的鼓励下,副业经济迅速发展。苏联2000万农户中原来大约有四分之一农户不养奶牛。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从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安家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垦荒运动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成果。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然而,特大丰收也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人力和粮仓,由于道路坎坷不平,未能在冬季到来之前把荒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毕,还有大量粮食在运输途中、在储存过程中损失掉。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1953年,农村共有74万台拖拉机,1964年增长到154万台,谷物收割机从32万台增至51万台,卡车从42万辆增至95万辆。政府还从资金方面帮助农庄,免去农庄历年欠国家的债款,同时不断扩大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1953年为5.8亿卢布,1964年增为12.5亿卢布。

赫鲁晓夫的政策在某些方面操之过急甚至盲目,有许多的失误,但是他的改革还是取得了许多的成效,在改革初期较大的促进了苏联长期停滞的农业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落后的事实。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