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养牛羊吗 秦朝的计时制

秦朝养牛羊吗 秦朝的计时制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秦朝养牛羊吗这个问题,秦朝的计时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秦朝的计时制

秦朝的计时制

日晷和圭表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秦朝时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为皇家报时服务。

?

当时的计时工具,叫“漏壶”或“漏刻”,是利用滴水来计时的仪器,都是家境不错的人家才有的。它外形大体是个壶,里面插入一根有刻度的标杆,标杆下面用一块小木片托着。人们将壶内灌满水,像花盆那样在壶的底部开个口,使水一滴滴流走;或是让它一滴滴地接水,直到整个壶都盛满。插在壶里的标杆会随着水位的升降上下浮动,不同位置的刻度就可以标示不同的时间。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

秦朝已有十二时辰,名字都很好听,它们与你熟悉的十二地支以及如今24小时的对应关系如下:

鸡鸣丑01∶00—02∶59

平旦寅03∶00—04∶59

日出卯05∶00—06∶59

食时辰07∶00—08∶59

莫(暮)食巳09∶00—10∶59

日中午11∶00—12∶59

日失(昳)未13∶00—14∶59

下市申15∶00—16∶59

舂日酉17∶00—18∶59

牛羊入戌19∶00—20∶59

黄昏亥21∶00—22∶59

人定子23∶00—00∶59

另一种时辰名称来自天水放马滩《日书·生子》,不过这是十六个时段:平旦、日出、夙食、莫(暮)食、日中、日西中、昏则、日下则、日未入、日入、昏、夜莫(暮)、夜未中、夜中、夜过中、鸡鸣。

中国古代还出现过一些与漏刻结构原理类似的计时工具,如以称量水重来计量时间的称漏和以沙代水的沙漏等。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的计时装置还是漏刻。

关于从秦朝以来的边塞战事

关于从秦朝以来的边塞战事

先来问你们个问题,匈奴是何时开始入侵中原的?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是秦朝,因为秦始皇所修筑的长城,不就是为了抵御他们的嘛。史料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军大将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

为何在秦之前,没有匈奴入侵的记载?其实秦之前,匈奴早已存在,只不过那时候对他们的称呼并不是匈奴,而是戎狄。比如西周时期,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便是死于犬戎之手,周王室的财物也被犬戎掠夺。

那匈奴为何要一直南下入侵中原,难道真的因为好战?笔者下面就来粗略分析,其中的原因。

自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秦朝时期,匈奴逐渐兴起,当时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我们来看看鄂尔多斯高原是怎样的,处于黄河“几”字形的怀抱,东南部与黄土高原相接,北部与库布其沙漠接壤。北纬39°附近,纬度虽不高,但海拔高度在1100米~1500米的之间,导致温度较低。

匈奴就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繁衍、发展、壮大,在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也就是汉朝,达到鼎盛时期。

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只能用“靠天吃饭”来形容。因为匈奴所处之地,并不适合耕作,只能畜牧为生。哪里的草茂盛,就需要迁移到哪里,这样才能给所养殖的牛、马、羊提供好的环境。而到了冬季,气候寒冷,缺少过冬的粮食。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匈奴的生活并不好过。

因为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来回迁移,不能定居,便难以发展出城市聚落,一直是部落状态,导致财富很难累积。

在安稳的年代还好,如果遇上一些天灾,如暴风雪,冰雹这些,所养殖的牛羊一旦被冻死,生存都十分困难。

对比中原地区呢?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即使到了冬季,也可用秋季收获的粮食来过冬,而且冬季气温没有北方寒冷。

在经济方面,中原地区比较繁华,各类物资富足,比如盐、铁、衣服等。总的来说,在当时中原人民的生活条件要比匈奴好很多,因此匈奴想要南下来抢夺中原的物资、土地,让自己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上面描述了一大堆匈奴所生存的环境有多么恶劣,需要迁移,不能定居,没有足够的物资,生产力低下。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却让秦汉统治者焦头烂额。

《史记》中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

大概意思为,还是孩子的时候,便可以骑羊,拿着弹弓去射击飞鸟和老鼠,稍微长大一点后,便去射击狐狸和兔子,将他们当作食物。当成年之后,各个都精通射箭,穿着铠甲骑着战马。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匈奴从小就练习射箭,这也是匈奴战斗力强的原因之一。在平常的食物中,除了牛、羊、马以及它们的奶和奶制品外,狐狸、兔子这是也是食物来源之一。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匈奴走上了对外侵略道路。但在他们的面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向西,到中亚、欧洲等地,二是向南,中原地区。很明显,除了中原距离较近外,地势也是由北向南从高到低,因此南下更为方便。

到汉朝时期,匈奴中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冒顿,在他带领下,匈奴征服了草原上其余20多个国家,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对匈奴来说,其业绩能与秦始皇不相上下。

对于匈奴的入侵,可以用侵扰来形容。因为他们行动时规模往往不大,而且入侵的目的通常以抢夺资源为主。因为擅长起码,很迅速,很多时候匈奴们都抢完逃走了,军队才刚赶到。

这类问题困扰着汉朝各代君王,但因为朝政刚建立不久,又没有强大的实力去消灭,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来缓和两国的关系。直到汉朝国力强盛,大举出兵征伐匈奴,才将他们赶至中亚。

秦穆公是怎么霸西戎的

秦穆公是怎么霸西戎的

秦穆公晚年,秦晋之间的战争,秦国屡次不敌晋国。晋国就像一个巨人,阻挡了秦国东进的步伐。

迫于地缘形势,秦穆公不得已,将秦国的战略目标,转移到西部。秦国本身是从西部高原上下来的,秦国以西的地界,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游牧为主,部落联盟”,这八个字或许可以概括陇山之西,秦国西部的各方力量,这与秦国发迹之前的情况差不多。

这些部落联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为生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的绵诸戎。当时的狄道,文化渊远流长,其石器制作精美,陶器更是领先于当时代。

绵诸戎擅骑射,同时也播种农作物,在与其他戎人的商业交易中获利甚丰,因此部落实力强劲,统治西部十二个部落,势力范围达上千里。

狄道地处黄河的支流洮河流域,由于地处高原,并无参天大树,不过植被倒也繁盛,无论牛羊骏马还是人类,都乐于在此定居。

狄道与甘肃兰州,其实只隔了一座山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并未渗入到兰州,中原文明进入兰州,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了。

绵诸戎民风彪悍好战,以强大的武力统治西部十二部落,与犬戎联盟,匈奴联盟类似。

除了绵诸戎所处的狄道,还有一块地方,叫西和(今陕西西和县和礼县)。秦人对这里并不陌生,早期秦人在西犬丘放牧的时候,曾涉足过此处。

西和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因为从这里南下,可以威胁到汉中甚至四川盆地。

三国时期,蜀汉的姜维统领蜀军多次北伐,主要路线就是途经西和,控制陇西,进而进驻关中,可见这个地方承上启下作为枢纽的重要性。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亲自领大军,西征绵诸戎。

这次的战争,秦人沿着渭水而上,先到达祖地秦邑,祭拜祖先之后,再挥师西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绵诸戎,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

十二个戎狄部落先后归服,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和,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称霸西戎。

秦穆公霸西戎,威震天下,周天子派人送来一面金鼓,表示祝贺。东周与秦国的关系一直不错,主因是西周为犬戎所灭,而秦国又一步步地灭亡犬戎联盟的各个部落。

关于本次秦朝养牛羊吗和秦朝的计时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