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能养牛吗吗?他那春天

荠菜能养牛吗吗?他那春天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荠菜能养牛吗吗的一些知识点,和他那春天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浣花溪记《浣花溪记》选段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哲,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路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要点」竟陵派的创始者之一,艺术风格“幽深孤峭”。

「注释」1、“杜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东屯:指夔州。各不相袭:各不相同。袭:重复。2、“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如也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悠闲严整,从容不迫。省称“暇整”。

译文

从成都出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向西转弯,又曲又长,纤巧秀丽,人们看到的形状像连环,像玉玦,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溪才有专名,那是因为杜甫住在那里罢了。

再往前走三四里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离得远一些,有时离得近一些。但岸边竹翠柏青。对岸林木阴森,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地望过去,像荠菜一样。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轿夫说溪水通向灌县,有人说:“江水是从灌口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这些人家的房子,有捆起柴当门的,也有编起竹子当门的,但都做得很好。过了桥,有一座亭子立于道路的东边。上面署有名字:“缘江路。”

经过这里就是武候祠了。武候祠前面横跨溪上的是一座木板桥。一个桥墩,桥上建有栏杆。到这里就可以看见“浣花溪”的题额。过桥后,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着插在水面。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上面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百花潭水”。从这个亭子回转,经过一座桥,再过梵安寺,才是杜工部祠。祠中杜甫像清癯古朴,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石刻像,附有杜甫的传记,那是何仁仲署理华阳别驾时制作的,碑文已经不能认读出来了。

钟惺说:杜老先生两个住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如果严公不死得太早,杜甫是可以终老于浣花溪草堂的。患难对于结交朋友来说是很重大的问题啊!然而天意驱遣他增添了在夔门这一段不平常的生活。困窘忧愁,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就像孔子(为避祸)化装到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今天是万历辛亥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天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就放睛了。到这里游玩的人,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弯腰打躬作揖,到处闹哄哄的。到了傍晚,大家才匆匆回去。这一天清晨,我是一个人前往的。

《浣花溪记》

祝您学习更上一层楼!望采纳!

O(∩_∩)O~

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寒露的由来

寒露的由来

【寒露由来】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相关典故】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农事知识】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区这时一般仍然是秋雨连绵,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也会出现阴雨天气,对秋收秋种有一定的影响。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紧采收棉花,遇降温早的年份,还可以趁气温不算太低时把棉花收回来。江淮及江南的单季晚稻即将成熟,双季晚稻正在灌浆,要注意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南方稻区还要注意防御“寒露风”的危害。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小麦,这时,若遇干旱少雨的天气应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播完,切不可被动等雨导致早茬种晚麦。寒露前后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适宜播种期,品种安排上应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扫尾,已出苗的要清沟沥水,防止涝渍。华北平原的甘薯薯块膨大逐渐停止,这时清晨的气温在10℃以下或更低的机率逐渐增大,应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争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则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长,会因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也不能贮藏或作种用。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节气饮食】

寒露时节,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有条件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寒露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

吃母蟹

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但过敏体质、胃寒者及孕妇、高血脂者不宜吃蟹黄,另外要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吃,以免生成胃石。

喝“寒露茶”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节气禁忌】

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他那春天

他那春天

阿香经常望着窗外走神,她会跟外祖母欲言又止地说:“他那春天......”

姥姥戴着老花镜,粘着手里的圣经,慈祥的笑意从深深的皱纹里流淌出来。阿香还是继续望着外面,不说话。

江南总是四季如春的。姥姥的院里种了一株香樟,总是绿着,时不时掉一两片叶子。打开窗户,就能闻到樟树散发出的幽幽清香。

江南又总是多烟雨的。每到阴雨天,阿香都会无比缅怀外面那样阳光明媚的天空。

那是一片来自夏哥儿的天空。

在十一岁以前,阿香一直和奶奶在苏北农村生活。阿香也不是她的称呼——那是姥姥的叫法,奶奶会叫她妮儿。阿香也一直以为自己的名字就是妮儿,或者是夏哥儿口中的“香妮”。

小时候,阿香怕黑,奶奶就教她做花灯。做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纸盒子,底座插上红色的蜡烛,盒子边上用锥子刺上好看的花纹。

有一天,阿香挑着花灯,战战兢兢地走过奶奶院子后面的一片树林,突然跳出一个人影,阿香吓得抖灭了手里的花灯,一脚退到路边的柴垛子上。但是柴垛子软软的,阿香没有摔着。

只见那个黑黑的人影伸出了一只手,对阿香说:“别怕,是我。”

阿香将信将疑伸出了手,借着依稀的月光才勉强看清,原来是奶奶家前院家的夏哥儿。

阿香问:“夏哥儿,你在这做啥?”

他说:“我在挖蚯蚓啊”

“挖蚯蚓做什么?”

“钓鱼呗”

于是他们便约好明日去村北边的“秧满田”钓鱼。

四月里苏北的春天还是有些冷的,风也特别大,出门前奶奶给她穿了一件大红色的棉袄。阿香有些生气,她觉得这件棉袄看上去又蠢又笨。

夏哥儿来找她的时候,他噗嗤笑着说:“你像开春抱出来的小鸡仔。”

阿香就怒气冲冲地望着奶奶。

奶奶把刚从市场里买来的小鸡仔捧在手里,对阿香说:“你看,毛茸茸的,可招人爱着呢!”

风吹过来,小鸡仔打了个趔趄。

相比之下,夏哥儿穿得可单薄。他只穿了一件很旧的,绿色的毛衣,而领口处已经掉了一圈毛线。

一路上,夏哥儿喋喋不休地向阿香介绍路边的各种花花草草。夏哥儿爱讲,阿香也爱问。

于是阿香认识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植物。

比如“蛇爬草”,总是长在湿乎乎的沼泽地里,叶子上长着蛇形的紫色纹路,摘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会获得山楂一样酸酸甜甜的口感。

“毛菇扭”是一种草,在它刚刚生长的时候,从草心摘下来,剥去外皮,里面白白的絮状物柔软多汁,有一股青草香气。但时夏哥儿提醒阿香不能多食,否则会排便不通。

还有一种诡异的花,路边很多,夏哥儿叫它“死人花”,这种花长满了刺,连紫黑色的花瓣都长着刺,据说那是人死后,为了记得回家的路,就在路边种下这种花,以作为魂灵的指引。阿香自此对这种花敬而远之,甚至充满了厌恶。

到了“秧满田”,阿香就坐在石桥上,看夏哥儿钓鱼。

“秧满田”真的是太大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麦浪。阿香幻想自己该变成一条鱼,畅游在这阳光,清风和麦浪之间。远处还有人放起了风筝,越放越高,最后变成看不清的点。

看了半天别人放风筝,再低下头,夏哥儿已经钓上来三四条鱼了。阿香赶紧凑过去看,夏哥儿指着那条模样丑陋的鱼儿说:“今天运气好,还能钓到鸽子燕。”

“鸽子燕?是鸽子还是燕?”

“哈哈,不是鸽子也不是燕,你看他满头都是刺,可不能轻易碰,不然手指会被扎破。”

阿香就把好奇的手指缩了回去。

“其他的都是参子,你瞧,出水就死了”

阿香低下头,看见两三只毫无生气、刀片一样的鱼儿。

石桥上坐的久了,阿香就跑到田垄边采薄荷,不一会摘了满口袋。奶奶教会了阿香采薄荷。采回来后,奶奶会把泡好的豆子放在石臼里捣成豆钱,然后把切碎的薄荷与豆钱同炒,豆子的醇厚与薄荷的清香互相渗透,别有风味。

“秧满田”的尽北头是房亭河的大堰,翻过大堰,过了河,就是镇子上了。如果想省事,从“秧满田”走,会比从村东的大路绕着走能节省不少路。阿香就曾和奶奶从大堰走过,河上有一条摆渡船,船过河不用桨,靠的是一根粗粗的钢丝,人过河时需要扯着钢丝。

阿香把最后一捧薄荷放进口袋里,看见不远处有一个黄色的点,忽远忽近。阿香转身站在石桥的桥墩上,才看清那是一个人影儿。过了一会,黄色的点又近了,阿香才看清原来那是二婶。

二婶围着黄色的方巾,几乎都要把脸蒙上了。阿香一见是平时说话热乎的二婶,就喊了一声:“二婶”,还挥了挥手。

黄方巾原地愣了一会,又走近了。二婶拎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箱子,笑着对阿香说:“阿香你在这做什么呢?”说着还从兜里掏出来一根棒棒糖,递给她。

阿香接过糖,指着正收拾渔网的夏哥儿说:“我在和夏哥儿捉鱼呢。”

二婶甜甜地朝她笑了一下,说道:“快到晌午头了,赶紧回家吃饭吧。”

阿香抬起头来,阳光下她脸上细小的绒毛也被照得很清晰。

二婶拎着箱子,翻过大堰,走远了。

夏哥儿把钓上来的三条“鸽子燕”送给了阿香。中午奶奶留了夏哥儿一起吃饭。

奶奶烧的“鸽子燕”可是一绝。鱼两面煎到金黄,加入热水,然后把豆腐切成一块块放进去。锅沿的周围再贴上一圈面饼,“鸽子燕”鲜美的滋味就会被吸进面饼里。奶奶见夏哥儿吃得狼吞虎咽,默默地叹了口气,又给他盛了一碗饭。

到了傍晚,太阳已经沉到云彩后面去了,但是火烧云把一切都映得通红。阿香的脸红扑扑的,奶奶的橘猫丸子也变成了一颗红丸子。

突然,门口传来敲门声,是养牛的刘大伯,他喊道:“香她奶,前院她二叔家出事了。”

奶奶一听,赶紧牵着阿香,挪着小步朝前院走去。

穿过狭长的巷口,东拐三个门,就是二叔家。他是阿香爸爸的堂兄弟。

二叔家门口已经里外挤了好几层人。院子里传来二叔歇斯底里的咒骂声和二叔刚满周岁的儿子的哭声。

阿香太矮挤不进去,她扯了扯一起在围观的夏哥儿的袖子问:“发生了什么?”

夏哥儿低下头,喃喃地说:“你...你二婶跑了。”

晚上躺在床上,阿香的脑子里一直在重复二婶递给她棒棒糖的画面。

这晚,阿香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二婶变成了一条黄头的蛇,阿香在绿色的麦浪里拼命地游着,二婶在后面狠狠地追着。忽地阿香就惊醒了,吊钟也刚好敲了六下,睡在炉边的丸子被吊钟吵醒,换了个地方睡了。

白天,阿香问奶奶:“二婶为什么跑了?”

奶奶说:“因为她是个坏女人。”

阿香就想起昨晚的梦来。奶奶又接着说:“夏哥儿的妈妈当年也是这样一声不吭地跑了。”

阿香就问:“那夏哥儿的妈妈也是坏女人吗?”

奶奶就笑了,说道:“小孩子知道这么多干嘛。”

阿香本来还想说起那天在“秧满田”碰见二婶的事情,但一想起夏哥儿可怜的身世,仿佛要为他藏着这样一个本与他毫不相干的秘密,便不说了。

春天越来越深了。去年的燕子又回来在过道的屋檐下做了一个窝,叽叽喳喳,院子里热闹起来。挨着西墙长的香椿树叶发芽了,奶奶会把嫩芽掰下来,切得碎碎的,拌在豆腐里,再淋上麻油,阿香闻着味,口水都能流得很长。

桃花开的时候,夏哥儿带着三四个小朋友喊阿香一起去春游。

南湖的桃园里,桃花开得真多啊!阿香快要醉在这粉色的海洋里了!一阵风吹来,阿香头顶便下了一阵桃花雨,头发上沾满了桃花瓣。

一个豁着牙的小姑娘说:“我们来玩过家家的游戏吧!”

阿香顶着一头的花瓣说:“我要当新娘!”

豁着牙的小姑娘说:“你当新娘,谁来做新郎呢?”

夏哥儿扯着一束各式各样的野花说:“我来当新郎吧!”

于是阿香就脸红了。

婚礼很简单,夏哥儿把花献给阿香,众人在铺满桃花的半坡上疯闹了一会就结束了。

然后就要办“婚宴”了。夏哥儿带了锅和米,一人下河用网兜抓了七八条小草鱼,一人到芦苇荡里摸了一窝鸟蛋,一人挖了一筐野菜。而阿香什么都不会做,只好去捡一些干木柴生火。

夏哥儿开始展露他非凡的手艺。先是在半坡掏了一个土灶蒸米饭,然后用铁丝支了一个架子烤鱼,还用野荠菜炒了一大盘鸟蛋。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夏哥儿连同几个孩子躺在桃花坡上,幸福地打着饱嗝。

奶奶院子里的杏梅变黄的时候,春天就要结束了。

阿香在园里摘杏梅,她听见大门被吱呀一声推开了。她看见父母拎着几个箱子走了进来。阿香本能地靠在奶奶身后,看着这两位满脸疲惫的大人,眼睛里闪烁着惊恐。

晚上吃饭的时候,阿香也依着奶奶,大人们在聊她听不懂的事。

她只知道,爸妈回来了,而且暂时不走了,她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平静了。

院子里逐渐热闹起来,但在阿香的眼睛里,是一种肃杀的热闹。妈妈不让她出去乱跑,阿香好几次看见夏哥儿站在门口,从门缝儿往里面瞧。

阿香闷闷不乐,只能从园里的丝瓜藤上面摘几只蜗牛,放在西瓜皮上,看着它们费力地从一端爬到另一端。

过了一端时间,阿香大概弄清楚爸妈为什么要回来了。奶奶告诉她,爸爸妈妈从另一个城市的水泥厂下岗了。下岗的意思就是没有赚钱吃饭的工作了。

又是一年的春天,阿香上幼儿园了。爸爸或妈妈每天骑自行车过来接她。他们在镇子上摆了一个烧烤摊,每天生意也是好得很。

他们忙了起来,阿香却解放了。

一到周末,爸妈的生意格外忙,不用上学的阿香就自然地和奶奶待在家里。

夏哥儿也有了默契,周一到周五不再过来找阿香,周六的早晨准时出现在门口。

奶奶开始唠叨阿香:“别总跑出去疯,怕你妈妈回来打你哦。”

阿香总是头也不回,像撒出去的蒲公英,一阵风就飘没影了。

平日上学时,爸妈把阿香接到烧烤摊子上,阿香就在一旁逗着丸子,也不乱跑。

有次夏哥儿远远地走过来,阿香听见妈妈边烤串边说道:“这野孩子多少年了,天天瞎晃,也没个人管。”

爸爸也跟着说道:“他爹天天到处收个破烂,娘又跑了,谁管——”

爸爸还没说完,妈妈就打岔道:“对了,回去跟你娘说说,别老是让咱们闺女天天跟他瞎跑,成什么体统。”

阿香听了,心里一阵锥心的刺痛。她只觉得,夏哥儿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奇的人,能给她带来无穷快乐的一个人。

她看着靠着路的另一边,弱弱地走着的夏哥儿,眼眶都红了。

爸妈正有一搭没一搭地接着话茬,突然烧烤摊前围上来了一帮子人。阿香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但是看起来凶神恶煞,像是要把人吃了。

领头的那个,上来一脚就踢翻了烧烤摊,阿香吓得脸煞白,赶紧躲进妈妈怀里。

阿香爸爸回头跟妈妈说:“你带着阿香先走。”

阿香吓得哭出声来。

领头的那个,指着阿香爸爸的鼻子说:“也不打听打听,谁的地盘,就敢在这支摊子!”

阿香爸爸从腰包里抽出来一沓子钱,对领头的说:“朱哥,这是一点小意思。”

领头的一把打翻了阿香爸爸的钱,他们几个人立刻厮打在一起。但他明显寡不敌众,阿香妈妈冲进人群,抱住他,央求他们不要再打了。阿香看见一根绿色的棍子落在爸爸的头上,他脑袋上顿时涌出殷红的鲜血。

就在这时,阿香看见一道黑影从眼前闪了过去,像一枚流星,迅速地砸进人堆里。

突然,人群安静下来,仿佛一瞬间有神降临,念下了咒语,所有人都静止了。

阿香看见夏哥儿一手拿着刀抵着领头的脖子,一手拎着一只肥大的耳朵。

夏哥儿静静地说道:“谁敢来,我刀子不长眼!”

人群继续安静,只有那个领头的爆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哀嚎。

阿香爸爸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护。

阿香也没再去上幼儿园,她天天被奶奶关在家里。也再没见过夏哥儿,那天之前,夏哥儿还答应她带她去南湖芦苇荡子里捡鸭蛋。

她经常做一个梦,梦见爸妈的烧烤摊子还开在那里,但火上烤的齐齐整整的,全是夏哥儿手里那只肥大的耳朵。

于是她就从梦中惊醒。

已经是暮春了,毛菇扭都该老了吧,南湖桃园的桃花都该谢了吧,芦苇荡里的鸭蛋应该早被人捡光了吧。

阿香经常望向门缝里,希望能看见夏哥儿路过。

一年春天又过去了。

又一年春天过去了。

阿香爸爸妈妈南下打工了,苏南是妈妈的娘家,有那边亲戚朋友的帮助,生活逐渐好起来。他们已经落脚了两年,准备开了春,就把阿香接过去。

算起来阿香也有两年没有见过夏哥儿了。他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又一年春天过去了。

阿香十一岁了,身材高挑,个头快赶上奶奶了,已然像个大姑娘。

有天清晨,上学路上,阿香听见有人叫他,她回过头,看见一个人站在杨树下,矮矮的,像是夏哥儿。

她朝着杨树走去,那个人面孔沧桑,甚至长着凌乱的胡茬,像极了夏哥儿,却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苍老,和她记忆里的夏哥儿完全是两个人。

那人指了指树下的篮子,没等阿香走近,一溜烟跑没影了。

树下放着一篮子鸭蛋。

爸妈终究还是回来了,订好了南下的车票。吃完午饭,阿香在房间里收拾自己的东西,隐约听见爸妈和奶奶在客厅聊天。

奶奶低着声说:“那年帮你们打架的那小子现在放出来了,蹲了两年劳改,你们走了也该去看看人家。”

阿香妈妈惊奇地问:“他那么小的小孩,比阿香大不了几岁,怎么就能蹲劳改呢?”

阿香爸爸叹了一口气,说道:“他哪是小孩啊,年龄其实和我差不多,只是得了侏儒病,不发育......”

阿香瘫坐在床上,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上滚落下来。

文章分享结束,荠菜能养牛吗吗和他那春天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