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养牛人叫什么名字(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养牛人叫什么名字(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蒙古族养牛人叫什么名字,以及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是肉食和奶食,传统的蒙古族居住房是蒙古包,而在婚嫁方面,蒙古族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蒙古族服饰,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进行婚嫁。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蒙古族游牧民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其游牧迁徙,自然离不开马。马曾经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证,马的身上不仅仅包含着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热情而且也寄托着,传承着,充分体现着历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种精神表征,一种生动的有生命的象征。蒙古族养牛的历史非常遥远。古代牛为第二蓄种,游牧迁徙之时,战事频繁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对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奶食品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纯洁,崇高的食品。只从牛乳榨取的有约几十种,有: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还有红食“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为主。羊在近代蒙古族经济中属于重要地位。蒙古羊为我国的三大羊种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场,季节的变换而改变放养方法,以稳住羊群吃草,为的是让羊群抓好秋彪,经济上少受损失。骆驼为蒙古族驯养的家蓄之一。双峰驼是内蒙古特产。有些地区称赞骆驼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龙的脖颈,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马的鬃领,羊的绒毛,猴的屁股,鸡的冠子,猪的尾巴。骆驼是集十二属相为一身,骆驼是与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赖于生蓄,而生蓄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而必须受至于环境条件,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草场的生长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种形式。现在主要是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即冬营盘和夏营盘。游民迁徙各季营地的规律,时间的分配,路线和范围的划定,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丰足而定。还有一种方式是走“敖特尔”,即走场游牧之意。走“敖特尔”是除了下场以外,选择其他牧场游牧。其目的是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为了风调雨顺,草场好,自家的生蓄彪肥,体壮,使放牧者更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待。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查干萨日”①有“五畜过年”这一习俗,这是游牧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游牧文化滋养了游牧民对大自然的水草情怀。水草情怀就是热爱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蔼相处。如每年的“五蓄过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制品等备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一般大蓄没有固定的大扫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牲畜头数点清,一头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把全部牲畜饮了水,草料尽量满足供给吃饱,围着生蓄点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户还点上卓拉②(用油燃着长命火)。初一早上祭天的时候牧户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偿命火)它们是羊群卓拉③,牛群长卓拉,马群卓拉,驼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对着牲畜大声喊叫,更不能打马牲畜。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其中的长者鲜奶和奶制品黄油涂抹在被称呼为是神的坐骑的牛,马,羊,驼的头部,进行“米拉礼”仪式④,保佑人蓄兴旺,生活美满,牧民们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着五畜吃草的操场赶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时候牧户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赢回来,主人和长者手里端着奶制品,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⑤。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蒙古族过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实际上是从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动物范畴。当然人是高级动物不能等同于牲畜。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过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维,有想法,这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面。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二、从“五畜过年”看游牧民的物质基础游牧民经济带有分散性,它所采取的基本的经济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大部分或绝大多部分是携家带口的随牧群移动。游牧经济需要定期的迁移组合。蒙古族游牧民旧举人烟稀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际之间的交往不甚密切,通过聚会,沟通了信息,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加强了民族的内聚力。因此,蒙古族游牧民的民间节日习俗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传统的反映。也有维系,调节,加强了社会联系的功能。“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蓄,草等都是在相互依存中繁衍和生存的。草原孕育着生命,牧民呼唤着生命的繁衍。”所以畜牧业是蒙古族牧民成长,繁衍传承的物质文化之源。

“五畜过年”礼仪习俗是游牧文化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但却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通过“五蓄过年”民间节日习俗来表彰放牧者,感谢他们在一年之中的辛劳劳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查哈尔地区就有给五蓄过年的“五蓄过年”习俗。“五蓄过年”是农历的正月择吉日即可。“五蓄过年”不仅仅是一两农户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举行庆典活动。有牧户中的长者牵头和大家商议“五蓄过年”的地点,对于游牧民来说,什摸地方水草茂盛就可以放养更多的生蓄,哪里就势他们的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基础是单纯的依靠自然界水草茂盛的环境而生存。搞“五蓄过年”同样也一般在水草好生蓄站的住的地方草地上举行。游牧民的社会界限是经常变动的,可能一些人在某个时期完全是独立,分散的,而到了某个节日,某个地方则必须与其他人结合成强大的群体即避免了各种冲突因素,又增加了娱乐项目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五畜过年”习俗就证明了这一点。牧民各自带着节前准备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牵着马赶着勒勒车,车上拉着临时帐篷。日出之前,大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铁锅支起来,随后大家把带去的茶叶放到刚刚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茶快开之时,牧马人,放牛的放骆驼的人们把蓄群按先后顺序赶过来,所有参加庆典的牧民也靠拢在集会中心。在临时帐蓬外面长者们点燃松柏枝,手里端着奶茶和奶制品“德吉”⑥,颂念祝福词:“千头羊,万头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膘肥体壮”。然后大家敬供苍天,敬供大地,敬供东西南北等各个方位。完成仪式后,牧马人,牧羊人,放牛,放骆驼的人从畜群旁边走过来。大家一起迎上前去问候“牲畜过年好?畜群好吗?”放牧者回答:“好!好!蓄群过年好!”互相问候完大家按着年龄的大小并排做在牛皮垫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的德吉,敬苍天,敬佛主,敬祖先,进行“撒查礼”仪式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大家动手煮饺子,蒸包子,还在羊肉汤里煮小米粥。

吃喝准备完毕,长者带头提着套马竿上马,青少年们紧跟其后,每个人手里握着招福剑,招福袋,哈达,奶制品等。青少年们跟随长者们一起颂念:“获来!获来!⑧福星高招!获来!获来!五畜兴旺!获来!获来!”大家一起同声喊唱,顺时针骑着马绕五畜一周,返回原地时,各自把家里的头马头羊和命名为神的坐骑的牲畜赶回家。“五畜过年”习俗还有娱乐功能,举行完祝福仪式后:“男儿三技”比赛开始。他们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赛马,优胜者获奖。同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娱乐,放歌纵酒,劳累得到松弛,烦恼得到解脱,使人的精神欢娱,积劳顿消,夕阳西下的时候牧民们才准备回家。把五蓄从过庆典的草场赶回来,点燃松柏,有长者举起招福剑,招福袋,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顺时针围着五蓄绕三圈以后再回家。牧民们很重视这个“五蓄过年”习俗,因此参加庆典的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每个人面带微笑,相互祝福为好,参加庆典者不能大家斗欧。不讲讳言忌语。五畜过年这一天是放牧人最受尊敬的一天,请他们坐上主桌。所有茶和饭德吉请放牧者品尝,同时送给他们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

回家时大家把“五畜过年”用剩下的供品各自带回家,参加庆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出门迎上前去问候“五蓄过年好吗?”来者答到“过年好!”“今年的生蓄一定兴旺,健壮,仔蓄肯定更茁壮。”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得知,生蓄是游牧的一种财富。一种货币,同时也是牧民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牲畜不同于土地,因为土地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能,而生蓄却具有这种性能。扩大再生产,主要依赖生产牲畜的繁殖。牲畜是一种循环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做为一种活的生产资料,游牧民对牲畜的头数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要求。他们需要广泛的领土区域,繁殖牲畜成为游牧民的唯一的追求。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

三、结语

蒙古游牧民通过本民族的文化寻找到自我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来选择管束自我的行为方式。游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

游牧民对大自然不会用科学数字描述它、了解他、研究它,他们从古至今只认为: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从游牧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由此给大自然一切事物充分的尊重。“五畜过年”习俗正是这种尊重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对牲畜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拜,使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强调了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民俗学,追踪研究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全面、深入地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特别是游牧社会历来有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十分具体,系统而科学的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效发挥的实际作用。

注释:

①:“查干萨日”即蒙古语“春节”。

②:“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

③:“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绵羊同属一个羊群,因此用一盏灯来供奉。

④:“米拉礼”,即涂抹礼仪,是游牧民表达自己的对牲畜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得到神保佑与庇护而举行的仪式。

⑤:“祝福语”,用有节奏的韵律咏颂,主要表达美好心愿。

⑥:“德吉”,指蒙古人崇尚的食品中的最先被享用的部分。

⑦:“撒查礼”,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动物等祭酒、鲜奶等物品。

⑧:“获来”,招福之意,用有节奏的韵律说唱。

少数民族的姓氏都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姓氏都有哪些

中国这个具有有就历史的大国,共有56个民族,当然汉族应该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了,那么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关于蒙古族养牛人叫什么名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