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养牛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

西亚养牛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西亚养牛,以及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它也是世界上农业最大的国家。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世界上农业最大的国家,希望能帮到你。

农业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全球咖啡种植面积最大——印度尼西亚

印尼咖啡种植面积为全球最大,但由于咖啡生产效率低,导致印尼咖啡产量在巴西和越南之后,仅居世界第三位。日前印尼咖啡加工与出口企业协会总主席伊尔凡表示,印尼咖啡种植面积达130万公顷,大大多于巴西(65万公顷)、越南(42万公顷)等主要种植国,但每公顷产量仅760公斤,比巴西(每公顷6—7吨)和越南(每公顷3—4吨)低了很多,极大影响了印尼咖啡产量。他表示,印尼咖啡生产潜力十分巨大,如能将每公顷产量提高至2吨以上,印尼有望超越越南和巴西,成为全球最大咖啡生产国。印尼农业部农园种植总司专家赫利表示,目前印尼政府仍苦于难以提高咖啡的生产能力,主要是很多咖啡树树龄较长,农业部提议通过种植新咖啡树提高产量。印尼主要生产罗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罗布斯塔咖啡较受国内市场欢迎,阿拉比卡咖啡受国外市场青睐。据印尼农业部统计,印尼全国约有95.5万公顷种植园仍在生产,其中76万公顷用以培植罗布斯塔咖啡,19.5万公顷用于培植阿拉比卡咖啡。约92%的咖啡产量来自于个体种植咖啡农户,仅8%来自于国营农园。印尼共有190万农户以种植咖啡为生,2012年产量达74.8万吨,分别为14.8万吨阿拉比卡咖啡和60万吨罗布斯塔咖啡。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概况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大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对世界植物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历来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国经济全面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形势不断好转。

1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群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包括石油、矿藏、木材和农产品在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2006年,全国人口为2.22亿,名列世界第4,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这2个岛上;8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中高收入人群约为33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通用货币是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5.5%和6.1%。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法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腐败盛行等。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41美元;失业率为13%;人均支出384美元,其中53%用于食品消费。

农业一直在国内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0年前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目前,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5%。由于农场规模较小,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大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对世界油籽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有:水稻、玉米、棕榈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胶、以及木薯。

全国现有约4700个大中型食品加工厂和77200个小型食品加工厂,食品加工业职工约为300万人,产值2005年为239亿美元;大中型食品加工厂约占全国食品加工职工总量的25%,占全国食品加工总产值的85%。食品支出约占公民总支出的53%。

2农业政策

印度尼西亚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及稳定国家经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一直向农民提供多种农用物资(如:粮食作物种子和肥料)补贴、浇灌工程信贷等。政府还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BULOG),对包括大米在内的基本食品实施严格控制。国家粮食后勤局负责确定大米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进行干预性收购或销售,并且负责大米的进出口、储备和供应。2003年1月,国家粮食后勤局改名为“国家贸易公司”,接受财政部的监督,但基本职责不变。

为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政府从1998年开始允许私营企业进口小麦,从而解除了国家粮食后勤局对小麦进口的控制。目前,私营企业可以自主进口小麦、大豆、玉米和糖。

3.粮油供需

3.1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粮食,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近1200万顷,占全部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浇灌设施。

由于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灌溉设施较差、以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大米生产增长速度较慢,长期以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阻碍大米生产的最大原因,是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非常小(人均不足0.5hm2)。为了鼓励大米生产,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提供特殊贷款,增加肥料和种子补贴,扩大种植面积等。

政府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Bulog)储备约占国内消费总量5%的大米,向军队和偏远地区的民事人员提供大米口粮,在全国性灾难中提供援助,并且在必要时从事市场运作以稳定价格。国家粮食后勤局还继续实施“穷人大米补贴计划”,以保证国内每个贫困家庭每个月能够购买20kg价格为1000卢比/公斤的大米。2007年,国家粮食后勤局计划收购150万吨国产大米,收购价格为4000卢比/kg,相当于438美元/t;大米进口关税为450000卢比(49.3美元)/t。

过去5年中,年均大米产量为3370万吨,进口为180万吨,消费为3600万吨。2007年,水稻收获面积约为1160万公顷,稻谷单产约为4.5t/hm2,稻谷产量为5270万吨,大米产量为3400万吨,大米进口为160万吨,国内大米消费为3600万吨,年终大米库存为240万吨。

3.2小麦与面粉加工

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不断提高,国内小麦消费量不断增长,2006年人均小麦消费量约为17kg。印度尼西亚不种植小麦,所需小麦全部依靠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在过去5a中,小麦进口年均为480万吨。2007/08年度,小麦进口估计为546万吨,国内消费为520万吨,年终库存为104万吨。目前,小麦进口关税为零,但是小麦面粉进口关税则为5%。

2007年,全国小麦面粉加工能力为20300t/d,加工能力实际利用率约为74%;小麦面粉产量为3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小麦面粉进口为73万吨,比上年增长46%;小麦面粉消费总量的60%用于生产面条,30%用于生产面包和点心,10%用于家庭。小麦面粉分为3个等级,即高蛋白面粉(蛋白含量超过12%)、中蛋白面粉(蛋白含量为10%~11%)和低蛋白面粉(蛋白含量为8%~9%)。高蛋白面粉约占面粉总产量的75%,主要用于生产方便面和烘焙食品。2007年3月,小麦面粉批发价为93000-104000卢比/25kg,即相当于407~455.6美元/t。

全国小麦加工业主要由4家面粉公司所支配,这4家公司的年面粉产量约为300万吨,面粉提取率为70%~74%。全国最大的面粉公司是PTBogasari面粉公司,隶属于该国食品加工业巨头之一Indofood集团。PTBogasari面粉公司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70%,拥有2个面粉加工厂,分别位于雅加达和泗水。位于雅加达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达到33hm2,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厂;位于泗水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为13hm2。这2个面粉加工厂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0t和5900t。第2大面粉公司是PTBerdikariSariUtama面粉公司,该公司拥有1家面粉加工厂,位于苏拉威西岛,日均加工能力为2900t,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8.5%。另外2个面粉公司分别为PTPanganmasIntipersada面粉公司和PTSribogaRaturaya面粉公司,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t和1500t,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

3.3玉米与饲料

玉米是第2大粮食作物,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生产原料。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50%用于生产饲料,其余用于生产食品。由于政府强调自给,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玉米进口量现已减少50%。进口玉米主要用于生产鸡饲料;玉米进口关税为5%。过去5年中,年均玉米产量为620万吨,进口为110万吨,消费量为730万吨;2007/08年度,玉米收获面积约为340万公顷,单产为3.6t/hm2,产量为690万吨,进口为120万吨,国内消费为795万吨(其中饲用消费为405万吨),年终库存为60万吨。

家畜业主要由养鸡业和养牛业组成。2007年,禽肉产量约为122万吨,牛肉产量约为43万吨,猪肉产量约为18万吨,羊肉产量约为5万吨。过去5年中,牛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

全国现有39家饲料加工公司,其中6家特大型公司占据全国饲料总产量的80%。2007年,混合饲料生产能力为1150万吨,实际产量约为783万吨;饲料生产原料包括405万吨玉米,5万吨小麦,以及218万吨蛋白粕。全国饲料消费总量的约78%用于养鸡,8%用于养猪,7%用于养鱼,其余则用于饲养牛和羊。饲料约占禽肉生产成本的60%。

3.4油籽业

国产油籽主要包括:棕榈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其中棕榈仁和椰子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年,棕榈仁产量为480万吨,出口为11万吨;椰子仁产量为150万吨,出口为4万吨;大豆产量为78万吨,进口为160万吨;花生产量为115万吨,进口为17万吨。

印度尼西亚对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国内所有阶层的消费者都将豆制品当作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年实现大豆自给的奋斗目标。由于气候不适合、生产成本高、种子质量低等原因,国内大豆产量始终难以提高,导致政府目标难以实现。国产大豆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所需大豆则依靠进口,其中90%以上来自美国。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棕榈油产量为1710万吨,出口为1100万吨,国内消费为629万吨,年终库存为110万吨。棕榈油国内消费过去主要用作烹饪油;由于政府近年来鼓励发展生物柴油,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棕榈油消费量2007年达到200万吨,分别比2006年和2005年增长1倍和3倍。棕榈油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印度、欧盟等。

2007年,棕榈仁油产量为199万吨,国内消费为75万吨,出口为125万吨(主要销往欧盟、印度、中国等),年终库存为10万吨;椰子油产量为90万吨,国内消费量为40万吨,出口为50万吨(主要销往欧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年终库存为2万吨。

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的特点

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比较成功地改造了殖民地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16世纪末,荷兰殖民者入侵,并于1800年成立殖民政府,实行“强迫种植制度”,迫使农民用最好的土地种植殖民政府指定的农作物,当时主要是咖啡、甘蔗、茶、烟草、胡椒等,并规定这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至少占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实际上远高于此数。印度尼西亚成了向欧洲国家提供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基地。1870年,荷兰实行新殖民政策,废除上述制度,为外国资本到印度尼西亚经营大种植园提供方便条件,贫穷的农民为种植园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使外资经营的种植园不断扩展。殖民地经济结构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国家经济依附于世界市场。

1945年独立时,印度尼西亚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缓慢。60年代末以来,政府采取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和扩大对外贸易等措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促使农业较快发展。在“一五”计划时期,建设重点是农业、林业和水利;“二五”时期重视民间种植园发展,曾制定一个种植园十年规划;“三五”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一方面积极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养鸡业,从而使畜牧业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1.63%增加到5.5%;同时,民间种植园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0.52%提高到4.5%;此后印度尼西亚进一步扩大稻米自给率,同时力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如今,印度尼西亚农业已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已由过去严重匮乏变为自给有余。谷物自给率在90%以上。从前主粮大米大量依靠进口,自80年代中期起已完全自给;由于气候不宜种植小麦,面粉尚依赖进口。蔬菜和水果均有出口;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继续大量出口,换取外汇。畜产品消费量近年增加很快,如国内肉类消费量从1969年的31.1万吨上升到1994年的148.3万吨,增加近4倍;蛋从2.6万吨增至50.9万吨,增加19倍;奶从17.7万吨增至89.5万吨,增加5倍。由于畜禽生产从80年代起迅猛发展,已从过去严重供不应求而做到基本满足要求。1994年,人均谷物消费225公斤,肉类9公斤,水产品从1989年的15.5公斤增加到18.5公斤。每人摄入热量2561卡路里,蛋白质摄入量为56克。

猜你喜欢:

1.农业公司简介范文

2.农业创业政策

3.农业公司概况介绍范文

4.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大全

5.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广告词

远古时期畜牧业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远古时期畜牧业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畜牧业:我们现在常见的猪、牛、羊等动物是在什么时候被驯化的?

在新时期时代出现了畜牧业。早在中石器时代或者更早些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畜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比如说,狗和绵羊就是最早被人性化的动物。

狗的驯化与狩猎有关,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遗迹,我们现在已经在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发现了距今1.4万前的狗的骨头。土耳其的恰约尼、英国德塔卡遗址都存在人类早期驯服的狗的证据。根据DNS的检测,狗来自于古代欧洲,是由灰狼(现已灭绝)被驯化。

绵羊和山羊的驯化大约在1.1万年左右,中东的很多地方多次发现过,早于牛的驯化几个世纪。绵羊来自于亚洲盘羊,驯化山羊来自于中东的野山羊。公元前6000年左右,古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0)已经开始取绵羊之毛编织。公元前3000年左右,养羊已成为西亚地区普遍饲养的畜种。

家养牛的最早考古遗址是位于幼发拉底河的迪加德·阿尔穆格哈拉遗址,是牛的骨头。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8万年至1.03万年。牛在1万年前时已经传到塞浦路斯,距今8500年前传到意大利;距今5000年时传到东北亚。

关于猪的驯化,最早家猪饲养遗址是在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名字叫作恰约尼遗址,距今已有9000年。马的饲养要比这些动物晚得多,最早养马的地区大概是乌克兰草原,时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年。

中国也是世界上家畜饲养的中心之一,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农业部落在新石器时代,除了饲养狗还养了猪、牛、羊以及鸡等家畜家禽。距今七千年的时候,我国的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狗的家畜了。

当然了,把野生动物训化为家畜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真正的畜牧业是从新时期时代开始的。它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的出现而产生。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居民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实践中,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畜牧业也和农业一样,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及其他原料,扩大了生活资料,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古代西亚各国的关系

古代西亚各国的关系

美索不达米亚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分为两部分北方叫亚述,南方叫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俩,南方叫苏美尔,北方叫阿卡德

两河最初的文明属于石器时代的

但当时的文明没有被继承,因为传说中的洪水,那个文明已经消散的无影无踪了

洪水之后的文明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也就是苏美尔文明,苏美尔人先后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他们率先开凿运河,率先使用驴子拉的轮车,芦苇、木头制作的船只,率先掌握砖拱技术,率先使用铜钉子,率先写出第一本成文法,使用12个月的阴历,把欠缺的天数用闰月补足,运用独特的六十进位制:把一个圆周分为360度,一小时分为60分,一分钟分为60秒。他们掌握四则运算,立方根、平方根公式,还酿造古代啤酒,使用世界上最早的肥皂,有世界最早的犁,培养了全世界最早的小麦和大麦,把麦子磨成粉,和成面,搁上发酵粉,烤成古代面包。加上蜂蜜作为甜味剂,还有椰枣汁,非常之美,成为西方世界的主食。苏美尔人还把面包碎末浸在水里,创造了液体面包,实际就是发明了啤酒。对于肉,他们也沿用了面包的制作方法——烤,为此苏美尔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餐叉。(西方的食品是烤,中国的食品是煮,演化成不同的文化,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

他们来自山区,所以对于山的崇拜思想很重,他们的神殿都建造在高台上以可以和神明交流,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还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是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城市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的存在物。寺院和国王是当时最大的富豪,不过也有许多私人资本被投入土地、手工业、商业冒险和放债。大多数平民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人谋生。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手艺人阶层,包括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五匠。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代货币。货币通常是银块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须称其分量。

城墙外面是农田,城市居民的生活最终取决于农田的收成。大部分土地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占有者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他们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份地,连同种籽、农具和耕畜一起,分配给为他们服务的农人。农人则提供劳动、自行经营,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缴纳给寺院、宫廷或地主,作为报答。当时的基本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提供乳液的牲畜是山羊和母牛。绵羊提供羊毛,羊毛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的纺织纤维。最普通的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韭葱、洋葱、小罗卜、莴苣和黄瓜。水果包括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

他们的地区缺乏矿产和木材,所以他们的建筑物采取的是泥砖.他们的农具是陶制的,他们的数学工具也是泥板,所以可以将苏美尔文明成为泥土文明,但他们并不是没有金属器械,苏美尔商人曾经往返于南方的矿产地以及西奈半岛的铜矿金矿,以及黎巴嫩的木材产地,这一行为催生了埃及的文明,

苏美尔的城邦争霸战争一直很激烈,先是基什,然后是乌鲁克,还有乌尔,乌尔还建立了乌尔第一王朝,最后的霸主是拉枷什,它发明了大盾牌,使得兵的防御力得到提升,然后在和伊新的争霸战争中由于乌鲁克等盟友拒绝参战而被打败,从而伊新统一了全苏美尔

在伊新统一了全苏美尔的时候,北方的阿卡德国王南下争霸失败,全军覆没,只有王宫近卫军的两百人部队安然无恙,近卫军头领萨尔贡利用这两百人开始计划、军事政变,推翻了原国王,并且拥有了一个壮举----建立了人类第一支常备军5500人

萨尔贡的军队在统一了阿卡德以后,南下和处于鼎盛时期的伊新争霸并打败了它,建立了人类的第二个统一的国家阿卡德帝国,统治了亚述,阿卡德以及苏美尔还有现在的黎巴嫩,在他死后阿卡德帝国开始衰落,只有第四王还有所作为,大约在公元前2230年,萨尔贡王朝被来自东北高原的蛮族古蒂人所推翻,

在古提人统治期间,阿莫里特人从西南方前来,建立了很多城市,其中一个就是巴比伦城邦

推翻了古提人的是乌鲁克人以及他们的盟友,但胜利果实被乌尔人窃取,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强极一时,乌尔王朝历经五代,四处用兵,终于在公元前2006

年国王伊比辛被埃兰(波斯的前身)的军队俘获,王朝灭亡

在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被伊辛和拉尔萨两王朝所取代。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拉旮什、温马为代表的一批苏美尔城市走向衰亡,荒无人烟,最后沦为废墟。

在巴格达附近的巴比伦城建立起的古巴比伦王朝,战败南方苏美尔地区的伊辛和拉尔萨王朝后一统天下。随着南方的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完全消亡于巴比伦人之中了。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精明强干的青年,颇具雄才大略,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北方的赫梯帝国兴起后,南下灭亡了巴比伦帝国,后由于内部问题撤离巴比伦帝国疆域,加喜特人入侵并轻易的占领了巴比伦,建立了加喜特巴比伦王朝

与此同时,北方亚述摆脱了宗主国米坦尼的奴役,开始进入中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的霸权思想被米坦尼打败并被奴役),公元前14世纪,亚述摆脱了米坦尼的统治,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强国再度崛起。在随后的4个世纪中,亚述在既无目标又无建树的突袭之中发泄它的军国主义的狂热,但这类突袭根本不可能达到长久控制一个地区的目的。至少是在大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间民族大迁徙的最后阶段,亚述的西线受到了阿拉米人的压力。阿拉米人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过去属于米坦尼人的地区。在以后的亚述帝国的建立中阿拉米人成为第一批牺牲品

之后,加喜特巴比伦被西徐亚人灭亡

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四周无强敌:埃及帝国已不再强大,后王朝时代的埃及常处于外族入侵的威胁之下,更无力对外进行征服;“海上民族”摧垮了赫梯王国;南方的巴比伦尼亚更加弱小;米底和波斯在东方尚未成气候;北方稍微强大一些的乌拉尔图,也阻止不住亚述的扩张。铁器在亚述国内的使用,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对外扩张。铁器还为其军队提供了更为锐利的武器,增强了战斗力。亚述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开始,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统治着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在对每个地区进行征服之前,都进行过认真的准备。亚述在征服一个地区前很久就派间谍去刺探情报。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开始对外征服,他征服了北部叙利亚。继他之后的沙尔马纳塞三世,同阿拉伯人、埃及人支持的南叙利亚同盟进行了3次战争,确立了对整个叙利亚的领导,并迫使巴比伦尼亚地区向其进贡纳赋。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于公元前745年执政,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打败了乌拉尔图,使整个叙利亚地区归顺自己,在巴比伦扶植傀儡国王,随后将巴比伦与亚述合二为一,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两次打败以色列和乌拉尔图,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也被他镇压。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继任者辛那赫里布,平息了由腓尼基人、犹太人和巴比伦尼亚的起义,并毁灭了古都巴比伦。公元前7世纪时的阿萨尔哈东统治时,亚述征服了埃及,孟斐斯城被阿萨尔哈东很容易地攻下了,号称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让埃及人每年进贡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不久,埃及重新独立。阿萨尔哈东还重建了巴比伦城,以便争取巴比伦人。

如前所述,亚述军队所到之处,城镇被毁为废墟,财物被掠夺、居民或被杀戮,或被掳走,大片土地荒芜,许多地方赤地千里、人口锐减、生产衰退。这种野蛮的政策激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异常激烈的反抗。神庙祭司、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集团也因为无法进行剥削而感到不满。

于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进行了改革。他不再对被征服地区烧光、杀光、抢光,而是将其居民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并且将不同地区、讲不同语言的居民混合起来居住,造成他们交往不便。但他准许带上部分财产并携带妻子儿女。同时把土地分给这些被迁居到不同地方居住的人进行独立经营,但土地不归他们所有,这些人也没有人身自由,产品的大部分要交给亚述奴隶主。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改革使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亚述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又征服了更多的地方。

亚述人对所有战败的国家进行残酷的压榨,不但被征服国家或地区的百姓要承担十分繁重的捐税,国王和贵族也受尽凌辱,整个东方都在亚述的残暴统治下呻吟。那些被征服国家的奴隶和下层平民及被奴役国家的贵族都盼望亚述帝国灭亡。

幅员辽阔、军力强大的亚述帝国是借助血腥掠夺、残酷镇压而建立起来的。亚述巴尼拔是亚述的最后一位著名国王。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和外交家。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他在皇宫中设立的。但这只是他的光明一面,他的另一面是他那先辈们的残忍。亚述巴尼拔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竟下令把敢于反抗亚述统治的地区的居民,无论老人、妇女、儿童都斩尽杀绝。

亚述的残暴激起了越来越猛烈的反抗浪潮。庞大的亚述帝国在亚述巴尼拔死后便迅速土崩瓦解了。埃及首先宣布独立,叙利亚和腓尼基也紧跟其后。巴比伦为争取独立,于公元前626年与米提人结成同盟反亚述。米提人公元前614年攻下亚述城,城中贵族都被杀死,城市被洗劫一空。巴比伦和米提联军公元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同样将城市洗劫一空。最后一代亚述王为了不被生擒,跳入海中自尽。前605年赫美士战役,亚述残军被巴比伦和米提人的联军打败,亚述灭亡.

新建立的巴比伦帝国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它不是阿莫里特人建立的,他是由蛮族的一支----加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时期到来了,加勒底人出身的那波帕拉萨尔重修巴比伦城。

尼布甲尼撒二世重新建造的巴比伦城,为一个长达17.7公里的四方形城市。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内除了豪华的宫殿(包括传说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还建造了50座神殿(巴别通天塔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座)。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犹太王国的大部分人口(尤其是贵族和手工业者)被掳往巴比伦。

约公元前540年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率军入侵巴比伦。

两河的诸帝国宣告结束.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西亚养牛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