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养牛厂吗现在,牛棚是谁发明的

古代有养牛厂吗现在,牛棚是谁发明的

大家好,关于古代有养牛厂吗现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牛棚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以前的牛都是农村里的宝贝,为什么感觉现在却没有人再放牛了?

以前的牛都是农村里的宝贝,为什么感觉现在却没有人再放牛了?

以前的牛都是农村里的宝贝,为什么感觉现在却没有人再放牛了?

我们胶东农村,不光没有人放牛,村庄里连牛的踪影都很少见了。

在生产队的时候,胶东地区的农村小毛驴居多,主要用来运输农用物资,那时候生产队都有专门的养驴房。小毛驴性格温顺,吃苦耐劳,而且纪律性强。如果生产队派出十辆运输驴车,最前边的那辆车把式认真赶车,后面的九辆驴车上的车把式大可以放心睡大觉,因为小毛驴只要第一辆方向准确,后面九辆首尾相接,一路畅通直达目的地。

据说这是养驴房研究出来的巧招,第一次驴车队出行的时候,在前九辆车的后斗里放上草,后面的毛驴总想吃草,所以总是紧跟队伍,依此类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即使不用放草,也是步履整齐划一,直奔目的地而去。

生产队时候的耕牛是田里耕地的主力军,平时生产队里谁过来牵牛去田里耕地,谁就负责在歇息的间隙,解开牛笼嘴,在山里放牧吃青草,晚上的饲喂是养驴房专人负责。

而生产责任制以后,善于拉货的小毛驴渐渐消失不见,农户大多饲养耕牛,而且喜欢喂养母牛,因为可以生小牛犊卖个好价钱贴补家用。这种性别上的选择,让母牛犊的价格总是高于公牛犊的价格。

这时候我己经开始读小学,只要逢周末或者是节假日,放牛的活计就是我的了。记得家里养过一只黑公牛,专门欺负个子矮小的我,只要我去牛圈里牵牛,离得老远它就开始尥蹶子、喷响鼻、长长的牛犄角晃来晃去,铜铃大的眼睛凶巴巴的,一幅马上就要暴跳如雷立刻攻击的架式。而只比我大三岁的哥哥也是小孩模样,个头却比我高一个头,去牛栏里牵牛,黑牛立刻乖乖的俯首贴耳,露出温顺恭谦的模样。

记得有一次在地里耕地,因为父亲手持牛鞭扶犁具,我负责牵牛,黑牛一直老老实实的耕地。休息的间隙,我牵着它在水库坝顶吃草,瞅瞅左右无人在跟前,舞动犄角一下子顶在后脊梁上,我一个跟头栽下大坝,骨碌碌滚到水库边上,幸亏坝下是地势稍缓的地带,才没掉进水里,在地里的哥哥跑过来牵住它,黑牛才没有乘胜追击。

后来家里为了滋生个钱养了一只黄母牛,我到现在还记得它的品种是西门塔尔,性子温顺,任劳任怨,我经常牵着去山里放牛,长长的舌头卷着青草发出“唰唰”的咀嚼声。母亲教我,要学会看牛背两侧的食窝,有凹陷的窝窝说明还没吃饱,鼓起来没有窝窝了说明吃饱了,可以牵着回家了。

有时候我也和小伙伴作伴上山割青草,割满满一大筐子,准备周一我上学的时候,大人没有时间放牛给牛预备的口粮。每当看见我背着青草回家,拴在门口的黄牛总是“哞哞”的叫着,透露着欢快和满足。

以前的牛确实是农村里的宝贝,为什么现在的农村连牛也很少见到了?

一是因为饲养太麻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得让牛吃饱吧,春夏秋三季还可以在山里放牧,而冬季必须预备下一冬的粮草。

二是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耕牛走下历史的舞台,成为孩子们在教科书里才能见到的生物。

三是农村人口往城市大量迁移,出去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母牛生小牛犊的价值,当然大规模养牛场,人家的收入还生财有道的。

四是最直接的原因,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处处是亭台楼榭、花花草草,没有人再愿意费心费力的养牛了,这牛粪特有的味道,毕竟谁也不愿意闻啊。

我是家在南乡,期待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

奶牛的历史

奶牛的历史

中国牛奶发展简史

公元前202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用丝绸瓷器换回奇珍异宝,同时带来丰富的奶制品。

据传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奶牛是400多年前由欧洲早期传教士和殖民者在东南亚引种杂交后流入云南边境的。

最早的牧牛场于1644年在北京西华山建立,那一年明朝灭亡。

1874年法军带来的“黄白花奶牛”,

1880年英国人引入“荷斯坦奶牛”,

1898年,俄国人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一带引入乳牛。

1901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引入“黑白花奶牛”。

1908年,“企公牛奶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1930年改名“雀巢奶品公司”,也就是今天“雀巢公司”公司的前身。

1910年,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1928年前后,中国奶业出现第一个投资高潮。“西湖炼乳公司”共养牛400余头,是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奶牛场。

南京卫岗本是大明皇帝的“御马场”旧址。1928年,宋美龄把这里改建为“奶牛场”,还专门有一个叫曹金才的人为她养牛送奶。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住武汉,宋美龄立即下达命令将奶牛迁往重庆,后又迁到成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优裕家庭和某些特殊人群。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

中国奶牛起源

中国奶牛起源

中国牛奶发展简史

公元前202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用丝绸瓷器换回奇珍异宝,同时带来丰富的奶制品。

据传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奶牛是400多年前由欧洲早期传教士和殖民者在东南亚引种杂交后流入云南边境的。

最早的牧牛场于1644年在北京西华山建立,那一年明朝灭亡。

1874年法军带来的“黄白花奶牛”,

1880年英国人引入“荷斯坦奶牛”,

1898年,俄国人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三河一带引入乳牛。

1901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修女院引入“黑白花奶牛”。

1908年,“企公牛奶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分公司,1930年改名“雀巢奶品公司”,也就是今天“雀巢公司”公司的前身。

1910年,居住在天津的德、俄、意、日等多国商人已经开始经营乳牛场。

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

1928年前后,中国奶业出现第一个投资高潮。“西湖炼乳公司”共养牛400余头,是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奶牛场。

南京卫岗本是大明皇帝的“御马场”旧址。1928年,宋美龄把这里改建为“奶牛场”,还专门有一个叫曹金才的人为她养牛送奶。

1937年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迁住武汉,宋美龄立即下达命令将奶牛迁往重庆,后又迁到成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优裕家庭和某些特殊人群。

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

牛棚是谁发明的

牛棚是谁发明的

牛棚的发明者不是一个明确的人。牛棚是一种径直还有棚顶的简易房子,在农村里用来存放农作物和农具,还有养牛。在古代,牛棚通常是由农民自己建造,因此没有一个特定的发明者。牛棚是由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所需而发明的。

古代家里有头牛是什么家庭

古代家里有头牛是什么家庭

家家户户都有牛的情况只可能是欧洲那种农牧经济,比如13世纪英国克劳利的农奴平均每户就有两头牛,如1256~1257年度,农奴们有公牛8头,母牛44头,两岁牛15头,1岁牛18头和小牛23头,此外还有准许免税放养的牛50头(每户一头),共158头,50户平均下来就3头了。甚至还有8~12头牛来曳牵的联畜犁。

但是,欧洲是农牧经济,而且人口密度肯定是要低于中国的。

中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单一种植业的农桑经济,在这种情况,又是高人口密度的情况下,想让家家户户都有牛是不可能的,从养牛方式也看得出来,从牧牛,到放牛,再到最后糜牛。从比较具体的角度体现的话,汉朝有教民挽犁,而人代牛耕的工具在唐朝就有了,宋的踏犁也是人力的,而明朝时牛耕就更加广泛地被铁搭这种人力工具所取代了,不过,古人认为一头牛可以替代七到十个人,对于农民而言,买不起牛还可以租牛,都是尽量使用牛的。

关于本次古代有养牛厂吗现在和牛棚是谁发明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