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人的仪式感(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

养牛人的仪式感(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养牛人的仪式感和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养牛人的仪式感以及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

秦朝法律有多严苛秦朝法律的刑罚都有哪些

秦朝法律有多严苛?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上,抄录有秦代法律,体现出虽严且公,虽苛且正的特点。其体现的立法思想和立法技术之先进,让后人叹为观止。

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云梦秦简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其中有一篇秦国南郡(治今湖北江陵)郡守腾颁发给本郡各县、道的文告。文告发布于秦王赢政二十年(前272年),主要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所属各县、道严格守法、执法。在其文告中明确指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安邦。即运用法律的手段,强行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严厉惩治危及统治和危害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为。但要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单凭法律的严苛,靠高压式的统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法律具有公正性,以便于人们接受和遵行。

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秦律确实极其严厉,甚至采取“连坐”的办法。“盗及者(诸)它罪,同居所当坐”。不过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更强调区分主从、知情与不知情,反对不分是非,刑讯逼供。““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但在云梦秦简的这则律文中,亦可以看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对于负有互保责任的邻里也是要区分知情与不知情的,而且对于外出而不知情者,不追究其责任。可对于负责邻里治安的官吏,尽管案发时不在现场,亦要治罪,这显然是对其失职行为的处罚。

秦律对区分案件中的主谋和协从,也有明确的规定。“甲谋遣乙盗,一日,乙且往盗,未到,得,皆赎默”。如教唆未成年人作案,处罚更严。“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可(何)论?当碟”。区分主谋和协从,有助于断案的公正,使幕后策划者及元凶受到应有的惩罚。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秦律对凶杀、盗窃、斗殴等扰乱社会治安的案件,在量刑和惩罚上也是很严苛的。如“口五人盗,减(赃)一钱以上,斩左止,有(又)黔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黔剔(剿)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黔为城旦;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薯(迁)之”。又如“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糜(眉),论可(何)殴(也)?当完城旦。

但在处理时又要求严格区分是非,分辨不同的性质。其中尤以对盗窃罪的定性和量刑,最具代表性。如“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何)以论妻?妻智(知)夫盗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知),为收。”“削(宵)盗,减(赃)直(值)百五十,告甲,甲与其妻、子智(知),共食肉,甲妻、子与甲同罪”。可见,知情与不知情,在定性量刑上,是完全不同的。对知情不报者,必定治罪;而不知情者,则判无罪。

秦律的是非分明,还反映在秉公执法中。“口戍律曰:同居毋并行。县音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货二甲”。对于在执法中的违法行为,秦律规定严惩不贷。“捕货罪,即端以剑及兵刃刺杀之,可(何)论?杀之,完为城旦;伤之,耐为隶臣”。对于违法后能自首,或自己认识错误者,秦律有减轻处罚的规定。“把其段(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为?自出,以亡论。其得,坐减(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被捕获和自首,在量刑上有严格的区别。又如管理财物的官吏如出现帐目错误,有专门的处罚规定。“计脱实及出实多于律程,及不当出而出之,直(值)其贾(价)不盈廿二钱,除;廿二钱以到六百六十钱,货官音夫一盾;过六百六十钱以上,货官音夫一甲,而复责其出殴(也)。……误自重殴(也),减罪一等”。若系自己查出错误,可罪减一等。这说明秦律对于能自己认罪和自查问题,与拒不认罪是区别对待的,也是很公正的。

秦律还对举报他人犯罪作了规定。其中又分举报不实和诬告两类情况,对举报者的处罚也截然不同。“告人盗千钱,问盗六百七十。告者可(何)论?毋论”。“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如举报与基本事实相符,而细节有出人,不予追究责任。即使是举报与事实不符,若举报者不是故意栽赃陷害,也只作为举报不实。但如是故意栽赃,则判为诬告。从上述所举的律文中,不难看出秦统治者对刑狱的审理是十分慎重的,并通过法律规范治狱,以使讯狱做到尊重事实,坚持原则。

主要内容出自:《虽严且公,虽苛且正》

秦朝法律的刑罚

秦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财产刑、劳役刑和肉刑,死刑其实相当少。

耻辱刑:耐、完、髡(kūn)、钳、谇

最轻的是耻辱刑,顾名思义,是以羞辱受刑者为惩罚目的,由于处罚比较轻,一般和肉刑或者劳役刑一起用。

前三种刑罚都在跟你的毛发较劲。第一种是你很熟悉的耐刑,也就是刮胡子;第二种完刑是剃去鬓毛,往往和城旦等劳役刑合用;第三种髡刑不仅是胡子,连头发也要剃掉。先秦时的男人都要留胡子,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史料专门记载刘邦是“美须髯”,关公也是(“美髯公”的称号并非虚构);《孝经》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合毁伤”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头发、胡须、指甲都是“血气之余”,轻易不要剪,剪下来后也一定要小心保存。

髡刑有时还要和第三种耻辱型“钳”并用,也就是在你脖子上安个铁项圈,楚汉时期的季布就受过“髡钳”,当时他为了逃避刘邦的悬赏捉拿,藏到一个叫周家的人的家里,为了帮他脱身,周家对他施以“髡钳”,当奴仆卖掉了。

这些刑罚的目的,并不是对你施加肉体痛苦,主要是让你颜面无光,受到大家的鄙视。

这几项之外,秦律里还有一项羞辱性的处罚措施,一般是针对公职人员的,这就是“谇”――在公众场合把你臭骂一顿。先秦的人极其重视尊严,往往只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去杀人或自杀,当众挨骂绝对受不了。再说即便你自己不觉得什么,这也肯定会影响你的上司、同事对你的看法,乃至影响你的仕途。

财产刑:赀

这类刑罚一般和罚钱、没收财产等相关,针对的都是不太严重的罪行――其实很多在如今看来都称不上罪行,至多算过错,比如称粮食的秤不准、伤了拉车的驾马、跟人打架伤了人、私自掩埋尸体等。

最主要也最常见的是“赀”,秦律经常能看到各种“赀一盾”“赀二甲”等记载,也就是罚违法者缴纳盾牌和铠甲,而非钱币。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是战争时期,盾牌甲胄都是消耗品,当然多多益善,比单纯罚钱实用多了。

身份刑:夺爵、废、收孥

身份刑和财产刑有点像,不同的是前者剥夺你的财产,后者则更多意味着剥夺你的社会地位,这是一种很有“秦朝特色”的刑罚,因为秦人对军功爵的重视远在财产之上。

身份刑也一般和其他刑罚并用,主要有三种,前两种都针对主犯本人。一是免去爵位的“夺爵”,一是免去职务的“废”,秦律里很多条文都有“废”的记载:听命书(上级的红头文件)时不下席站立;官吏弄虚作假的;训练的军马在考核中被评为下等的,都要被“废”。不同于一般的罢官“免”,这种“废”可是一撤到底、永不叙用,《除吏律》里规定:如果任用了被“废”过的官吏,就得罚二甲。

第三种身份刑是收孥(nú),孥本身既有子女的意思,也通“奴”,就是罪犯的家人都要被设为官家的奴婢,比如“乐人讲被诬盗牛案”,“讲”的家人就被“收孥”了。

流刑:迁、谪

顾名思义,流刑就是流放,将犯罪者发配到战区或偏远地区。《秦律杂抄》规定:百姓不应免老,或已应免老而不加申报敢弄虚作假的,以及同伍的人帮着隐瞒的,每家罚一盾,都加以流放。

在后世,这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在秦朝,这却是一种相对轻的刑罚。前面提过,商鞅曾把那些赞颂秦法的人流放;秦始皇扑灭迸崖液螅也曾将他的大批门客“迁”走,后来还将许多办案不公的官吏“谪”往北疆。从对象来看,“迁”应该适用普通平民的流放;“谪”适用的是官吏的流放。

流放地自然是荒凉偏僻地区,正如大英国偏爱澳大利亚、沙俄喜欢西伯利亚一样,秦朝***也有几处官方认证的流放地。首当其冲的是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吕不韦、钡囊抛澹末代赵王赵迁,刘邦的女婿张敖都曾被流放到这里;吕不韦本人曾被发配到蜀地;长安君成蛟反叛失败后,他的一些党羽被发配往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如今的甘肃临洮在当时应该是狄道),那里是对匈奴作战的一个主要战场。

六国尽灭后,“最火流放地”这一桂冠就转到了岭南的头上。两广的繁荣是很晚的事,在中国古代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那里都与神秘蛮荒联系在一起,风貌不比如今的亚马孙雨林好多少,直到宋代都被贬官们视为畏途。

劳役刑:候、司寇、隶臣妾、鬼薪、白粲、城旦、舂。(具体内容参见“刑徒”一节,此处不再赘述。)

肉刑:笞、黥、劓、斩趾。

肉刑你肯定不陌生,它和劳役刑一同散落在秦简的每一个角落,也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刑罚。

最轻的肉刑是“笞”,也就是被竹条抽打。养牛养瘦了要被“笞”,在学室当“弟子”不好好学习要被“笞”,当刑徒毁坏了公物要被“笞”,干活考评最后一名要被“笞”……

不过说实话,被“笞”虽然痛苦,但打完了也就完了,相较黥、劓和斩趾,实在是轻得多。

黥刑是在脸上刺字。最知名的受刑者是汉初诸侯王英布,也因为他受过这种刑,别人索性管他叫黥布。黥刑后来一直被延续下来,《水浒传》里的林冲、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汉都受过这种刑罚,足见其普遍。

重一级的是劓刑,也就是割鼻子。秦史爱好者最熟悉的受刑者,自然是商鞅时期的太子傅――公子虔,不过这种刑罚古已有之。

斩左右趾可谓肉刑中最重的处罚,名义上虽然斩的是“趾”,但其实是脚,这种刑罚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刖”,十分常见,以至于晏子形容当时“履贱踊贵”――因为被砍脚的人太多,结果没人买鞋,导致鞋价下跌;反倒是“踊”(穿着鞋的假脚)的价格节节攀升。

这些肉刑的确残酷,不过其真正残酷之处还不只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脸上的字、血肉模糊的鼻子、空荡荡的裤腿,这些终身相伴的耻辱标记永远在提醒着你曾有过的前科,也是对其他人一种最直观的警示。《商君书?赏刑》称,古代帝王制定这些肉刑,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刑罚重就能吓阻民众以身试法,从而消灭犯罪行为。

最要命的一点在于,肉刑会阻止受刑者重新融入社会。《礼记》就讲“刑人不在君侧”――受过刑的人不能服侍君王;商鞅也主张“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受过刑的人在国家没有地位,也不许再为官。他们只能在隐蔽地点的收容所――“隐宫”里劳作一辈子,再也不能回归主流社会。赵高就出身“隐宫”,他日后性格的畸变,不知是否与这种出身相关。

死刑的确有,而且分很多种,但其实酷刑并不多。

死刑:斩、弃市、戮、枭首、坑杀、车裂、腰斩

最后,我们终于要谈谈死刑了。

最普通的就是“斩”,对于这一刑罚,史料中的记载多到不必列举了,只是强调一下,你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一幕:壮得像大熊、满脸横肉的刽子手抡起鬼头刀,咔嚓一声手起刀落……这种场面在当时是不会出现的,因为那时决刑用的是斧头,“斩”这个字中的“斤”,其实就是“斧斤”的“斤”。行刑时间一般是在秋天,这是因为古人都认为秋天草木凋零,呈现肃杀之气,适合干这类活计。

在“斩”的基础上,还延伸出弃市、戮、枭首、坑杀这几种死刑,其实都是“斩”的2.0、3.0等版本,唯一区别只是对于尸体的处置方式。

弃市是把你杀死之后暴尸街头,任由人群围观,最终沦为蚊蝇和老鼠的美味,显然兼有耻辱刑的意味。

至于戮,有解释说“戮”通“辱”,它分为生戮、戮尸,生戮就是行刑前对你进行各种羞辱,戮尸是行刑后对你的尸体进行羞辱,譬如鞭尸或者挫骨扬灰之类。史书中的公子成蛟,以及秦始皇的那些皇子们,都被处以戮刑。

枭首是把人头砍下之后悬挂在高竿上示众。这个名字也有来历,“枭”是传说中一种和猫头鹰很像的鸟,据称生下幼鸟之后,母鸟会衔住树枝,任由幼鸟把自己吃掉,最后只剩下脑袋,用它来命名这一刑罚,无疑很形象。这种刑罚多有行刑者进行炫耀、对围观者进行警示的意味,迸崖冶徽蜓购螅他的党羽们就都被枭首示众。

“坑杀”不是活埋,只是杀死后就地掩埋。

坑杀可谓大名鼎鼎,至少三次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该刑相关:长平坑杀、坑儒事件,以及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后来无数人拿它们说事,绘声绘色地描述秦军如何像日本鬼子那样,逼着一个个受刑者挖坑,挖好就直接把土推下去,把他们统统活埋,其实这都是想象力太过发达的产物。

杀人是有的,但不可能是活埋,这是很关键的一点。1995年,考古学家们对长平之战古战场――高平市西北的永录村周围进行考察,发现了十几处尸骨坑,其中一个坑有130多具骨骼,每具都有箭痕、刃痕、砸痕,没有一具是完整的,显然都是被杀后乱埋的,而非活着投入坑中。

长平之战考古

否认坑杀是活埋的理由还有很多。设身处地想一想,长平、巨鹿两场大战的降卒,少说也有十几万人之多,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白起还是项羽而言,当时条件下最合理的选择是用最快速、最便捷的方法杀死降卒,以防夜长梦多。活埋这种虐杀方式,既与这一意图相抵触,实现起来难度也太大,降卒们哗变几乎是可以肯定会发生的。因此“坑杀”最可能的真相是:杀死之后就地掩埋。

是不是觉得很坑爹,闹了半天居然是这么没创意的死法,行刑者还好心替死者收尸?话不是这么说的。

先民都有“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换言之,在他们看来,尸体被破坏,就等同于死后继续受这些刑罚,自己的灵魂也将永远不得安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死囚被斩首后,家人都要设法把头颅和躯干缝合在一起,后来的皇帝赐死大臣时,也以绞刑来体现自己的“仁慈”。原因无他,人们确实害怕死亡,但更害怕不得好死,那些五花八门处理尸体的死刑,正是针对这一心理设置的,除了肉体的痛苦,更让受刑者在精神上承受痛苦。

只不过对你这样的现代人来说,人死了就死了,尸体再怎么处理,也不比一把火烧掉更让你害怕,因此这些死刑对你而言,反而算不上严酷。

最重的刑罚是车裂与五刑,都是用来对付谋反者的。

话说回来,真正让犯人在受刑时也承受巨大肉体痛苦的酷刑,同样也是存在的。目前已知的至少就有两种,商鞅和李斯这两位著名丞相,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了一把,这就是车裂和五刑。

车裂也叫S(huan),有观点认为秦简中出现的“磔”(zhé)也是这种刑罚,就是俗称的五马分尸。这种酷刑经常被用来针对谋反者:郑国的高渠弥,陈国的夏征舒,秦国的商鞅和保燕国的苏秦,甚至有说法称赵高也被子婴车裂。他们的相通之处在于,都曾被指控犯有谋反罪行。

但从史料的蛛丝马迹来看,这一刑罚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和前面提到的枭首、戮一样,它或许也是处死受刑者后才撕裂肢体。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弊髀冶徽蜓怪后,他和党羽们“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注意两个刑罚的顺序。如果赵高被车裂的说法是真的,在当时他已权势熏天的情况下,子婴恐怕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公审、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他处死,更大可能还是刺杀赵高成功后,再将他的尸体车裂,这样仪式感更强。

最后,谈谈五刑吧,这是秦朝的终极酷刑,目前史料所能见到的唯一受刑者又有着一个终极身份――帝国丞相。受刑者与刑罚之间强烈的落差足以引起所有人的恻隐之心,尤其是,这还是一起著名冤案。

李斯基本是把当时最主要的肉刑都受了一遍:前四道分别是黥、劓、斩趾、笞杀,最后是前面提到的“枭首”――把头砍下来再挂起来示众;剩下的尸体则被剁成肉酱,这叫“菹”(zū);如果行刑期间,受刑者高喊各种反动口号,还会被处以断舌。

但从《史记》的不同记载来看,最后一道刑罚应该是腰斩,顾名思义,这是把人按到砧板上,用斧头拦腰剁成两段。那个砧板就叫“@”,这项刑罚也称“斧@”,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伏斧@”“就斧@”的说法,说的就是主动要求被腰斩。

在受到这些酷刑之外,受刑者的所有亲属也都要被处死,通俗讲法是“死一户口本”。这又是连坐的体现,即所谓的“叁夷之诛”或“夷三族”,分别是父族(祖父母、叔叔姑姑等)、母族(外祖父母、舅、姨等)、妻族(妻子、丈人、丈母娘等);到了后来,范围又逐渐扩大到五族、七族、九族,人们熟悉的“株连九族”就是这样来的。

作家对人物进行创作活动属于

作家对人物进行创作活动属于

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挂牌

6月21日,贵州作家走进遵义采风创作活动进入第二阶段,在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率领下,杜国景、孔海蓉、戴时昌、肖勤、冉正万、赵旭、王华、孟学祥、王鹏翔、蒋德明、李祥霓、丁玉辉、莫屈、王永东、雷晓宇、王龙、胡静、胡玮、冉小江、梁爱科等作家来到采风第二站——桐梓县,建立创作基地,探寻桐梓县农业生态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

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挂牌

6月21日,贵州作家采风团一行来到桐梓县,分别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和官仓镇举行了“贵州省作家协会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贵州文学院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授牌仪式。

贵州省作家协会及贵州省作协下属贵州文学院桐梓县文学创作基地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今年的首次授牌活动,省作协与桐梓县约定5年时间内,每年分批组织作家在桐梓县进行采风创作、文学讲座、文学交流等活动,桐梓县为作家提供相应的接待条件。

张绪晃表示,作为革命老区的桐梓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地域特征明显,山川秀丽,是文学创作的一块丰美的宝地。我省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战略的实施,又赋予了桐梓县新的内涵。基地的建立,为我省作家增添了又一块激扬文字、书写人生、施展才华的沃土,提供了一个推介作品、交流创作、开展学术研究的舞台,也让桐梓县的文化建设获得了来自省级文学平台的支持和助力,是双赢之举。

出席授牌仪式的桐梓县委副书记朱煜,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王先郁也表示,桐梓县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传承、弘扬桐梓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竭诚为全省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提供良好的采风创作环境,让各界朋友更好地认识桐梓、融入桐梓、推介桐梓,真切感受桐梓县的历史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之景、山水田园之美。同时也希望县内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要充分利用省作协基地这一载体,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学习交流,多出名篇佳作,繁荣桐梓文艺,为文化强县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活动当晚,在桐梓县杉坪举行文学讲座,文艺评论家杜国景,作家冉正万、王华、肖勤等先后与桐梓县200多名文学爱好者分享了他们对文学的见解以及文学创作经验。

杜国景围绕作家“写什么”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解读了中心和边缘的概念,认为,处在边缘地区的作家也能写出具有中心地位的优秀作品,作家创作要立足地域、超越地域,找到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切合点,找到个人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紧紧扣住时代精神和时代脉搏,要通过对个别人物和故事的更加深入挖掘刻画,从而使得其形象更具有一般性,达到可以承载世界和人类的一切,最终超越地域性,具有普遍性。

冉正万围绕“作家怎么写”进行探讨。他认为,写作最好的技术是没有技术,但是一个没有写作技术的作家是写不出好作品的,甚至是无法写作的。对于文学如何写好故事,冉正万认为“为文贵曲”,写故事要打破读者对于故事的期待,打乱故事发展情节和时间顺序,故事本身的精彩是为了深度挖掘人性和刻画生活,作家写故事就像撑船,精彩的故事就是漂亮的船,把读者送到彼岸。

王华与桐梓县文艺工作者交流了个人写作心路历程和心得,就有关文学艺术创作的问题回答了桐梓县文艺工作者的提问。她认为,写作对于个人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和需要,也是一种信仰,写作能够安顿我们的内心,安抚我们烦躁的心灵,从而使个人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文学的功能就从个人化上升为社会化,具有了指引社会的功能。

肖勤主讲作家创作主题的选择。她认为创作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分为“制刀”“磨刀”和“用刀”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工作做扎实,作家的创作是自由的,作品的发表是有纪律的,作家对于创作的基础工作要做得扎实,大量阅读,积累大量生活素材,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选择正确的写作主题,好的写作主题要有“治愈”社会的功能。

脱贫故事打动作家心灵

采风期间,作家们参观、考察桐梓县官仓镇、娄山关街道杉坪花海、黄莲乡等,并深入采访、走访了乡镇干部、农业发展带头人等,被他们攻坚克难、不屈不饶的脱贫故事所打动,被他们忠于职守、开拓创新的精神所折服。

在参观官仓镇现代农业园区时,作家们详细听取了介绍,并认真做了笔记。官仓镇通过几年的探索,实现了“一线六园”农业主导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将现代农业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起来。官仓镇党员干部与老百姓亲如一家,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捐资共建家园,规模达到15000多人,捐款80多万元,投工投劳修建了园区内便民路;运用他们的智慧,创新土地经营新模式,老百姓真正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朴实的生命,开创了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这些蕴藏着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的现实,撞击人的心灵,作家们表示,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值得去深入挖掘。

贵州作家走进遵义采风团还参观了娄山关万亩花海。作家们被万亩紫色花海的海洋深深吸引,纷纷表示,万亩花海花意扑眼、风光迷人,激发了创作灵感。特别是花海二期——娄山红韵”毗邻娄山关大捷指挥台,打造的“长征园”和娄山红韵轩等景点,蕴含深厚的历史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艺术资源,唤起了作家们的红色记忆,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素材。

“杉坪村以花为主题发展旅游,以旅游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这种扶贫模式值得很多地方借鉴。”贵州日报记者沈仕卫说,桐梓山清水秀,特别是桐梓人的精气神十足,思想理念很先进,创造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和典型,值得向外推广、宣传。

采风团在号称桐梓县“小西藏”的黄莲乡,遇到一位今年1月份新当选的年仅25岁的村主任,长得美,心灵美,能力强,当地人称她为“90后最美女村官”。

黄莲乡之所以名为“黄莲”,是因为自古以来,黄莲人都很苦。在桐梓县,黄莲乡有七宗“最”:平均海拔最高,地域面积最广,居住人口最少,基础条件最差,工作条件最苦,生态植被最好。黄莲坝村是黄莲乡位于乡政府驻地的行政村。廖妮妮告诉记者,她2012年从遵义财校大专毕业到当村干部的4年时间,一直在乡里经商。办方竹笋加工厂、开餐馆、交易旧房料,还开个皮卡车走村串户卖水果,吃了不少苦,但也挣了上百万元钱。“也许是村民觉得我算得上一个致富带头人吧,就选我当了村主任。”廖妮妮说,全村村民代表380多人,她获得了368票。

白天在与黄莲乡的干部们的交流中,记者获悉,廖妮妮在全乡都算得上一个大名人,不光长得漂亮,心眼也好,能力也强。曾被评为全县“十佳孝女”和“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以前做生意,每次开车进城,都会帮当地村民捎带点物资,哪位村民生了病要送县城医院,都是她用自己的车义务接送。

“能人!好人!才是廖妮妮当选黄莲坝村主任的主要原因!”廖妮妮的堂兄廖远飞说。

从廖远飞口中,记者还得知,廖妮妮10岁时父亲廖明刚就去世了,是母亲刘清芬一手把她们四姐弟带大。但是,廖妮妮四姐弟都很争气,姐姐贵州财经学院毕业后现在在县城供电部门工作,廖妮妮是老二,老三是弟弟,大学刚毕业正在备考公务员,妹妹目前正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大三。

“其实我们一家人早就搬县城居住了,这些年只有我一个人独自留在黄莲经商,现在当了村主任,估计我还得继续呆下去!”廖妮妮告诉记者,黄莲坝村共有229户,其中贫困户63户,今年得脱贫22户。半年多来,村支两委商量,要着手兴办村级企业让村民们都富起来,一是乡里刚引进一家方竹笋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每年2000吨,因建厂涉及全村7户人家的土地征用;二是村子里几年前兴建了一个滑雪场,目前准备号召涉及的16户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开展经营;三是刚规划并上报了一个规模为300头的养牛场,计划动员群众入股。

桐梓多彩文化让作家们流连忘返

采风期间,“90后最美女村官”新闻一经报道,不到一小时,点击率就超过了5000。

采风期间,采风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桐梓县夜郎镇、中国现代海军摇篮——民国桐梓海军学校、周西成故居、专祠,贵州第一个水电厂天门河水电厂、张学良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小西湖、马鬃苗族乡等。桐梓县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等发展时期,并因“川黔锁钥”“黔北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融合了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元素,具有丰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积淀。作家们对这些多彩的文化充满了兴趣,当天,天空下着雨,作家们打着雨伞,仔细听取当地人的介绍,认真讨论每个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并交流了保护、开发这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人在家的老人如何排遣孤独

一个人在家的老人如何排遣孤独

现在有很多地方有一些老年大学,或者有一些什么老年俱乐部,你可以给老人报一个老年大学,或者老年俱乐部,让老人家能够走出家门,出去跟那些同样年纪的老人聊聊天,交交朋友。

如果你家老人是在农村老家,那其实你就不用太担心的,老人家在老家那左邻右舍都是老邻居了,他们都会很熟,也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如果老家没有什么老邻居了,可以多给老人一点钱,让老人家报个团一年出门走两趟,走两趟老人家的日子也就会精彩很多。

如果不是在农村,在城市里那就可以按小可说的,报个老年大学,现在很多这种,里面也就是教老人各种玩乐的,比如学书法,学绘画,学太极等等。

这样老人有人玩,也就不会觉得很孤独了。

要让他的走出去,不然你怎么样他都会觉得孤单的。

关于养牛人的仪式感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