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名的牛肉面哪里卖,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山东有名的牛肉面哪里卖,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山东有名的牛肉面哪里卖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济南名吃有多少

济南名吃有多少

济南名吃细细数(含具体地址)

泉城大包几乎每个来泉城旅游的人都忘不了品尝名闻遐迩的泉城大包。它选料精细,做工考究,配料丰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种多。泉城大包97年起就获\"中华名小吃\"奖。它快捷方便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获得广泛赞誉,蜚声海内外。老地址是南门大街2号,6921911-3300。现在已经不卖了。不过似乎正在筹划重开。地址不变。大家一起关注吧。

草包包子普利街15号,6921454。做1路公交车到普利街下车前行10米左右。济南的名吃,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因创始人张文汉先生憨厚淳朴的绰号“草包”而得名。精致皮薄味美多汁,迄今已开发出以猪肉灌汤包为首的十余种风味。生意出奇的好。一笼才六块经济又实惠。建议你去那里的大堂墙上看看名字的由来,还有,那里做正宗的鲁菜。喜欢那里的龙井包。肘子肉拌黄瓜好吃。蛋花汤特别好喝。花生糊也好喝。吃不了的用荷叶打包带走。那个大荷叶特别的香。这可是济南的老字号,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一种文化。

孟家扒蹄共青团路草包包子铺路口一直向北走,大约二三百米就到了。具体位置是朝阳街28号(一座四层小白楼)。老字号。门脸不大却生意兴隆。除了它的老招牌扒蹄和排骨,碎肉也不错。上午10-12点,下午16-18营业。去晚了就没的买了。

名士多烤全羊济南经三纬九路26号,7931027。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声大起。选梁山1岁青山羊,以祖传秘方烤制,保持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

黄家烤肉济南名吃。恐怕很多人没有吃过。黄家烤肉作坊在二七西边小梁庄内,济南目前有四个地方有卖。一个在建设路二七新村西头往南集市内。还有一家在民族大街。另外在经六路和经七路之间的斜马路也有一家。再就是经八路自由大街菜市场里边,红色的亭子,正冲着集市的三岔路口。黄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猪肉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树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黄家烤肉有两种,瘦肉和五花肉(带猪皮)。瘦肉且不说,五花肉肥而不腻,猪皮香脆可口,绝对是烤肉中的上品。目前市价:12元/斤。

天天炸鸡天桥医院东邻,5959187。泉城“十大名吃之一”。工艺精湛、风味独特。得到省内外人士称道和许多留学生的认同。

雨雨炸鸡酱鸡济南天成路42-2号,分店在四棉副食品市场,5958650,9089691。“济南名小吃金奖”产品,色泽金黄、骨肉自脱、风味独特。

华林居“香菇烤鸡”济洛路136号,5915514。

亮亮拉面泉城“十大名吃之一”。多次参加厨师节获得好评。地道的配料,劲道的拉面,现在亮亮算得上是济南新一代的老字号了。店面不大却常常是人头攒动。小小的拉面却长长地拉住了老济南人的脚步。要上一盘肘子肉,一碗3元的面,在来上点香菜,着上点醋。又清咽,又润喉,比你吃什么药都管用。心情一准就好了。总店在经四纬十二路西商业街。一店英雄山名优小吃城。二店济微路38号。感觉济微路上的比英雄山的好吃,而且还便宜。

油旋济南的名吃。今天提起济南名吃人人都只知道烤地瓜。其实济南不是没有传统的好东西,是渐渐的都失传了,很可惜。如果有时间和金钱真想去拍个专题。济南老字号在东门后面,晚报曾经报道过,好几代了,传儿不传女。苏将林做的油旋是正宗的济南名吃。报上介绍现在正宗的只剩下聚丰德,我在聚丰德靠马路窗口买过,又凉又硬的。以前芙容街里有一家卖的,就在滕州羊肉馆旁边,葱香飘的到处都是,真怀念啊。现在据说在老东门后面的巷子里还有,一块钱3个,边烤边卖,限量发售,决不多卖。

烧烤

纸箱厂烧烤在闵子骞路与山大南路交叉口往北50米,路东纸箱厂院内。由于市政府要求摊贩“退路进厅”,这家就很巧妙的利用了路边纸箱厂的院内空地。既没有进“厅”,也退出了“路”。所以其实它是没有名字的。这家串儿在附近非常有名,一到晚上,人头撺动的盛况甚至超过了当年的纬九路。每天晚上只要过了8点,你很可能就吃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原因很简单:卖完了。特点:只要是羊身上的,没有他不烤的。而且只要是他烤的,没有不好吃的。缺点:卫生条件很一般,厕所只能是男性使用。。。(在一棵树四周围着塑料布,中间是自己挖的下水道。。。)

经七纬二路啊里吧吧烧烤。门面不大,里面却很宽敞。一楼一进门就是明档点餐区和炭炉烧烤间。现点现烤,没烤熟的绝对不会端到你桌上。

玉景花园的一九烧烤是比回民小区的羊肉串还好吃的地方。在南辛庄。坐102汽车到南辛庄下车,然后下车后往西走一点。路南有条小胡同。很大的一个广告牌,写着玉景花园。一进胡同第一家就是。写着一九烧烤。虽然不是正宗的一九,但确实很好吃,肉很新鲜,而且还多。肉烤的很好,而且串很大,肉也很嫩。最好吃的是他的烧饼,又香又脆,味很足。我觉得比鑫鑫和磊磊的都好。

馕食烤吧,在山大新校南门附近。70路在闵子骞路站下车,然后西行20米路南。原木结构夹层,风格以自由、浪漫、音乐、摇滚为主。在这里烧烤不可不点的东西有鸡翅膀、舌头鱼、鱿鱼板、尖椒、蘑菇和馒头片。

玉函路上的好旺角。环境很不错古代图腾墙饰,铺着淡格台布的桌椅,灯光在磨砂的处理下变得很轻柔,店中还有棵参天大树。精致的小竹筐盛着羊肉串、鱼串、金蝉、明虾、茄片、土豆片,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吃都是一种享受。想吃得浪漫,就去好旺角吧。

良田青龙店。良田烧烤的招牌看着很亲切,玉函路上也有隔路相望的两家。200多平方米,60多个餐位,几道竹篱错落有致,有点采菊东篱下的感觉。这里不仅仅有羊肉串、牛筋、多春鱼等等烧烤,还有蓝山咖啡、咸鱼鸡炒饭和吞拿鱼三文治。把传统烧烤与西餐结合起来挺有意思,对喜欢新鲜的人来说诱惑不小。

新疆食府

正宗新疆风味的餐馆。暂且放这吧。洪楼大润发后面第一条街,这条街的东口正对着洪楼教堂,好像叫作洪楼商业街。这家餐馆就在教堂向西走400米左右地方不大,楼下6张桌子,楼上两间房是雅座,老板是新疆人。清真店,刚开张不久,厨师是从新疆带来的,一个是回族,一个是维吾尔族。特色菜——大盘鸡,大盘羊肉,大盘那仁,香酥鸡,大盘肚子,炒烤肉,植物四宝,芝麻牛肉干,红烧鲤鱼……面食主要是炒面、过油肉拌面、揪片子汤饭等。家常菜也做得很好,比如辣子鸡块,和一般济南的做法就是不一样,鸡肉特别嫩,真的很好吃。羊肉串用的孜然是专门从新疆发来的,味道纯正,还有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烤羊肝和烤羊肠,烤羊心等。总之味道很不错,而且很干净,好吃不贵,2个人40元左右,4个人也不会超过100元的。

新疆吐鲁番葡萄园餐厅,煤炭总医院往前走,森林公园东300米。点碗羊汤,吃着新疆人的特有的——“囊”,再点些1元一串的大的烤肉,绝对很爽。公车大概有7,76,k96,k91,k107。

济南东部金马大酒店东200米的一个小店叫草春堂。无烟烧烤,干净。肉串新鲜,味道也好,吃法独特。

二十七中边上的紫罗兰烧烤。我喜欢吃它的烤馒头片,撒上芝麻盐,香极了~~。

王舍人那里,市立三院附近有一个地方,串超大。全济南就他那里有腱子肉,18元一斤,很好吃。

鑫鹏羊倌。在文化东路上杂技团那儿。烧烤不错。羊汤也好喝。

其他诸如文东路上的珍味;甸柳往东的和平烧烤;闵子骞路朱老三烧烤;三九烤肉串;回民小区等等。

另外,回民小区有一家烧烤店的烤肥牛不错,忘名字了,大概在磊磊旁边。

羊汤,羊肉

莱芜羊肉汤共青团路彩虹大厦内。称得上超级豪华羊肉汤,较贵。不过这店很实在,羊肉汤用大盆盛得满满的,热气腾腾,香气诱人,香而不腻不膻。围坐桌前的人忙不迭把热汤盛到自己碗里。只是分到后来,汤没有了,剩下实实在在的半盆羊肉。烧饼也不错,很纯正的鲁中做法。

鲁西南风味楼

在千佛山东路,省博物馆与经十路之间。尽管经十路修路很难到达,这里还是人满为患。羊汤很正宗,羊肉和汤全都是从单县运过来的。最棒的是羊汤。孜然心管也很不错。烤羊腿口味一般。鲫鱼不错,可以来一个。还有那个现烤现吃的烧饼,好吃极了。大家不妨去尝尝。不过最好提前预定。祝你好胃口。

腾州羊肉汤馆在回民小区。人非常多,真是好吃啊。现在有好多腾州羊肉汤馆,不知道那家是真的,这家就是腾州政府驻济南办事处。

三毅春水屯路晶晶海鲜城对面的一家羊汤。光辣椒就有3种,饼是死面的那种,泡不烂的。

回中对面的小趴趴屋是一家回民小店,以羊肉为主。冬天的火锅都是手切的羊肉片,纯鲜肉。蒜爆羊肉(15元),扒羊条(20元)。绝对地道。另外他那里的丸子汤也特别棒。顺便提一下,铁一中对面有个海陆空也不错。价格便宜,量又足。

幸福楼全羊馆朝山街43号(朝山街和泺文路间的小路上)正宗鲁菜,鲜咸醇厚,色泽光艳。价格大概四五个人150左右。缺点是没有洗手间,只有店对面简易的。

杨勇红焖羊肉花园路与山大路交叉口北,就是山大路北口。路口标志性建筑有在水一方洗浴中心,金泉练歌房。这条街一直向北走,大约有二百米左右,就在路东。吃红焖羊肉挺有名的地方。很好吃啊。

经五小纬二那个路口上,往西南有个斜马路市场。里边有家回民专门做羊汤和牛肉小烧饼非常棒。羊汤3元、5元一碗,牛肉小烧饼2块5一个。我喜欢那种五元的羊杂汤。烧饼也很棒。点菜的话就挑羊脸和拌羊肉好了,巨好吃。虽然是个很不起眼的门头,但天天人满为患。稍晚点就只能在露天里喝了。可见酒香不怕巷深。

经二路过了纬一路继续往东,过了康南酒店,就能看见一家全羊汤馆(红色招牌的)。羊蹄好吃,一斤5块钱;羊汤也棒,一碗3块,喝完了可以加汤。烧饼五毛一个(有一面都是芝麻),很香。

除此以外,可以喝到纯正羊肉汤的地方还有省实验中学对面的羊肉汤大王;三圣街中段的羊肉汤;站前街往西200多米的单县羊汤;文东路上杂技团那儿的鑫鹏羊倌。

一户候白斩鸡文化西路山东大学北门附近。店面可以用“极小”来形容,来吃饭的人数可以用“极多”来形容。这里的白斩鸡肉十分鲜嫩,香味非常。再吃几个虾肉包,幸福。另外,一户候白斩鸡旁边的蟹肉包也是很好吃的,每每都N多人在等,好吃呵~~~。

辣子全鸡共青团路,5路车站牌往西50米路北的小胡同口,好象叫“美美餐馆”。路东一个很小的门脸(里面东拐西拐的好大),门前竖着个牌子,写着“辣子鸡、啤酒鲇鱼”。对面是春江饭店(门口有锅贴卖,也很好吃)。三联的人经常去那里吃,基本上是包场。辣子鸡一盆大概20元左右,三四个人吃没问题,记得吃完把鸡汤拿回家,下面条吃太棒了。啤酒鲇鱼也很有特色,但吃多了会腻。炸蘑菇我也比较喜欢。海米冬瓜汤最好也尝尝。

饱饱顿饱饱顿的神仙鸡很好吃。还有它的珊瑚白菜也不错。在汇统大厦附近洛源大街上,一个很小的门脸,看着不起眼,好吃还很便宜。还有好象解放路上也有一家具体位置就不知道了。据说不如这家好。

光棍鸡历山路鲁艺剧院斜对面有一家,走廊里挂满了毛主席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有个叫“村长家”的包间墙上贴满了80年代出版的《大众电影》。除了光棍鸡,还有其他特色的。比如炸薄荷、田鸡腿等等。

王小二胡同炒鸡山大路和文化东路交界的地方。味道不错,价格实惠量又足,通常都是人满为患。店里的马扎太高,吃饭的时候有点不舒服,建议自带小木凳,嘿嘿。

小洞天在银座后面300米就是金碧酒店西面50米处,路北。只有8张桌子,两个房间。菜很有特点,特别推荐老虎鸡。脱胎于白斩鸡。风味独特。

一品居体育中心下面。烧鸡公特出味儿。

药膳全鸡纬一路省委正门斜对过一条小胡同里。

蒙阴光棍鸡花园路及解放桥路口。也是比较有特色。

老河道的瓦罐归到这一类是因为它的墩鸡很不错。还有三鲜汤不错,8元一份,量很大。满街都是分店吧。

1+1辣子全鸡清河村洛河小区旁边。除了鸡龙虾球也比较有名。

英雄山小吃城的光棍鸡也不错,但必须是草鸡或者山鸡。莱芜任家炒鸡和泰山脚下的松蛾炖鸡都不错,不知道在济南有没有分店。

骨头

小金庄的大梁骨很多人暮名而去,小村庄里停着好多豪华车,路途很远。那里的大梁骨真是不错,牛鞭和牛尾也是它的特色。现在还想去吃,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建议去了要三四个菜就行,大梁骨不可少。呛卷心菜,炒豆芽,再来个牛肉什么就足够了。另外,牛鞭和牛尾也很棒。具体路线——经十西路,到一铁路立交桥处,走北边付道,进入济南西铁路枢纽地区(首先是济南西车辆段),沿着道路一直向北行驶,再经过济南西站,然后一个大下坡十字路口向右拐就进入小金庄了(回民居住区)。

大胡子骨头汤馆老东门向东,不到历山路。挺有名。具体点就是林业大厦向西,路北,边上有个集贸市场。连骨头带汤,一锅足亦。绝对是最实惠的汤。

阿洪酱骨和平路西口。102、96、49路公车在历山路口下车,然后往东50米路北。吃骨头的绝佳去处,各种风味不同的骨头,应有尽有。

锦平总店在郭店,济钢往南。那里的排骨就不用说了,味道特别正宗。再就是实惠,什么豆腐皮、炒豆芽一大盘端上来很壮观。这么大的盘子,一般要一个菜就够了。在分店也吃过,觉得不如老店的正宗,也许是心理因素吧。

长春王炖菜骨头馆山大路上。味道不错。一到饭点人满满的,好多都排着队等着吃他家的大骨头。

火锅

小肥羊首家推出吃火锅不沾料的火锅店。不过我通常都要料,吃起来会更加开胃。小肥羊的羊肉相当的嫩。只是在涮过几盘羊肉之后味道会淡很多。

小天鹅恩,很好,不过别要太多吃的东西,因为光喝汤就撑着肚子了。普通锅底可能要30元,乌鸡的锅底是88元。你可以先上一个瓷盆褒的乌鸡汤,喝汤吃鸡肉。然后上乌鸡汤的火锅,剩下的就和涮普通火锅一样了。汤里面有大概有十几种小料吧,我也说不出名字。味道真的很鲜美,汤非常好喝。四人吃大概200多块吧。如果两人吃的话100块左右。就是位子不太好等,房间的话要提前预定。

金山火锅城位于中华小吃城。地道的重庆火锅,老板娘是重庆人。锅底配料讲究,菜的种类丰富,令人大快朵颐。每天前去品尝的食客排队等候,煞是壮观。虽为火锅店,又不单单是火锅,此店川菜做得也很地道。最吸引人的一点,价格很便宜

摸错门在山大北路上。是青岛的名火锅。每天人都很多,很好吃,价格也挺合适的。

顺风涮肥牛明湖路上。小料很清口,牛肉也是鲜嫩得入锅即熟入口即化,多吃几次也不会觉得腻。如果喜欢生吃的话,来份肥牛刺身还是不错的,价格也不贵。价位多在20-35元之间,分量适中,两个人100元就差不多够了。

东来顺涮羊肉英雄山路,新华大酒店南边。羊肉挺嫩的,而且是铜锅的。服务生说木炭可以烧3个小时。最好别要肥牛和羊羔肉,因为是济南本地的。羊肉是内蒙的9元一盘。另外,有几个特色菜也不错。

金龙笑虾双味双吃;麒麟桂鱼鲜咸味美;油炸双拼又香又脆,特别鲜嫩,入口即化。最有特色的菜是八宝酿梨盅,见过用桔子、瓜等做的果盅,还真没见过用梨做的。是填上糯米、核桃仁、葡萄干,再用蜜蒸。所以既有八宝饭的香,又有水果的甜,大力推荐。

昭君大酒店在济南西边,张庄路上,不到茶叶批发市场(地方远点),路南,很显眼的。周末和家人一起吃自助火锅,强烈推荐此地。应该是蒙古人开的,有民族气息和特色,有舞蹈歌舞表演,还有献哈达的。羊肉的味道挺好,切的也很薄,还有百叶、毛肚也不错。锅底18,每个人10块,小料3块一碗。不过不能自带酒水,可能就靠酒水挣钱了。能吃的去贼划算。

川江鱼头火锅山大路和山大南路交叉口南边,路西。非常不错,价格也比较便宜。

鑫隆八一立交桥北。木炭火锅。这儿的肉一般,不过羊肉丸子很好。几乎每次去都是为了喝那里的丸子汤。找个小碗盛几个丸子,舀上汤,撒点盐和味精,再来几滴香油几片香菜。味道太鲜了。

乌江清水鱼火锅店地经七小纬六路(汇统大厦往南200米)。云贵风味,工薪消费。味道真是不错。我们四个人,到那儿现挑活鱼,要了两斤。配菜免费,有好多种蔬菜。然后围着一火锅,还要了啤酒,总共才花了60元。很有特色,装修的也不错,卫生条件挺好的。

皇城老妈火锅城佛山街17号。乘车到银座商城向南300米。二七南站有一个分店。特色菜:老妈牛肉,老妈嫩鸡片,成都空运黄腊丁,自制狗肉等。

九碗拌火锅城西校旁边。大家都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云亭差点就把云亭拉下。不过不写大家也都知道。散布于济南各地。我觉得北园路上的最好。但是云亭的确比不上小肥羊。

海鲜

聚福林强烈推荐!八一立交桥东北角一家,和平路上还有一家,不过不如八一立交桥的聚福林好。这儿的海鲜基本上都是活的,做的味道也好。推荐鲜海蛰、胶东一品锅,鱿鱼圈,瓦罐鱼等等,都很好吃。还有一种炸的小鱼,名字忘了,又脆又香。聚福林绝对是济南吃海鲜最便宜的地方了。不要包间费,而且无最低消费。朋友几个去坐坐,大吃一顿蛮好,又便宜又实惠还新鲜。我们7个人才花了80块钱。

都一居文化东路省体校东侧,路北。以青岛海鲜为主,价格较一般酒店略低,口味相对不错。不大,但是名气很响。最大的特点就是店门口总是堆放着近百个马扎。到晚上气氛就热闹起来,路边停满了汽车,路边摆满了小桌子。一般情况下食客约为百人左右,生意特别火爆。

小海鲜经七路靠近小纬六路,岔路街小区对面。相当好,建议去尝一下,但要提前预定,因为生意太火。推荐---凉拌海肠,舌头鱼,韭菜海肠。

富源海鲜城银座八一店南门路西一点。以经营海鲜为主,很新鲜。老板是胶东人。特别一提的是它的火锅也很不错。羊肉牛肉非常的嫩,刀工很好。口味出色。价格中等,适合朋友间小聚。

小忠鑫胶东菜馆在民生大街上,路西,铁四小北边,回民中学南边。以海鲜为主。推荐两个,一是干烹鲳鱼,这个菜运用了鲁菜的传统烹调技艺,再加上新鲜的鲳鱼做原料,特别出味。还一个是烤鱿鱼,至于怎么个好法还是大家亲自品尝一下吧。正常饭点过去会没坐,所以可以提前预订一下,电话是2066850、2906666。楼上有大约10个单间。

胶东人家皇亭体育馆,菜做的比较地道。桑拿花蛤很好吃。

一家人海鲜佛山街。胶东海鲜。店里的基调是蓝色,从桌椅到墙上的装饰画都给人蓝天碧水的清爽之感。特色菜有一家人鱼丸、虾酱大排、胶东三明治、焖明虾。一家人鱼丸是把鲅鱼肉、鲨鱼肉、鳗鱼肉这3种肉手工挤压搅拌用作丸皮。用奶汤熬成。口味清淡,肉香浓郁。22元一小份,38元一大份。

食马天海鲜工业北路上,服务很好。菜的质量也不错,而且饭后有果盘赠。

鑫帝海鲜城青年东路。他们的鱿鱼圈非常的绝。还有焖深海蝶鱼头,入口即化,口感真是赛鲍翅。

小蓬莱经三纬三路口。吃海鲜的地方。物美价廉,品种众多。就是总满员,呵呵。可以试一试。

米线

福利来济南最有名的一家米线。玉泉森信旁边。价格有40,50,60元/份。除了米线还有特色龙虾球,巴带沾浆,红烧昌鱼等等。强烈推荐。

过桥米线中太大厦下面,东关大街东口,海堰门那里。做公车到东关大街一站即可(老东门往东一站路),站牌就在餐厅门口。装修以竹制品为主,少数民族特色,感觉象进了竹寨,服务员也都是穿民族服装。过桥米线很正宗,还有云南风味的烤制品,香阿~。米线有5块、8块、20块的。8块的有一个小鸡蛋,一小盘里脊肉片,还有蔬菜。汤味鲜美,头一次用那么大的碗吃东西~。

重庆红火米线山师路上。虽然小了点,不过还是很好吃的。吃过酸菜肉丝的和番茄丸子的,米线很劲道,口感不错。小碗3块,大碗4块。

面条

国人拉面朝山街。价格和马兰差不多。要小碗加肉的那种,8块钱。最棒是汤水,据说加了药材在里面,可以补的。炒米饭只要3元,汤还可以随便喝。最适合学生去的拉面馆。据说周星驰来泉城时还专门吃了一次。

马兰拉面大观园西。便宜的店,4~8块的价格,很好吃。我喜欢牛肉面。还有香辣面。炒面不是很好吃。太油腻。还贵。

房家面馆辛庄高架九中旁边,是猪肉的,回民朋友不要去。那里的后肘肉作的不错,面很筋道,汤也很鲜。似乎在王官庄附近也有一家。

福碗居泉城路新华书店西边。老北京炸酱面。不停得有小二在吆喝。小二很殷勤,迎客送客、上菜倒茶都中气十足。初听备感新鲜,听多了可就觉得有点吵了。而且我觉得炸酱面真的很难吃。

水饺

西北饺子城。水饺就是好吃,不服不行。

冯氏饺子。泺源大街98号。还有解放路36号和文化西路中段。号称百年老店。不过历史真的很悠久……在济南很有名。

陶然饺子馆。北园大街。K92车站北街站下来就是。饺子很好吃。还有锅贴什么的都非常不错。就是环境不太好。比较混乱。

大清花饺子。地址不用说了吧。就在学校边儿上。大概不少人都去吃过。桌椅很有特色,椅子好象是大块的木头劈了直接刷上油漆的,很沉很沉的。饺子有蒸饺,煎饺,水饺。种类最多的是蒸饺,十多个品种,5元/种。煎饺10元/种,大概5、6个品种。水饺好象只有酸汤水饺,15元。每份15个,一大笼。菜的口味还可以,相对饺子来说比较贵。这里的茶是大麦茶。就餐人很多,环境算比较干净的拉,有些吵。

另外,好像历山东路与解放路交叉口有一家满族乾清花饺子城。

经2纬5路口西50米左右,路北有一小店。干净,不贵,味道也好。名字我忘了,绿色的门头。白酒论茶碗卖。饺子我最爱云豆馅的。除了水饺好吃以外,还有很多精致的拼盘。酱牛肉/凉拌牛肚/小酥鱼/西芹茶干/等等……另外还有自制的香肠/剔骨肉……

泉都饺子楼。在经七路槐荫广场附近。金硕果水饺城。山大路(临近山大北路)。虾仁馅水饺尤其好吃。米香居。山师东路。除了水饺菜也很有特点。很便宜。环境也好。明星饺子城。大观过街天桥往西,工行边上。素三鲜的饺子很好吃。据说森林咖啡餐吧的水饺也很有特点。不过我不知道在哪里~。

梁记粥铺经十一路上有一家,就在英雄山中华小吃城对面,就是亮亮拉面那里,路北。还有一家在经三纬一路,东方肥牛斜对面。泉城广场旁边也有。那里粥太多了,绝对有种让你挑的眼花缭乱的感觉。分量超足,不过可能是生意太好吧,有时候觉得粥的火候未到。

清粥小菜泺文路上有一家。开元山庄有一家。历山剧院旁有一家。皮蛋瘦肉粥很好喝,味道浓浓的。料放的很足,火候也够。美中不足是粥品太少。香水鱼超好吃,类似水煮鱼,够麻够辣够地道,还有种特殊的香味。

好粥道花园路205号。林业大厦东80米。这里的粥贵精不贵多,按照养生原理精心制定出了四季粥谱,每季宜吃粥品一目了然。似乎它的粥佐以中药,所以喝起来有一种药味。特别推荐艇仔粥,很喜欢喝。吃粥的时候还能看到在活动小车上进行的粥道表演。

马记粥屋英雄山附近。味道独特,座无虚席,门外还有等着的。我们五个人点了4个菜,2份粥,总共才80。

碗比锅大和平路桃花源对面。很干净。碗也够大。。。粥大约有60多种,分咸粥和甜粥。价位由两三块到八九块不等。

咱爹咱娘山大路与山大南路交接路口往南。以粥和包子为主。粥的种类不少,但碗很小,价格3-5元不等。包子都是大个的,手切馅,挺油的。吃个包子喝碗粥打发午饭还好,去那儿吃菜不合适。碗阿盘子阿都很袖珍,价格还不算低。麦片粥和棒茬粥很好喝。鸡油烙饼也不错,不要买鸭油的,太腻了。排骨做的好吃,不腻又精致,就是量太小。韭花豆腐我喜欢。

银座商城南100米的拉芳舍,皮蛋粥做的很好。还有马鞍山路上,名泉粥屋;千佛山医院南门往东,福人居粥屋;这两家不太了解……

辣——

老转村辣友们的挚爱。毛血旺,哥乐山辣子鸡,水煮鱼,沙锅鱼头等等这些麻麻辣辣的金牌菜就不说了。它的爽口西芹实在太好吃了。冰冰凉,而且蚝油汁有点酸有点甜有点咸。老转村的爽口西芹有点像蜜汁苦瓜,脆脆的一截水绿,不想吃都想往嘴里放。在林祥南街和永庆街的交叉路口,即经六纬一路口沿经六路往东走到拐弯的地方即是。另外,火锅两个字“过瘾”呐。

黄桷树体育中心直向南走,大约500米吧,路西,向里再走二、三十米就到了。另外,经七纬十二有一家,在路北。英雄山路也有一家,在路东,倪氏附近。那里的龙虾是特色,另外水煮鱼和卤脆肉也不错。还喜欢夫妻肺片,好吃啊。价格也比较合适。龙虾38一小份,三人吃没问题。水煮鱼,草鱼18一斤,黑鱼20一斤。人比较多最好先打电话预约7908999。我有好几次没打,去了都没地方了。

渝香餐厅共青团路移动营业厅往西路北。渝香窄窄的门脸,里面就象地道,绵延几十米,经营川菜。环境说不上好,但菜不错,生意火的很。酸菜鱼,口水鸡,水煮肉片,酸辣土豆丝,辣炒卷心菜。。。好多好吃的。就是服务差了点。喜欢川菜的朋友一定要去。

小草房山大路往南走到头,在千佛山下面。环境好,也好吃,就是贵。水煮鱼挺好,吃完还能把辣椒渗上花生磨成酱打包带走。据说小草在和平路与东外环交接处也有一家分店,生意很火。估计很吵闹,所以一直没去过。

小南国泺源大街9号,K52、K96、70、44、102。店面不是太大,里面环境不错,很干净。点过老醋茄子、水煮鱼(要小份的就够3人食用了)、猪手、白菜炖虾。味道很不错。现在特别想念它的老醋茄子。我觉得几乎比小草房还要好。

省府前街龙虾球有名的吃龙虾球的地方应该算是省府前街中段的那家店,好象已经有很多年了。原来好象叫“某酒家”现在已经改名叫“某龙虾城”了,口气很大,味道也不错。龙虾都很新鲜,虾肉劲道弹牙,的确是要有一定的功底才能调配得如此荡气回肠。一般来说一个人吃一盘都不算多。生意很好,

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文字:魏水华邹恬怡

头图:Pixabay

东亚和南亚的民族,有许多历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历史。

虽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异,但无论是日本源自皇权的禁肉令,还是印度源于宗教的牛为神灵,本质上来说,都与中国人不吃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是同样的归因。

是的,中国人骨子里不信神,也不信皇权,所以中国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从一开始就把理由解释得明白通透。

反过来说,牛肉这么好吃的东西,在中国如此爱吃的国度,也从没真正断绝过。宰杀老、病、残疾牛虽然一直是合法的营生,但在那个并没有食材溯源体系的时代,成为盘中熟物后,也就无从考证牛肉的由来。《水浒传》里绿林好汉们“二斤牛肉、一壶好酒”,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游走在皇法边缘的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同样,中国古代很长的时间中,也并未将小麦制品视作上得厅堂的好物。

西晋文人束皙,写过一篇《饼赋》,罗列了许多面食,他说:春天不冷不热,适合吃“曼头”(馒头);夏天酷热的时候,适合吃“薄壮”(可能是凉面皮);秋天降温了,最好吃“起溲”(发面饼);隆冬天寒地冻,那就是“汤饼”(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汤团)是面食里最好的,因为一年四季都好吃。

这些面食,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域传来,有的则是从社会下层自发形成,总之,都和伟大传统无关。

所以,牛肉与面条的相遇,天然就带着一股发端于江湖的草莽之气,它凝聚了市井的喧嚣与人间的烟火。在中国美食的谱系中,如果说刀鱼、鲥鱼、湖蟹等淡水鱼鲜,代表了精英阶层的舌尖审美,是文人们口口称颂的雅馔;那么牛肉面,则是平民阶层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风物的离离春草。

No:1壹

从宏观角度来看,牛肉面并非中国土生的食品,今天我们吃到的牛肉面,大抵有两大源流,西食东渐,与海上舶来。

与中国人在正规宴席上习惯饭菜分开不同。中亚的饮食大多是主食与配菜装在一起:各种烤肉、酱汁和蔬菜被放在垫着馕的盘子里,或者将藏红花、洋葱、鸡肉和长粒米饭炒成一碗……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卖相不佳、鱼龙混杂,只能作为无产阶级果腹的东西,却是伊斯兰社会中上得档次的美食。

从汉朝开始,这些西方的吃法,以及原产于中亚的小麦,就陆续开始传入中原,并自下而上地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饮食。黄河流域的面食文化,中原地区以牛羊为主要肉食的风俗逐渐形成。

东汉宫廷里就已有专门制作汤饼的“汤官”。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这种西食东渐,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以及大唐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让包括诗仙李白在内的大量中亚人,经由河西走廊,在天水、兰州中转后,慕名来到了唐帝国的中枢核心:长安。

这些中亚人,带来了白水煮牛羊肉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各式各样面食的吃法。很快的,在食物上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改良了中亚人用牛羊肉汤煮面饼、面片的吃法,形成了更易入味的细长条状面食——也就是后来的面条。

在北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提到:“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索,在汉语中意指条状物,这大概是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面条。

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代,在小麦向更西方传播的路上,意大利人发明了AnclleHair(天使的发丝),也就是后来我们吃到的意大利细面。

同样的条状小麦制品、同样的易入味特性,可见爱好美食的人们,常常有惊人的审美相似。

No:2贰

明代之后,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已经完全成型,“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结构日趋固化。同时,随着面条在国家范围内的流传,“面”这个词日益成为面条的代称,而非它的本意,小麦面粉。

对于盛产文人士子的南方来说,面条沦为点缀生活的情调,而非填肚子的道具,所以面条的配菜,也努力往吃不饱肚子的水产、鲜蔬上靠。李渔饶有兴趣地记述了他的用鱼肉干、虾米、鲜笋、芝麻、花椒等做的“八珍面”,袁枚也曾兴致勃勃地谈起他用鸡汤、鳗鱼、虾汁和蘑菇汁做的小面点。

而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则依然保留了用牛羊肉汤配面条,以求填饱肚子的风俗。不同的是,以河南烩面为代表的羊肉面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宰杀耕牛,牛肉面只存在于不为人知的暗面,以及回民为代表的穆斯林饮食中。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十年后,美国人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东亚的民族第一次发现,原来千年来视为禁忌的牛肉,居然是欧洲人强身健体的营养品。

但民族性格,又一次让两国在牛肉面的历史上上分道扬镳:日本人推行全盘西化,明治天皇带头吃牛肉、喝牛奶,以增强体质。其后百年的进程中,还培育出了肌间脂肪含量极高的和牛。此外受中式面条影响,发明出了以骨汤为基础的日式拉面。

但中国人却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吃牛这件事上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清汤牛肉面的招牌才出现在兰州街头。

这大概是中国人偷偷吃牛肉数千年来,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在闹市上公开挂出牛肉面的字号。

No:3叁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民族,牛肉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自从兰州第一碗牛肉面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小吃,并被唐鲁孙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文人们撰文称颂之后,各地基于本土的烹饪手法和饮食口味,都做出了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面。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牛肉面,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销转出口”,影响了我们的邻国和全世界。

20世纪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灭,百姓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叛逆,开始在皇都顺化食用牛肉。来自中国广西、贵州一带的移民又带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艺,两厢结合之下,发明出了越南人引以为国粹的顺化牛肉面(BunboHue)。

70年代,重庆华侨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为招牌,在加州地区开设牛肉面连锁店,这是迄今为止除了熊猫快餐之外,在美国最成功的中餐连锁品牌。且相比于口味怪异的左宗棠鸡、炒杂碎,牛肉面算是在美国能吃到的最平民、最地道的中餐之一。以至于后来,“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居然有底气回国,在北上广开设分店,堪称连锁中餐的旗帜。

70年代末,日本企业和台湾企业合资,仿效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清公司的泡面产品,以台湾牛肉面为底味、加入日式拉面的配菜,创制出了“康师傅”品牌和旗下第一代网红泡面——红烧牛肉面。一举在整个东亚地区击败了日清豚骨面,也开创了后来无数牛肉口味方便面的先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中国牛肉面以因地制宜的选材、便捷的制作过程和丰富绵长的口味,成为最具文化包容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中餐。

那么,完整的中国牛肉面图谱,究竟是怎样的?

甘肃: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开山鼻祖|

传说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面汤要清,萝卜要白,香菜要绿,辣椒要红,面条要黄)的制作标准,是一位名叫陈维精的河北秀才发明的。

陈维精的回族徒弟马六七,把制作标准带到兰州,并由后辈马保子在兰州发扬光大。

本质上,兰州拉面发迹的故事,与肯德基如出一辙:哈兰·山德士上校是印第安纳人,却千里迢迢跑去盐湖城卖肯塔基州炸鸡。原因无它:肯塔基州作为南方蓄奴州,确实有吃炸鸡的文化传统。

兰州也有类似的特质:自唐以来,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一直是西食东渐的中转站;元以后大量回民的聚居,让牛肉面有了民族基础;晚清的汉族文人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制作标准,就好像是肯德基总结出的炸鸡制作标准,如一管催化剂,把食品从风物上升到了品牌。

直到今天,兰州牛肉面依然是中国牛肉面最具特色的强势地域标志职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既能找到关中平原的优质小麦粉,又能轻松获得来自藏、疆边区的优质牛肉。

蓬灰泡水合面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蓬草烧成灰之后,带有碱性,能固化面粉内的蛋白质,让面条更劲道。本质上,蓬灰面和南方吃的碱面、做烘焙加的小苏打是一个作用。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不用切得飞薄的肉片,而是牛肉粒,这与市面上多数青海化隆牛肉面不同。肉粒酥烂而不绵软,非常考验师傅煮肉的功力;如果要额外加一碗肉,牛肉片才会登场。

因为临近关中,与陕西类似的油泼辣子也在兰州牛肉面中不可或缺,但与关中平原的嗜辣不同,兰州牛肉面油泼辣子的最高境界是“只香不辣”,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保留了中亚的食俗。

四川:内江牛肉面

|传承正宗川味|

史学家普遍认为,台湾牛肉面与四川牛肉面有师承关系,但许多台湾人去了成都寻找“正宗牛肉面”后,都无功而返。

台湾作家逯耀东曾经写道:“(在成都)去寻觅地道的川味牛肉面。穿街过巷两个小时,竟无所获。最后吃了两盘夫妻肺片与一碗钟水饺,拎了一斤郫县豆瓣酱回来。”

其实,如果来到距离成都不到200公里的内江,才会发现,真正的川味牛肉面原来在这里。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牛肉入口即化,是内江牛肉面的几大特色。和兰州的蓬灰面类似,面条多加碱,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锅烧水,滚开以后把细长的面条扔进去,用长长的竹筷划拉开来,煮1分多钟就捞起,以保证面条的口感筋道。

牛肉臊子也是选用市场上的新鲜牛肉,佐以各家的秘制香料烧制而成。牛肉切块后,先经热油爆香、再加香料炖煮,经过长时间炖煮的牛肉块口感软烂,香味入骨,闻之让人欲罢不能。

出锅时,配上小葱、姜蒜水、酱油、花椒粉、味精、醋等调味料,面条筋道,牛肉酥软入味,油辣子带着微微的焦香,辅以青翠欲滴的青菜叶子或香菜——还有最后一道秘诀:每碗面的汤底加少许猪油,让面条入口更柔、面汤更香。

张大千是内江人,他晚年移居台湾,常常在在台北的家中摩耶精舍里,亲手做牛肉面招待客人。尝过老画家手艺的演员郭小庄回忆:“张大千的牛肉面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两种,一个是红烧牛肉面,一个是清炖牛肉面。”郭小庄平时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对牛肉面却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了三大碗。

张大千曾经旅居甘肃,临摹敦煌壁画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汤牛肉面,恐怕就是当时从甘肃师傅手上偷师得来;而他的红烧牛肉面,则应该是正宗的家乡味道了。

湖北:襄阳牛肉面

|反映文化交融|

牛肉面是文化交融对冲的产物,一般说来,文化越多元包容的地方,就越能孕育好吃的牛肉面。兰州是,襄阳也是。

这座中部小城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这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文化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比如饮食,就跳出了“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阳人既可以每天捧起一碗面当主食,亦可以就着菜下白米饭吃的不亦乐乎。

襄阳牛肉面是火爆的红汤,滋味麻、辣、鲜、香,比之内江牛肉面有过而无不及。一碗各种香料炖的老卤是其中精华。除了牛肉外,还有牛肠、牛肚、牛肝,所有配菜,都要在卤中熬45分钟以上,熬到牛油溢出,汤头醇厚。再加上豆芽、香菜,滋味俱全。

襄阳牛肉面的标准吃法,还要加上一枚生蒜,配上一碗黄酒。嚼一口蒜,喝一口酒,一碗热辣辣的牛肉面才能爽爽落落地下肚。

外地人到襄阳,总带着大啖一碗牛肉面的决心,但最后常常“不小心”被辣的涕泪直流,一边瞄着隔壁桌吃的飞快的姑娘,一边望望眼前红火热辣的牛肉面和黄酒,甘拜下风。

安徽:淮南牛肉汤

|南甜北咸均沾|

淮南地区最出名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牛肉汤。

当地吃牛肉的历史,与湖北襄阳颇多相似。作为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民国北伐战争期间,战乱不断的地方,郡县废弛,民族和食物的融合就尤为激烈频繁。而目无王法地吃牛肉,也是很早就在这块地区流传的风俗。

作为南北交汇之地,淮南牛肉汤把“南甜北咸”的滋味表达无虞。

一般店家都会提供甜汤与咸汤两种口味可供选择,咸汤的调味颇似兰州牛肉面的汤头,用香料加牛肉炖出的清汤,清爽鲜美,牛肉要用肥一些的,以其厚重和汤的清爽形成滋味的层次;

甜汤则是不加盐的,用牛骨熬出浓厚的汤汁,下一丁点糖,突出骨汤本身的鲜甜,这又是很南方的做法了。

汤里的牛肉很是手撕的,纤维毕现,咬起来口感扎实,绝非普通的切片牛肉可以媲美,充满了中原地区粗犷的张力。

其实,同为中原黄泛区的黄淮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牛肉汤,比如洛阳、商丘、宿州等地。但唯有最南的淮南,是以粉丝和豆皮丝作为牛肉汤中的主食。

毫无疑问,它已经颇具南方牛肉面的形态了。

湖南:常德牛肉粉

|又油又香的湘味|

湖南常德是著名的米粉产区,用当地常德香米做的米粉,带着轻微的发酵香味,圆而细长,有着不输台湾新竹米粉的品质。

湘菜重油,对于口味清淡的人来说,也许会嫌其腻味。但作为米面的佐料,却滋味刚好。湖南人把米面的佐料称为“油码”,形容其油润多汁。

常德街头常见的小吃,就是把米粉加开水烫熟,加上肉丝、三鲜、炸酱、菌油、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油码。而其中最高级、最著名者,莫过于牛肉。

常德津市是南方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之一,据说雍正年间就有北方的回族部落来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到了多产大米少产面的南方,便因地制宜将米粉入牛肉汤,这就是常德牛肉粉的雏形。

再后来,回民们因地制宜,选取当地盛产的山楂、枙子、灵香草等南方香料,与牛排、牛筋、牛杂一起熬煮老卤。

熬倒油水分离,吃的时候,一勺牛油、一勺老汤,再根据食客的要求加入牛的各种部位,最后再来一颗卤汤里浸透的卤蛋,一点香菜花生,就是一份地道的常德早餐。

广东:潮州牛肉面

|客家人独有的讲究|

南岭以南,自古就是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餐桌上,牛肉有着远超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方以山地居多,因此饲养黄牛、水牛非常普遍,客家人因地制宜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还发展出肉源地道、入味独到、工艺精到、工序老道的“四道功”,只要有客家人生活的地方,总能找到牛肉丸、牛杂汤、牛肉打边炉等等各种各样的牛食。

当然,也包括牛肉面。

潮州的牛肉面和牛肉粿条,既非清汤、也非红汤,而是用牛骨汤、沙茶酱、白胡椒调制出的浊汤,咸鲜微辣,带着芝麻花生的油润、鱼露虾酱的鲜味和豉油的甜味。

主要的配菜一般有三种,现切的吊龙肉,用开水烫到半熟,鲜嫩滑口;炖倒酥烂的牛腩肉,绵软入味;店家自治的牛肉丸,Q弹爽口。如果是熟客,又有特殊要求,店家也能提供胸口油、脖仁等特殊部位的牛肉。

总而言之,讲究。

南方米多面少,所以默认会用粿条来配牛肉。但其实,潮汕酥面才是牛肉面的最佳拍档。所谓酥面,近似于广州的竹升面,将面团用人力压到极其紧实,再切成发丝般细长。“酥”在潮汕方言里有筋道的意思,可见其口感。

贵州:花溪牛肉粉

|一勺直击灵魂的酸汤|

如果用一种味道概括云贵高原的食物,酸,当仁不让。

花溪牛肉粉的最大特色,当然也是开胃的酸味。

米粉用的是蒸汽粗粉,爽滑,不用嚼,就能滑落食道。汤是用带骨牛肉熬的,颜色乳白,有一层厚厚的牛油,加了辣椒,色泽红艳。

牛肉并不酥烂,相反,还有嚼劲,与米粉的爽滑形成强烈对冲。

泡在汤里的酸莲花白是整碗牛肉粉的灵魂。莲花白是贵州人对包菜的俗称——长得像莲花,颜色白。所谓酸,是类似于韩国泡菜的发酵,云贵高原独特的恒温湿热气候,让当地的发酵蔬菜制作有着迥异外地的浓厚酸味,为了防虫防坏,还要在莲花白里加入大量辣椒。

这种带着酸辣味的汤汁,赋予了牛肉汤独一无二的口感,米粉的滑、牛肉的韧、莲花白的脆,互为因果,米粉汤酸、辣,带着让人欲罢不能的微臭,可以类比广西的螺蛳粉。

外地吃到的花溪牛肉粉,往往是满碗红油,找不到酸莲花白。尝一口,只有辣味,没有酸味。虽然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

台湾:眷村牛肉面

|集大成的质感|

在台湾,牛肉面从二十多块钱的街边小吃到上千元一碗的“元首牛肉面”,种类应有尽有,而且几乎每一家都有独特的做法。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牛肉面,半个月都很难吃到重样的。

但实质上,解放之前的台湾,很少吃牛肉,也不吃面条,因为台湾本地产水稻,面粉不是他们的主食。

眷村牛肉面的横空出世,带有一种“集大成”的质感——这碗面里,有各地的味道,是国家牛肉面地理最当之无愧的句点。

台湾学者普遍认为,第一代赴台,居住在眷村的大陆移民,按照川味小吃红汤牛肉的做法,又参照了山东人汤面加肉的吃法,发明了这种以四川豆瓣酱为底味的红烧牛肉面。所以,当年台湾很多大饭店的厨子,都会吹嘘自己在山东籍军阀孙传芳手下做过事,学了一身炖牛肉的本事。

1970年代后,台湾开放牛肉进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肉,快速代替了本地口感硬价格贵的黄牛肉和水牛肉。特别是美国的牛肉罐头,开盖就能浇在牛肉面上,滋味、卖相都相当不错,给予了台湾牛肉面相当程度的产业化发展基础。

后来的加州牛肉面、温哥华牛肉面,都是华侨受台湾牛肉面的做法启发,带到西半球。

如果说兰州牛肉面的重点是面条和汤底,要不是碍于名字,那一点高冷的牛肉都可以不出镜。那么台湾牛肉面正好相反:面条口感或许马马虎虎,但用牛骨烹制并加入风味酱料的醇香面汤,配上酥烂入味的牛腱子肉,几乎让你忘记碗里平平无奇的面条。

马英九回忆过他初中跟同学一起吃牛肉面的情景。面碗大、分量足,“大家吃面就像埋在脸盆里洗脸。”

是的,不论台湾自身的文化发展得多么小清新小文艺,在捧起牛肉面的时候,来自大陆先辈们的豪迈,又重新回到每个人身上。正如台湾学者焦桐所说:“牛肉面本来是历史的偶然,而如今已经成了台北的饮食乡愁。”

END

白岩松说,他在国外出差很长时间回来,下了飞机居然没先回家,而是直奔他最喜欢的那家牛肉面店。

“一大碗连汤带水吃下去,出了一身汗,这才觉得到家了。所谓爱国,原来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

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文字:魏水华邹恬怡

头图:Pixabay

东亚和南亚的民族,有许多历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历史。

虽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异,但无论是日本源自皇权的禁肉令,还是印度源于宗教的牛为神灵,本质上来说,都与中国人不吃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是同样的归因。

是的,中国人骨子里不信神,也不信皇权,所以中国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从一开始就把理由解释得明白通透。

反过来说,牛肉这么好吃的东西,在中国如此爱吃的国度,也从没真正断绝过。宰杀老、病、残疾牛虽然一直是合法的营生,但在那个并没有食材溯源体系的时代,成为盘中熟物后,也就无从考证牛肉的由来。《水浒传》里绿林好汉们“二斤牛肉、一壶好酒”,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游走在皇法边缘的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同样,中国古代很长的时间中,也并未将小麦制品视作上得厅堂的好物。

西晋文人束皙,写过一篇《饼赋》,罗列了许多面食,他说:春天不冷不热,适合吃“曼头”(馒头);夏天酷热的时候,适合吃“薄壮”(可能是凉面皮);秋天降温了,最好吃“起溲”(发面饼);隆冬天寒地冻,那就是“汤饼”(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汤团)是面食里最好的,因为一年四季都好吃。

这些面食,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域传来,有的则是从社会下层自发形成,总之,都和伟大传统无关。

所以,牛肉与面条的相遇,天然就带着一股发端于江湖的草莽之气,它凝聚了市井的喧嚣与人间的烟火。在中国美食的谱系中,如果说刀鱼、鲥鱼、湖蟹等淡水鱼鲜,代表了精英阶层的舌尖审美,是文人们口口称颂的雅馔;那么牛肉面,则是平民阶层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风物的离离春草。

No:1壹

从宏观角度来看,牛肉面并非中国土生的食品,今天我们吃到的牛肉面,大抵有两大源流,西食东渐,与海上舶来。

与中国人在正规宴席上习惯饭菜分开不同。中亚的饮食大多是主食与配菜装在一起:各种烤肉、酱汁和蔬菜被放在垫着馕的盘子里,或者将藏红花、洋葱、鸡肉和长粒米饭炒成一碗……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卖相不佳、鱼龙混杂,只能作为无产阶级果腹的东西,却是伊斯兰社会中上得档次的美食。

从汉朝开始,这些西方的吃法,以及原产于中亚的小麦,就陆续开始传入中原,并自下而上地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饮食。黄河流域的面食文化,中原地区以牛羊为主要肉食的风俗逐渐形成。

东汉宫廷里就已有专门制作汤饼的“汤官”。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这种西食东渐,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以及大唐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让包括诗仙李白在内的大量中亚人,经由河西走廊,在天水、兰州中转后,慕名来到了唐帝国的中枢核心:长安。

这些中亚人,带来了白水煮牛羊肉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各式各样面食的吃法。很快的,在食物上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改良了中亚人用牛羊肉汤煮面饼、面片的吃法,形成了更易入味的细长条状面食——也就是后来的面条。

在北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提到:“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索,在汉语中意指条状物,这大概是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面条。

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代,在小麦向更西方传播的路上,意大利人发明了AnclleHair(天使的发丝),也就是后来我们吃到的意大利细面。

同样的条状小麦制品、同样的易入味特性,可见爱好美食的人们,常常有惊人的审美相似。

No:2贰

明代之后,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已经完全成型,“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结构日趋固化。同时,随着面条在国家范围内的流传,“面”这个词日益成为面条的代称,而非它的本意,小麦面粉。

对于盛产文人士子的南方来说,面条沦为点缀生活的情调,而非填肚子的道具,所以面条的配菜,也努力往吃不饱肚子的水产、鲜蔬上靠。李渔饶有兴趣地记述了他的用鱼肉干、虾米、鲜笋、芝麻、花椒等做的“八珍面”,袁枚也曾兴致勃勃地谈起他用鸡汤、鳗鱼、虾汁和蘑菇汁做的小面点。

而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则依然保留了用牛羊肉汤配面条,以求填饱肚子的风俗。不同的是,以河南烩面为代表的羊肉面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宰杀耕牛,牛肉面只存在于不为人知的暗面,以及回民为代表的穆斯林饮食中。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十年后,美国人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东亚的民族第一次发现,原来千年来视为禁忌的牛肉,居然是欧洲人强身健体的营养品。

但民族性格,又一次让两国在牛肉面的历史上上分道扬镳:日本人推行全盘西化,明治天皇带头吃牛肉、喝牛奶,以增强体质。其后百年的进程中,还培育出了肌间脂肪含量极高的和牛。此外受中式面条影响,发明出了以骨汤为基础的日式拉面。

但中国人却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吃牛这件事上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清汤牛肉面的招牌才出现在兰州街头。

这大概是中国人偷偷吃牛肉数千年来,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在闹市上公开挂出牛肉面的字号。

No:3叁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民族,牛肉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自从兰州第一碗牛肉面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小吃,并被唐鲁孙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文人们撰文称颂之后,各地基于本土的烹饪手法和饮食口味,都做出了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面。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牛肉面,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销转出口”,影响了我们的邻国和全世界。

20世纪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灭,百姓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叛逆,开始在皇都顺化食用牛肉。来自中国广西、贵州一带的移民又带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艺,两厢结合之下,发明出了越南人引以为国粹的顺化牛肉面(BunboHue)。

70年代,重庆华侨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为招牌,在加州地区开设牛肉面连锁店,这是迄今为止除了熊猫快餐之外,在美国最成功的中餐连锁品牌。且相比于口味怪异的左宗棠鸡、炒杂碎,牛肉面算是在美国能吃到的最平民、最地道的中餐之一。以至于后来,“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居然有底气回国,在北上广开设分店,堪称连锁中餐的旗帜。

70年代末,日本企业和台湾企业合资,仿效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清公司的泡面产品,以台湾牛肉面为底味、加入日式拉面的配菜,创制出了“康师傅”品牌和旗下第一代网红泡面——红烧牛肉面。一举在整个东亚地区击败了日清豚骨面,也开创了后来无数牛肉口味方便面的先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中国牛肉面以因地制宜的选材、便捷的制作过程和丰富绵长的口味,成为最具文化包容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中餐。

那么,完整的中国牛肉面图谱,究竟是怎样的?

甘肃: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开山鼻祖|

传说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面汤要清,萝卜要白,香菜要绿,辣椒要红,面条要黄)的制作标准,是一位名叫陈维精的河北秀才发明的。

陈维精的回族徒弟马六七,把制作标准带到兰州,并由后辈马保子在兰州发扬光大。

本质上,兰州拉面发迹的故事,与肯德基如出一辙:哈兰·山德士上校是印第安纳人,却千里迢迢跑去盐湖城卖肯塔基州炸鸡。原因无它:肯塔基州作为南方蓄奴州,确实有吃炸鸡的文化传统。

兰州也有类似的特质:自唐以来,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一直是西食东渐的中转站;元以后大量回民的聚居,让牛肉面有了民族基础;晚清的汉族文人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制作标准,就好像是肯德基总结出的炸鸡制作标准,如一管催化剂,把食品从风物上升到了品牌。

直到今天,兰州牛肉面依然是中国牛肉面最具特色的强势地域标志职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既能找到关中平原的优质小麦粉,又能轻松获得来自藏、疆边区的优质牛肉。

蓬灰泡水合面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蓬草烧成灰之后,带有碱性,能固化面粉内的蛋白质,让面条更劲道。本质上,蓬灰面和南方吃的碱面、做烘焙加的小苏打是一个作用。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不用切得飞薄的肉片,而是牛肉粒,这与市面上多数青海化隆牛肉面不同。肉粒酥烂而不绵软,非常考验师傅煮肉的功力;如果要额外加一碗肉,牛肉片才会登场。

因为临近关中,与陕西类似的油泼辣子也在兰州牛肉面中不可或缺,但与关中平原的嗜辣不同,兰州牛肉面油泼辣子的最高境界是“只香不辣”,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保留了中亚的食俗。

四川:内江牛肉面

|传承正宗川味|

史学家普遍认为,台湾牛肉面与四川牛肉面有师承关系,但许多台湾人去了成都寻找“正宗牛肉面”后,都无功而返。

台湾作家逯耀东曾经写道:“(在成都)去寻觅地道的川味牛肉面。穿街过巷两个小时,竟无所获。最后吃了两盘夫妻肺片与一碗钟水饺,拎了一斤郫县豆瓣酱回来。”

其实,如果来到距离成都不到200公里的内江,才会发现,真正的川味牛肉面原来在这里。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牛肉入口即化,是内江牛肉面的几大特色。和兰州的蓬灰面类似,面条多加碱,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锅烧水,滚开以后把细长的面条扔进去,用长长的竹筷划拉开来,煮1分多钟就捞起,以保证面条的口感筋道。

牛肉臊子也是选用市场上的新鲜牛肉,佐以各家的秘制香料烧制而成。牛肉切块后,先经热油爆香、再加香料炖煮,经过长时间炖煮的牛肉块口感软烂,香味入骨,闻之让人欲罢不能。

出锅时,配上小葱、姜蒜水、酱油、花椒粉、味精、醋等调味料,面条筋道,牛肉酥软入味,油辣子带着微微的焦香,辅以青翠欲滴的青菜叶子或香菜——还有最后一道秘诀:每碗面的汤底加少许猪油,让面条入口更柔、面汤更香。

张大千是内江人,他晚年移居台湾,常常在在台北的家中摩耶精舍里,亲手做牛肉面招待客人。尝过老画家手艺的演员郭小庄回忆:“张大千的牛肉面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两种,一个是红烧牛肉面,一个是清炖牛肉面。”郭小庄平时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对牛肉面却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了三大碗。

张大千曾经旅居甘肃,临摹敦煌壁画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汤牛肉面,恐怕就是当时从甘肃师傅手上偷师得来;而他的红烧牛肉面,则应该是正宗的家乡味道了。

湖北:襄阳牛肉面

|反映文化交融|

牛肉面是文化交融对冲的产物,一般说来,文化越多元包容的地方,就越能孕育好吃的牛肉面。兰州是,襄阳也是。

这座中部小城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这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文化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比如饮食,就跳出了“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阳人既可以每天捧起一碗面当主食,亦可以就着菜下白米饭吃的不亦乐乎。

襄阳牛肉面是火爆的红汤,滋味麻、辣、鲜、香,比之内江牛肉面有过而无不及。一碗各种香料炖的老卤是其中精华。除了牛肉外,还有牛肠、牛肚、牛肝,所有配菜,都要在卤中熬45分钟以上,熬到牛油溢出,汤头醇厚。再加上豆芽、香菜,滋味俱全。

襄阳牛肉面的标准吃法,还要加上一枚生蒜,配上一碗黄酒。嚼一口蒜,喝一口酒,一碗热辣辣的牛肉面才能爽爽落落地下肚。

外地人到襄阳,总带着大啖一碗牛肉面的决心,但最后常常“不小心”被辣的涕泪直流,一边瞄着隔壁桌吃的飞快的姑娘,一边望望眼前红火热辣的牛肉面和黄酒,甘拜下风。

安徽:淮南牛肉汤

|南甜北咸均沾|

淮南地区最出名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牛肉汤。

当地吃牛肉的历史,与湖北襄阳颇多相似。作为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民国北伐战争期间,战乱不断的地方,郡县废弛,民族和食物的融合就尤为激烈频繁。而目无王法地吃牛肉,也是很早就在这块地区流传的风俗。

作为南北交汇之地,淮南牛肉汤把“南甜北咸”的滋味表达无虞。

一般店家都会提供甜汤与咸汤两种口味可供选择,咸汤的调味颇似兰州牛肉面的汤头,用香料加牛肉炖出的清汤,清爽鲜美,牛肉要用肥一些的,以其厚重和汤的清爽形成滋味的层次;

甜汤则是不加盐的,用牛骨熬出浓厚的汤汁,下一丁点糖,突出骨汤本身的鲜甜,这又是很南方的做法了。

汤里的牛肉很是手撕的,纤维毕现,咬起来口感扎实,绝非普通的切片牛肉可以媲美,充满了中原地区粗犷的张力。

其实,同为中原黄泛区的黄淮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牛肉汤,比如洛阳、商丘、宿州等地。但唯有最南的淮南,是以粉丝和豆皮丝作为牛肉汤中的主食。

毫无疑问,它已经颇具南方牛肉面的形态了。

湖南:常德牛肉粉

|又油又香的湘味|

湖南常德是著名的米粉产区,用当地常德香米做的米粉,带着轻微的发酵香味,圆而细长,有着不输台湾新竹米粉的品质。

湘菜重油,对于口味清淡的人来说,也许会嫌其腻味。但作为米面的佐料,却滋味刚好。湖南人把米面的佐料称为“油码”,形容其油润多汁。

常德街头常见的小吃,就是把米粉加开水烫熟,加上肉丝、三鲜、炸酱、菌油、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油码。而其中最高级、最著名者,莫过于牛肉。

常德津市是南方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之一,据说雍正年间就有北方的回族部落来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到了多产大米少产面的南方,便因地制宜将米粉入牛肉汤,这就是常德牛肉粉的雏形。

再后来,回民们因地制宜,选取当地盛产的山楂、枙子、灵香草等南方香料,与牛排、牛筋、牛杂一起熬煮老卤。

熬倒油水分离,吃的时候,一勺牛油、一勺老汤,再根据食客的要求加入牛的各种部位,最后再来一颗卤汤里浸透的卤蛋,一点香菜花生,就是一份地道的常德早餐。

广东:潮州牛肉面

|客家人独有的讲究|

南岭以南,自古就是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餐桌上,牛肉有着远超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方以山地居多,因此饲养黄牛、水牛非常普遍,客家人因地制宜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还发展出肉源地道、入味独到、工艺精到、工序老道的“四道功”,只要有客家人生活的地方,总能找到牛肉丸、牛杂汤、牛肉打边炉等等各种各样的牛食。

当然,也包括牛肉面。

潮州的牛肉面和牛肉粿条,既非清汤、也非红汤,而是用牛骨汤、沙茶酱、白胡椒调制出的浊汤,咸鲜微辣,带着芝麻花生的油润、鱼露虾酱的鲜味和豉油的甜味。

主要的配菜一般有三种,现切的吊龙肉,用开水烫到半熟,鲜嫩滑口;炖倒酥烂的牛腩肉,绵软入味;店家自治的牛肉丸,Q弹爽口。如果是熟客,又有特殊要求,店家也能提供胸口油、脖仁等特殊部位的牛肉。

总而言之,讲究。

南方米多面少,所以默认会用粿条来配牛肉。但其实,潮汕酥面才是牛肉面的最佳拍档。所谓酥面,近似于广州的竹升面,将面团用人力压到极其紧实,再切成发丝般细长。“酥”在潮汕方言里有筋道的意思,可见其口感。

贵州:花溪牛肉粉

|一勺直击灵魂的酸汤|

如果用一种味道概括云贵高原的食物,酸,当仁不让。

花溪牛肉粉的最大特色,当然也是开胃的酸味。

米粉用的是蒸汽粗粉,爽滑,不用嚼,就能滑落食道。汤是用带骨牛肉熬的,颜色乳白,有一层厚厚的牛油,加了辣椒,色泽红艳。

牛肉并不酥烂,相反,还有嚼劲,与米粉的爽滑形成强烈对冲。

泡在汤里的酸莲花白是整碗牛肉粉的灵魂。莲花白是贵州人对包菜的俗称——长得像莲花,颜色白。所谓酸,是类似于韩国泡菜的发酵,云贵高原独特的恒温湿热气候,让当地的发酵蔬菜制作有着迥异外地的浓厚酸味,为了防虫防坏,还要在莲花白里加入大量辣椒。

这种带着酸辣味的汤汁,赋予了牛肉汤独一无二的口感,米粉的滑、牛肉的韧、莲花白的脆,互为因果,米粉汤酸、辣,带着让人欲罢不能的微臭,可以类比广西的螺蛳粉。

外地吃到的花溪牛肉粉,往往是满碗红油,找不到酸莲花白。尝一口,只有辣味,没有酸味。虽然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

台湾:眷村牛肉面

|集大成的质感|

在台湾,牛肉面从二十多块钱的街边小吃到上千元一碗的“元首牛肉面”,种类应有尽有,而且几乎每一家都有独特的做法。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牛肉面,半个月都很难吃到重样的。

但实质上,解放之前的台湾,很少吃牛肉,也不吃面条,因为台湾本地产水稻,面粉不是他们的主食。

眷村牛肉面的横空出世,带有一种“集大成”的质感——这碗面里,有各地的味道,是国家牛肉面地理最当之无愧的句点。

台湾学者普遍认为,第一代赴台,居住在眷村的大陆移民,按照川味小吃红汤牛肉的做法,又参照了山东人汤面加肉的吃法,发明了这种以四川豆瓣酱为底味的红烧牛肉面。所以,当年台湾很多大饭店的厨子,都会吹嘘自己在山东籍军阀孙传芳手下做过事,学了一身炖牛肉的本事。

1970年代后,台湾开放牛肉进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肉,快速代替了本地口感硬价格贵的黄牛肉和水牛肉。特别是美国的牛肉罐头,开盖就能浇在牛肉面上,滋味、卖相都相当不错,给予了台湾牛肉面相当程度的产业化发展基础。

后来的加州牛肉面、温哥华牛肉面,都是华侨受台湾牛肉面的做法启发,带到西半球。

如果说兰州牛肉面的重点是面条和汤底,要不是碍于名字,那一点高冷的牛肉都可以不出镜。那么台湾牛肉面正好相反:面条口感或许马马虎虎,但用牛骨烹制并加入风味酱料的醇香面汤,配上酥烂入味的牛腱子肉,几乎让你忘记碗里平平无奇的面条。

马英九回忆过他初中跟同学一起吃牛肉面的情景。面碗大、分量足,“大家吃面就像埋在脸盆里洗脸。”

是的,不论台湾自身的文化发展得多么小清新小文艺,在捧起牛肉面的时候,来自大陆先辈们的豪迈,又重新回到每个人身上。正如台湾学者焦桐所说:“牛肉面本来是历史的偶然,而如今已经成了台北的饮食乡愁。”

END

白岩松说,他在国外出差很长时间回来,下了飞机居然没先回家,而是直奔他最喜欢的那家牛肉面店。

“一大碗连汤带水吃下去,出了一身汗,这才觉得到家了。所谓爱国,原来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

关于山东有名的牛肉面哪里卖,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