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街头吃牛肉面图(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

越南街头吃牛肉面图(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越南街头吃牛肉面图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中国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文字:魏水华邹恬怡

头图:Pixabay

东亚和南亚的民族,有许多历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历史。

虽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异,但无论是日本源自皇权的禁肉令,还是印度源于宗教的牛为神灵,本质上来说,都与中国人不吃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是同样的归因。

是的,中国人骨子里不信神,也不信皇权,所以中国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从一开始就把理由解释得明白通透。

反过来说,牛肉这么好吃的东西,在中国如此爱吃的国度,也从没真正断绝过。宰杀老、病、残疾牛虽然一直是合法的营生,但在那个并没有食材溯源体系的时代,成为盘中熟物后,也就无从考证牛肉的由来。《水浒传》里绿林好汉们“二斤牛肉、一壶好酒”,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游走在皇法边缘的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同样,中国古代很长的时间中,也并未将小麦制品视作上得厅堂的好物。

西晋文人束皙,写过一篇《饼赋》,罗列了许多面食,他说:春天不冷不热,适合吃“曼头”(馒头);夏天酷热的时候,适合吃“薄壮”(可能是凉面皮);秋天降温了,最好吃“起溲”(发面饼);隆冬天寒地冻,那就是“汤饼”(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汤团)是面食里最好的,因为一年四季都好吃。

这些面食,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域传来,有的则是从社会下层自发形成,总之,都和伟大传统无关。

所以,牛肉与面条的相遇,天然就带着一股发端于江湖的草莽之气,它凝聚了市井的喧嚣与人间的烟火。在中国美食的谱系中,如果说刀鱼、鲥鱼、湖蟹等淡水鱼鲜,代表了精英阶层的舌尖审美,是文人们口口称颂的雅馔;那么牛肉面,则是平民阶层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风物的离离春草。

No:1壹

从宏观角度来看,牛肉面并非中国土生的食品,今天我们吃到的牛肉面,大抵有两大源流,西食东渐,与海上舶来。

与中国人在正规宴席上习惯饭菜分开不同。中亚的饮食大多是主食与配菜装在一起:各种烤肉、酱汁和蔬菜被放在垫着馕的盘子里,或者将藏红花、洋葱、鸡肉和长粒米饭炒成一碗……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卖相不佳、鱼龙混杂,只能作为无产阶级果腹的东西,却是伊斯兰社会中上得档次的美食。

从汉朝开始,这些西方的吃法,以及原产于中亚的小麦,就陆续开始传入中原,并自下而上地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饮食。黄河流域的面食文化,中原地区以牛羊为主要肉食的风俗逐渐形成。

东汉宫廷里就已有专门制作汤饼的“汤官”。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这种西食东渐,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以及大唐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让包括诗仙李白在内的大量中亚人,经由河西走廊,在天水、兰州中转后,慕名来到了唐帝国的中枢核心:长安。

这些中亚人,带来了白水煮牛羊肉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各式各样面食的吃法。很快的,在食物上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改良了中亚人用牛羊肉汤煮面饼、面片的吃法,形成了更易入味的细长条状面食——也就是后来的面条。

在北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提到:“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索,在汉语中意指条状物,这大概是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面条。

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代,在小麦向更西方传播的路上,意大利人发明了AnclleHair(天使的发丝),也就是后来我们吃到的意大利细面。

同样的条状小麦制品、同样的易入味特性,可见爱好美食的人们,常常有惊人的审美相似。

No:2贰

明代之后,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已经完全成型,“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结构日趋固化。同时,随着面条在国家范围内的流传,“面”这个词日益成为面条的代称,而非它的本意,小麦面粉。

对于盛产文人士子的南方来说,面条沦为点缀生活的情调,而非填肚子的道具,所以面条的配菜,也努力往吃不饱肚子的水产、鲜蔬上靠。李渔饶有兴趣地记述了他的用鱼肉干、虾米、鲜笋、芝麻、花椒等做的“八珍面”,袁枚也曾兴致勃勃地谈起他用鸡汤、鳗鱼、虾汁和蘑菇汁做的小面点。

而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则依然保留了用牛羊肉汤配面条,以求填饱肚子的风俗。不同的是,以河南烩面为代表的羊肉面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宰杀耕牛,牛肉面只存在于不为人知的暗面,以及回民为代表的穆斯林饮食中。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十年后,美国人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东亚的民族第一次发现,原来千年来视为禁忌的牛肉,居然是欧洲人强身健体的营养品。

但民族性格,又一次让两国在牛肉面的历史上上分道扬镳:日本人推行全盘西化,明治天皇带头吃牛肉、喝牛奶,以增强体质。其后百年的进程中,还培育出了肌间脂肪含量极高的和牛。此外受中式面条影响,发明出了以骨汤为基础的日式拉面。

但中国人却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吃牛这件事上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清汤牛肉面的招牌才出现在兰州街头。

这大概是中国人偷偷吃牛肉数千年来,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在闹市上公开挂出牛肉面的字号。

No:3叁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民族,牛肉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自从兰州第一碗牛肉面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小吃,并被唐鲁孙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文人们撰文称颂之后,各地基于本土的烹饪手法和饮食口味,都做出了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面。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牛肉面,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销转出口”,影响了我们的邻国和全世界。

20世纪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灭,百姓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叛逆,开始在皇都顺化食用牛肉。来自中国广西、贵州一带的移民又带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艺,两厢结合之下,发明出了越南人引以为国粹的顺化牛肉面(BunboHue)。

70年代,重庆华侨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为招牌,在加州地区开设牛肉面连锁店,这是迄今为止除了熊猫快餐之外,在美国最成功的中餐连锁品牌。且相比于口味怪异的左宗棠鸡、炒杂碎,牛肉面算是在美国能吃到的最平民、最地道的中餐之一。以至于后来,“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居然有底气回国,在北上广开设分店,堪称连锁中餐的旗帜。

70年代末,日本企业和台湾企业合资,仿效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清公司的泡面产品,以台湾牛肉面为底味、加入日式拉面的配菜,创制出了“康师傅”品牌和旗下第一代网红泡面——红烧牛肉面。一举在整个东亚地区击败了日清豚骨面,也开创了后来无数牛肉口味方便面的先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中国牛肉面以因地制宜的选材、便捷的制作过程和丰富绵长的口味,成为最具文化包容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中餐。

那么,完整的中国牛肉面图谱,究竟是怎样的?

甘肃: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开山鼻祖|

传说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面汤要清,萝卜要白,香菜要绿,辣椒要红,面条要黄)的制作标准,是一位名叫陈维精的河北秀才发明的。

陈维精的回族徒弟马六七,把制作标准带到兰州,并由后辈马保子在兰州发扬光大。

本质上,兰州拉面发迹的故事,与肯德基如出一辙:哈兰·山德士上校是印第安纳人,却千里迢迢跑去盐湖城卖肯塔基州炸鸡。原因无它:肯塔基州作为南方蓄奴州,确实有吃炸鸡的文化传统。

兰州也有类似的特质:自唐以来,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一直是西食东渐的中转站;元以后大量回民的聚居,让牛肉面有了民族基础;晚清的汉族文人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制作标准,就好像是肯德基总结出的炸鸡制作标准,如一管催化剂,把食品从风物上升到了品牌。

直到今天,兰州牛肉面依然是中国牛肉面最具特色的强势地域标志职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既能找到关中平原的优质小麦粉,又能轻松获得来自藏、疆边区的优质牛肉。

蓬灰泡水合面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蓬草烧成灰之后,带有碱性,能固化面粉内的蛋白质,让面条更劲道。本质上,蓬灰面和南方吃的碱面、做烘焙加的小苏打是一个作用。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不用切得飞薄的肉片,而是牛肉粒,这与市面上多数青海化隆牛肉面不同。肉粒酥烂而不绵软,非常考验师傅煮肉的功力;如果要额外加一碗肉,牛肉片才会登场。

因为临近关中,与陕西类似的油泼辣子也在兰州牛肉面中不可或缺,但与关中平原的嗜辣不同,兰州牛肉面油泼辣子的最高境界是“只香不辣”,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保留了中亚的食俗。

四川:内江牛肉面

|传承正宗川味|

史学家普遍认为,台湾牛肉面与四川牛肉面有师承关系,但许多台湾人去了成都寻找“正宗牛肉面”后,都无功而返。

台湾作家逯耀东曾经写道:“(在成都)去寻觅地道的川味牛肉面。穿街过巷两个小时,竟无所获。最后吃了两盘夫妻肺片与一碗钟水饺,拎了一斤郫县豆瓣酱回来。”

其实,如果来到距离成都不到200公里的内江,才会发现,真正的川味牛肉面原来在这里。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牛肉入口即化,是内江牛肉面的几大特色。和兰州的蓬灰面类似,面条多加碱,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锅烧水,滚开以后把细长的面条扔进去,用长长的竹筷划拉开来,煮1分多钟就捞起,以保证面条的口感筋道。

牛肉臊子也是选用市场上的新鲜牛肉,佐以各家的秘制香料烧制而成。牛肉切块后,先经热油爆香、再加香料炖煮,经过长时间炖煮的牛肉块口感软烂,香味入骨,闻之让人欲罢不能。

出锅时,配上小葱、姜蒜水、酱油、花椒粉、味精、醋等调味料,面条筋道,牛肉酥软入味,油辣子带着微微的焦香,辅以青翠欲滴的青菜叶子或香菜——还有最后一道秘诀:每碗面的汤底加少许猪油,让面条入口更柔、面汤更香。

张大千是内江人,他晚年移居台湾,常常在在台北的家中摩耶精舍里,亲手做牛肉面招待客人。尝过老画家手艺的演员郭小庄回忆:“张大千的牛肉面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两种,一个是红烧牛肉面,一个是清炖牛肉面。”郭小庄平时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对牛肉面却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了三大碗。

张大千曾经旅居甘肃,临摹敦煌壁画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汤牛肉面,恐怕就是当时从甘肃师傅手上偷师得来;而他的红烧牛肉面,则应该是正宗的家乡味道了。

湖北:襄阳牛肉面

|反映文化交融|

牛肉面是文化交融对冲的产物,一般说来,文化越多元包容的地方,就越能孕育好吃的牛肉面。兰州是,襄阳也是。

这座中部小城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这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文化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比如饮食,就跳出了“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阳人既可以每天捧起一碗面当主食,亦可以就着菜下白米饭吃的不亦乐乎。

襄阳牛肉面是火爆的红汤,滋味麻、辣、鲜、香,比之内江牛肉面有过而无不及。一碗各种香料炖的老卤是其中精华。除了牛肉外,还有牛肠、牛肚、牛肝,所有配菜,都要在卤中熬45分钟以上,熬到牛油溢出,汤头醇厚。再加上豆芽、香菜,滋味俱全。

襄阳牛肉面的标准吃法,还要加上一枚生蒜,配上一碗黄酒。嚼一口蒜,喝一口酒,一碗热辣辣的牛肉面才能爽爽落落地下肚。

外地人到襄阳,总带着大啖一碗牛肉面的决心,但最后常常“不小心”被辣的涕泪直流,一边瞄着隔壁桌吃的飞快的姑娘,一边望望眼前红火热辣的牛肉面和黄酒,甘拜下风。

安徽:淮南牛肉汤

|南甜北咸均沾|

淮南地区最出名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牛肉汤。

当地吃牛肉的历史,与湖北襄阳颇多相似。作为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民国北伐战争期间,战乱不断的地方,郡县废弛,民族和食物的融合就尤为激烈频繁。而目无王法地吃牛肉,也是很早就在这块地区流传的风俗。

作为南北交汇之地,淮南牛肉汤把“南甜北咸”的滋味表达无虞。

一般店家都会提供甜汤与咸汤两种口味可供选择,咸汤的调味颇似兰州牛肉面的汤头,用香料加牛肉炖出的清汤,清爽鲜美,牛肉要用肥一些的,以其厚重和汤的清爽形成滋味的层次;

甜汤则是不加盐的,用牛骨熬出浓厚的汤汁,下一丁点糖,突出骨汤本身的鲜甜,这又是很南方的做法了。

汤里的牛肉很是手撕的,纤维毕现,咬起来口感扎实,绝非普通的切片牛肉可以媲美,充满了中原地区粗犷的张力。

其实,同为中原黄泛区的黄淮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牛肉汤,比如洛阳、商丘、宿州等地。但唯有最南的淮南,是以粉丝和豆皮丝作为牛肉汤中的主食。

毫无疑问,它已经颇具南方牛肉面的形态了。

湖南:常德牛肉粉

|又油又香的湘味|

湖南常德是著名的米粉产区,用当地常德香米做的米粉,带着轻微的发酵香味,圆而细长,有着不输台湾新竹米粉的品质。

湘菜重油,对于口味清淡的人来说,也许会嫌其腻味。但作为米面的佐料,却滋味刚好。湖南人把米面的佐料称为“油码”,形容其油润多汁。

常德街头常见的小吃,就是把米粉加开水烫熟,加上肉丝、三鲜、炸酱、菌油、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油码。而其中最高级、最著名者,莫过于牛肉。

常德津市是南方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之一,据说雍正年间就有北方的回族部落来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到了多产大米少产面的南方,便因地制宜将米粉入牛肉汤,这就是常德牛肉粉的雏形。

再后来,回民们因地制宜,选取当地盛产的山楂、枙子、灵香草等南方香料,与牛排、牛筋、牛杂一起熬煮老卤。

熬倒油水分离,吃的时候,一勺牛油、一勺老汤,再根据食客的要求加入牛的各种部位,最后再来一颗卤汤里浸透的卤蛋,一点香菜花生,就是一份地道的常德早餐。

广东:潮州牛肉面

|客家人独有的讲究|

南岭以南,自古就是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餐桌上,牛肉有着远超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方以山地居多,因此饲养黄牛、水牛非常普遍,客家人因地制宜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还发展出肉源地道、入味独到、工艺精到、工序老道的“四道功”,只要有客家人生活的地方,总能找到牛肉丸、牛杂汤、牛肉打边炉等等各种各样的牛食。

当然,也包括牛肉面。

潮州的牛肉面和牛肉粿条,既非清汤、也非红汤,而是用牛骨汤、沙茶酱、白胡椒调制出的浊汤,咸鲜微辣,带着芝麻花生的油润、鱼露虾酱的鲜味和豉油的甜味。

主要的配菜一般有三种,现切的吊龙肉,用开水烫到半熟,鲜嫩滑口;炖倒酥烂的牛腩肉,绵软入味;店家自治的牛肉丸,Q弹爽口。如果是熟客,又有特殊要求,店家也能提供胸口油、脖仁等特殊部位的牛肉。

总而言之,讲究。

南方米多面少,所以默认会用粿条来配牛肉。但其实,潮汕酥面才是牛肉面的最佳拍档。所谓酥面,近似于广州的竹升面,将面团用人力压到极其紧实,再切成发丝般细长。“酥”在潮汕方言里有筋道的意思,可见其口感。

贵州:花溪牛肉粉

|一勺直击灵魂的酸汤|

如果用一种味道概括云贵高原的食物,酸,当仁不让。

花溪牛肉粉的最大特色,当然也是开胃的酸味。

米粉用的是蒸汽粗粉,爽滑,不用嚼,就能滑落食道。汤是用带骨牛肉熬的,颜色乳白,有一层厚厚的牛油,加了辣椒,色泽红艳。

牛肉并不酥烂,相反,还有嚼劲,与米粉的爽滑形成强烈对冲。

泡在汤里的酸莲花白是整碗牛肉粉的灵魂。莲花白是贵州人对包菜的俗称——长得像莲花,颜色白。所谓酸,是类似于韩国泡菜的发酵,云贵高原独特的恒温湿热气候,让当地的发酵蔬菜制作有着迥异外地的浓厚酸味,为了防虫防坏,还要在莲花白里加入大量辣椒。

这种带着酸辣味的汤汁,赋予了牛肉汤独一无二的口感,米粉的滑、牛肉的韧、莲花白的脆,互为因果,米粉汤酸、辣,带着让人欲罢不能的微臭,可以类比广西的螺蛳粉。

外地吃到的花溪牛肉粉,往往是满碗红油,找不到酸莲花白。尝一口,只有辣味,没有酸味。虽然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

台湾:眷村牛肉面

|集大成的质感|

在台湾,牛肉面从二十多块钱的街边小吃到上千元一碗的“元首牛肉面”,种类应有尽有,而且几乎每一家都有独特的做法。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牛肉面,半个月都很难吃到重样的。

但实质上,解放之前的台湾,很少吃牛肉,也不吃面条,因为台湾本地产水稻,面粉不是他们的主食。

眷村牛肉面的横空出世,带有一种“集大成”的质感——这碗面里,有各地的味道,是国家牛肉面地理最当之无愧的句点。

台湾学者普遍认为,第一代赴台,居住在眷村的大陆移民,按照川味小吃红汤牛肉的做法,又参照了山东人汤面加肉的吃法,发明了这种以四川豆瓣酱为底味的红烧牛肉面。所以,当年台湾很多大饭店的厨子,都会吹嘘自己在山东籍军阀孙传芳手下做过事,学了一身炖牛肉的本事。

1970年代后,台湾开放牛肉进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肉,快速代替了本地口感硬价格贵的黄牛肉和水牛肉。特别是美国的牛肉罐头,开盖就能浇在牛肉面上,滋味、卖相都相当不错,给予了台湾牛肉面相当程度的产业化发展基础。

后来的加州牛肉面、温哥华牛肉面,都是华侨受台湾牛肉面的做法启发,带到西半球。

如果说兰州牛肉面的重点是面条和汤底,要不是碍于名字,那一点高冷的牛肉都可以不出镜。那么台湾牛肉面正好相反:面条口感或许马马虎虎,但用牛骨烹制并加入风味酱料的醇香面汤,配上酥烂入味的牛腱子肉,几乎让你忘记碗里平平无奇的面条。

马英九回忆过他初中跟同学一起吃牛肉面的情景。面碗大、分量足,“大家吃面就像埋在脸盆里洗脸。”

是的,不论台湾自身的文化发展得多么小清新小文艺,在捧起牛肉面的时候,来自大陆先辈们的豪迈,又重新回到每个人身上。正如台湾学者焦桐所说:“牛肉面本来是历史的偶然,而如今已经成了台北的饮食乡愁。”

END

白岩松说,他在国外出差很长时间回来,下了飞机居然没先回家,而是直奔他最喜欢的那家牛肉面店。

“一大碗连汤带水吃下去,出了一身汗,这才觉得到家了。所谓爱国,原来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

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

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

越南鸡粉:越南鸡粉的用料非常的考究,各种食材切成丝,颜色鲜艳,勾起人们的食欲。看似简单的料理,却在味道上给人的味蕾以非凡的体验。在加入一点鲜柠檬汁,鲜美的味道还会得到升华,别有一番风味。

虾饼:虾饼是越南一道非常有名的小吃。越南风味浓郁的面糊加上鲜美的大虾,放入油锅进行油炸。面糊外酥里嫩、大虾嫩软的口感才是让众食客欲罢不能的关键因素。

白玫瑰:浪漫的名字下隐藏着美味的秘密。其实“白玫瑰”就是与馄饨很类似,不同点在于“白玫瑰”的外皮更加的晶莹有质感,更加的能挑拨食客的味蕾。在用以越南风味的酱料进行佐食,味道是非常好的。

甘蔗虾:甘蔗虾是越南的一道开胃菜。食材顾名思义一定有甘蔗和虾,甘蔗和虾的完美搭配,在味道上毫无违和感,巧妙而又自然的迸发出了不可言喻的味觉享受。虾肉有着甘蔗的清香,在加上酥脆的外皮,吃到根本停不下来。

法式面包夹肉:法式面包大家都知道,但是越南的吃法却有所不同,在传统的吃法上有着越南的特色,越南人习惯将腌菜等配料夹到面包中,别看这做法粗犷,但是味道绝对让你赞不绝口。

越南肉粽:这是一道传统美食,是节日必备美食。挑选品质优的瘦猪肉是成就这道美食的一大原因,将猪肉调好味,放入荷叶进行包裹蒸熟。咬上一口就能体会到香味四溢,唇齿留香的感受。

越南第一个好吃的:法棍面包。

在越南街头随处可见的食物,小推车塞得满满当当的卖着,寻常如我们的鸡蛋灌饼煎饼果子。

其实法棍不外乎面包夹着黄瓜番茄火腿鸡蛋。面包本身口味特殊有嚼劲儿,内馅也融合得十分够味。据说这种有内馅儿的法棍做法只在越南有。我几乎每天都要买一个。而在大叻选旅馆的时候,居然因为不远处有家当地最有名的法棍店来宁愿要了个没窗户的黑屋子。

海鲜火锅。吃不完没有点,找个图给大家看。

来越南的第一天,因为在楼下随便吃了点,回头看见人家有大虾仁的春卷,对比了一下自己吃得多差,从而悲从中来。

所以逛夜市的时候立马点了虾仁大春卷。

当我们点完大春卷还没开吃,路过一群不懂英文的中国大妈游客凑了过来指着我们的菜表示她们也要吃大春卷。接着一群俄罗斯大妈也如法炮制。

介于我们都来自中国重口味地区,不能完全说它不好吃啊。

鳄鱼肉串,吃起来像牛肉的味道

在芽庄特别喜欢炒饭,粘粘糯糯又颗粒分明。

其实芽庄夜市上菜单里的菜品非常丰富,各种排列组合,而且味道都很好。

被LP推荐却吐槽分量太少的灯笼餐厅

旅游圣经LP上推荐的灯笼餐厅开设当地厨艺课程。介于时间比较紧没有来学,有些遗憾。但能开设课程的馆子应该不会差吧。

始终就是顶上搭个棚子,不修屋顶。

我想着既然被吐槽分量少,那么多点几个菜也没关系吧。于是——我就悲剧了

吐槽分量少的同志,你是有四个胃吧!!!!

中国人力荐的芽庄餐厅YEN'S

一家叫YEN'S的餐厅被中国人捧上天,特意去尝试了一下,也点了传说中最好吃的几个菜。

装修类似咖啡厅风格,光线暗暗的情调,价格很良心,味道也还不错。只是菜品卖相一般以及拿手机拍照的我太不负责了。

当时没拍外景照,回来找了一张。

越南哈南省北部有一个武岱村(VuDai),虽然村庄也已经接入了水电,村民们也过上了现代生活,但那里的一些居民还是喜欢回顾先祖种桑养、菓丝织布为生的日子。每个家庭都有一两个池塘养鱼,这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当越南春节来临的时候,村民们会从池塘中选择一个体重在三千克以上的大黑鲤,来祭拜祖先,为新年的健康和幸运而祈祷。这种风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村民称很久以前,一个名叫TranBaNghiem的祖先为了谋生,离家多年回到村里,开始在一个陶罐里焖鱼,结果做出了一道非常入味好吃的菜,里面满满都是家的味道。

武岱村的居民们与陶匠合作,只做了更加合适的陶罐及锅盖,这样的焖鱼罐就此诞生,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带来了特定的香味和味道,这个村子也以此闻名。

随着开发旅游业,国内外的很多游客都知道了这道菜,一个陶罐与鱼之间的碰撞就此发生。

村民们将鲤鱼用姜,辣椒,柠檬和许多其他配料腌制鱼之后放入陶罐焖煮16个小时。做出来的鱼酥软入味,口感极佳被游客所喜爱。

村民表示,按照我们的传统做鱼方式,在焖鱼之前必须撒一把米进锅里,煮几个小时,在阳光下晒半天,以确保陶罐不会破裂。

鱼应该是三到五公斤之间的一条黑色鲤鱼,切成大块,用新鲜的姜,柠檬,洋葱,猪肉汤,猪肉,椰奶,鱼酱,辣椒等配料腌制和胡椒一同烹煮。上述配料覆盖在鱼身上。

用来炖鱼的木材应该是龙眼木,因为它能帮助陶锅排出土腥味,给鱼带来最佳的味道。在焖制过程中,应保持火源持续稳定,鱼本来是肉质坚硬的,熬制到骨头都是软的。

一位年轻的村民阮文安率先将“红烧鱼”带到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送货系统。目的是开发和传播村子里的传统美食。而且收到了许多订单,全年提供红烧鱼,特别是在春节期间。

越南民众很喜欢这道菜,总是会在春节订购一罐武岱红烧鱼。这不仅开胃,它也很好的消化。

河粉,说到越南的美食,最不能不提的就是河粉,越南的鲜河粉,是将米糊“片”在笼屉上蒸定型,然后再用刀片划成长条,放凉,直接拌吃,或者兑上牛肉汤、鸡汤,盖上肉码,配上各种香叶,挤上柠檬、撒上小米辣、淋上鱼露开吃。一碗越南粉,看上去清清淡淡,实际却低调的藏下了许多内容在里面,让人一吃难忘。越南粉让越南整个的带有一种清爽低敛的情调,根据材料的不同,配比的多少,更能生出各不相同的风味口感来,越南街头各类风格样式的河粉档里,总有一份越南粉会击中你的肠胃。

春卷、小卷粉,同样是非常清爽的小吃,皮都是米粉调成米糊,再摊薄了蒸熟做成的,裹上各种馅料,蘸着加了鱼露和九层塔、薄荷叶的蘸水吃,酸甜辣鲜,很有热带风味。

越南的大部分美食里都有鱼露的身影,共同完成对越南味“酸、甜、鲜”的打造,但吃不惯鱼露的人,也会因此对越南风味敬而远之。

青木瓜沙拉,青木瓜去皮,细细切丝,漂洗以后,拌上柠檬汁、小米辣、香叶等等,吃起来又嫩又酸甜适口,搭配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食用,感觉更好。

法棍三明治,法棍剖开,夹上肉、香叶、蘸水果汁,这就是独具特色的越式三明治。

甘蔗虾,甘蔗去皮,切成小段,在外面裹上一团拌好了味道的虾泥,下油锅炸香,吃的时候像啃鸡腿,特别爽,连皮带骨都可以吃,特别香。

滴漏咖啡

鸭仔蛋,类似于国内毛鸡蛋,活珠子一类吃食,只是在越南换成了孵化至10来来天的鸭蛋,而不是鸡蛋。蒸熟的鸭蛋,先喝里面的汁儿,再吃肉,蘸椒盐吃,配罗勒叶,去腥。

炸馄饨,虽然翻译成馄饨,其实越南的这种馄饨和国内的很不一样,首先馄饨皮不是用面粉而是用米面粉做成的。在薄薄的两块米面皮里夹上肉馅,也不是包成馄饨状,而只是将两张皮的边角收拢,成一个四方形的小兜,然后在油锅里炸熟,捞起来以后,在小兜里再加上炒好的馅料和生番茄碎,淋上酱汁,才算完成。整个的亚热带风味特色,很值得一尝。

当然啦,越南特色美食还有很多,光是水果就吃不遍,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片整理自网络)

1.越南春卷

越南春卷与中国春卷最大的不同在于饼皮并不用薄面皮而是用稻米磨浆制成的米皮包裹,馅料以虾肉、猪肉和当地蔬菜为主,是越南相当盛行的一道料理,越南春卷在北美十分受欢迎,知名度不亚于日本的寿司。

2.越南粉

3.越南甘蔗虾

甘蔗虾是典型的越南菜,是把去了壳的鲜虾肉,剁碎,打成虾胶后,裹在甘蔗枝上置于锅里油炸而成。外皮金黄酥脆,还粘着星星点点的面包糠,虾肉由于吸收了甘蔗的清甜,既香,又鲜、嫩、甜。吃的时候,要蘸着一碟辣椒梅子酱。

4.越南煎饼越南煎饼是广受喜爱的越南街头小吃,在平底不粘锅,倒上一勺豆油将锅底匀湿,接着倒上一大勺用水和姜黄粉调制均匀的米粉,再用一种特有的竹制锅铲将米粉在锅里摊匀成饼状,待到粉饼煎至微微变色并凝结后,在米饼上撒上豆芽、葱花、五花肉和虾仁等食材。在作为馅料的食材放入后,将锅盖盖上,锅里发出“滋滋”的油煎米粉声,阵阵香气从锅盖钻出直入口鼻。

5.越南夹肉面包

夹肉面包好就好在猪肝酱。猪肝酱一般用新鲜的猪肝和肥瘦相宜的猪肉制作。先把这两样东西剁碎,然后与紫葱头、食盐、胡椒搅匀,最后蒸3至4小时即可。各种酸菜在腌制前要洗净,晾九成干,再用糖和醋腌制。食用时,放上一点用辣椒酱、番茄酱和蛋黄酱等制成的调味汁。”

6.越南咖喱蟹和越南烤吐司

越南民族的饮食代表了越南的文化特征,炎热的气候使越南有很多丰富的产物。越南人常吃的主食为大米、糯米、各种青菜、豆、水果与越南各地区的山珍海味特产。越南食品从简单的点心如米粉、粉丝、面汤、糯米饭、糖水至家庭饭中的红烧、汤、炒、凉菜等。

1,越南牛肉粉

在越南里粉是最常见的食物。用牛骨熬制成的鲜汤,加入顺滑的越南河粉。配料有多种多样,什么牛肉片啊,牛肉丸啊,甚至要加鸡片海鲜都可以,牛肉粉的牛肉十分嫩,因为牛肉不会另外煮熟,而是把生牛肉放到粉的上面,搭配自家制作的口感具有弹性的猪肉丸和牛血,撒上葱花、香菜、生豆芽,直接加入熬制已久的热汤,以至于牛肉的口感十分嫩滑,端上台面的牛肉粉有着一阵扑鼻而来的香味。第一口是喝汤,浓浓的粉汤进入口腔,令人流连忘返,打开一天美好心情的大门。搭配着越南特有的紫苏、薄荷等生菜,沾着鱼露,开启细心品味一碗走心的牛肉粉。人均消费10-15RMB。

2,COFFEE

来到越南,一定要喝一杯越南滴漏咖啡,越南的咖啡有种特殊的浓郁的烘焙香味,淡淡的一点苦感,慢悠悠的喝一口,口感细滑湿润。舒适的环境给人带来放松的心情,一杯黑咖啡有助于肠胃消化,清晨来到这里点上一杯滴漏咖啡,与朋友闲聊几句,十分地惬意。人均消费10-20RMB。

3,糯米鸡

糯米鸡,但实际上是由一份糯米饼和一份烤鸡组成。糯米饼是用糯米粉加蛋、水揉成团饼状,然后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的膨松脆饼;烤鸡则在炭火上以蜂蜜涂抹烤熟。食用时,可分开沾酱油或胡椒吃,也可以将鸡肉包在糯米饼中吃人均消费50-100RMB。

4,簸箕粉,又称烤肉粉。

烤肉粉是出了名的好吃,肉有些微微焦香,再放入特调酱汁,入口的味道简直让人惊叹,自然而不油腻。很特别的是,猪肉上覆盖的竟一层是茶叶,不仅去腻还有淡淡的茶香。蘸料每人一碗,另外配制一份重口味蘸料,叫虾酱,闻起来很臭,接触第一口十分抵触,加入柠檬和辣椒等配料再吃,就开始慢慢的接受到回味无穷。人均消费15-30RMB。

5,海鲜火锅

一整锅海鲜煮起来就是这样子的,中间一只大虾,旁边排着若干小虾,再加上一些贝类,一顿海鲜大餐就完成了。美味的海鲜火锅实在令人回味无穷,说了辣么多,上点图让亲爱的你饱饱眼福吧!人均消费100rmb左右。

6,越南肉粽

肉粽是越南的传统美食,过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上,这种肉粽是完全用肉来做成的。将上好的瘦猪肉加入各种香料,放入石田中着成糊状,然后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裹成粽粑状,放火锅中煮熟。吃前切成块或薄片蒸热,蘸以鱼露和胡椒粉

7,虾饼

虾饼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虾饼的做法是将加了调味料的面糊裹上新鲜的大虾,放入油锅中炸,出锅后香味扑鼻,吃起来,香酥可口。在河内西湖边上有一家餐厅,其制作的虾饼有较高的声誉。

8,越式灌肠

越式灌肠也是越南人喜欢的美食。其做法是用猪红调以瘦肉末和各种香菜,灌人猪小肠中,然后煮熟。吃前切成节,蘸上各种调料。

9,越南春卷

越南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欢迎的一道菜,近年来国内不少餐馆引进,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将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10,炸象鱼

炸象鱼也是相当值得推荐的一道名菜,一条约比一个手掌略大的鱼,彻头彻尾的炸它一番,炸到那条鱼是全身酥麻、香脆可口,即使你是个吃鱼嫌挑鱼刺麻烦的人也可以轻松的吃,因为连骨头也可以吃。

11,越南牛奶果

越南的水果也不得不提,越南的水果至今仍无品种改良,多看之后便会发现,怎么越南的水果都比台湾的小一号,甚至两号,但体积虽小,甜味及口感绝不逊色。牛奶果是越南较特殊,台湾吃不到的水果,产期大约在农历11月前后,果肉为橘黄色,香甜滑嫩,味道如牛奶,相当特殊,在一般的水果摊都买得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南菜都被笼罩在中国菜和泰国菜的光环之下。但现在越南菜正以自己的特点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美食家纷纷来越南品尝美食,并向人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越南菜是美味的。

越南菜口味清爽顺口,受中国和法国的影响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饮食文化,烹饪上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烧烤、焗焖、凉拌为主,热油锅炒较少。只有很少的黄油,很少的盐,没有开胃酱,没有色拉油,也没有黏而甜的红色的酱,越南菜以其口味清淡而亨有盛名。因此也比较受中国吃货的喜欢。

由于中国的影响,越南人使用筷子并喜欢上了面条。

由于占婆的影响,越南的烹饪中有了调味品和咖喱。

因为蒙古人的影响,越南人开始食用牛肉。

食用牛肉也可能是受法国这个最先食用面包、咖啡、酸奶和芝士的民族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被吸收进越南菜中并加以创新。

在越南菜中,做菜的很多歩骤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包括包菜、卷菜、浸泡、慢煨、烧烤,这些都是典型越南烹饪的一部分。

但并不是说做越南菜不需要准备工作:切菜、切丝、切肉丁、切海鲜、酱汁的调制和上菜的摆设都需要很多人参与,并且也很费时间。

今天推荐几道经典的越南美食,也是到当地旅行不行不尝的美食!

【越南河粉】

它是越南的百年经典美食,在东南亚菜系,乃至世界范围的粉面类食品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融入了中国和法国的烹饪文化,中国人喜欢吃,西方人也喜欢吃,到越南旅游必吃越南河粉。

【越式春卷】

越式春卷馅料以虾肉、猪肉和当地蔬菜为主,放入油锅中炸至酥黄。吃时,用生菜叶裹上春卷,蘸以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腻,十分可口。

【Banhuolcuon】

Banhuolcuon通常指另外一种春卷,是一种软的伴有猪肉的米卷,要蘸一种浓浓的花生酱享用。

【漏滴咖啡】

受法国遗风影响,喝咖啡已成为越南人普遍的习惯。但他们喝法独特,使用一种铝制的咖啡冲泡器,这种器皿的底部有个小洞,里面装上咖啡粉,冲入热水,耐心地等着咖啡一滴一滴地落进杯子里,一杯咖啡可能要滴上一个小时。

【法棍面包】

由于越南曾为法国的殖民地,所以,法国人也将这种餐桌上的充饥食品带到了越南,成为了越南人民早餐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就像油条豆浆对于我们一样。法棍面包特别有嚼劲,微微带些酸味,吃的时候加上蔬菜和肉的组合,营养又美味。

【甘蔗虾】

甘蔗虾是典型的越南菜,是把去了壳的鲜虾肉,剁碎,打成虾胶后,裹在甘蔗枝上置于锅里油炸而成。外皮金黄酥脆,还粘着星星点点的面包糠,虾肉由于吸收了甘蔗的清甜,既香,又鲜、嫩、甜。吃的时候蘸一点辣椒梅子酱,风味更佳。

【越南粽子】

越南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取天圆地方之意。里面包有糯米、绿豆、猪肉和胡椒粉,味道十分独特。方形粽子用横竖两根竹篾扎起来,外形像田地,代表新年五谷丰登的意思,而猪肉则表示出入兴旺。

【炸象鱼】

炸象鱼也是相当值得推荐的一道越南名菜。

一条约比一个手掌略大的鱼,彻头彻尾的炸它一番,炸到那条鱼全身酥麻、香脆可口。

即使你是个吃鱼嫌挑鱼刺麻烦的人也可以轻松地吃,因为连骨头也可以吃。

【热带水果】

到越南,热带水果是最不能错过的!

越南的气候非常适合热带水果,这里路边就会出售新鲜的水果,火龙果、菠萝蜜、山竹、榴莲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水果价格低廉,比国内便宜太多,而口味比国内好上几倍。

答案来源作者:【吴桐雨】

越南地处热带,一年四季炎热,所以饮食偏淡。有什么好吃的呢,就主要说下小吃吧。而小吃最多,最集中的当属河内的还剑湖周边,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所有越南特色小吃。这里有烤肉糯米饭,凉拌牛瓜丝,炸春卷,牛肉粉,炒田螺,小卷粉等等。这些小吃或多或少都有中国小吃的影子,这是因为以前有大量华人到越南谋生,中国的小吃传到越南,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

越南曾经在二战的时候被法国殖民,这注定了那里藏着诸多的法国美食。

可能我们很多人很熟悉的越南法棍也是这样,从法国演变而来,到了越南之后因为物资的匮乏,原料从小麦面粉变为了粘米粉。这也让越南法棍的口感比法国法官更加的绵软。

越南法棍里面抹的是越南盛产的肝酱,越南扎肉,青红萝卜丝、香菜,甚至还有当地特有的辣椒酱。

和很多法国的面包店不同,越南的法棍更多的是被推车在街上售卖,这样的法棍就算最贵的也不过折合成人民币才15元而已。

除了地方特色的越南法棍之外,越南最有名的食物应该就是牛肉河粉了。

越南河粉有个特别的名字叫Pho。越南河粉的汤底,得用黄牛肉来吊。今儿的汤底一般不腥不膻,汤头浓郁。一般刚进一个河粉店,桌上码满一盘九层塔,一盘黄豆芽儿,还有一盘青柠檬,用于调味儿。九层塔味牛肉河粉带来了清香,黄豆芽提升了鲜味,而青柠檬当然是酸味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再叫上一碟辣椒圈放在汤里。这样下去,满满当当一碗河粉加上汤,进了喉咙,也一定是呲脖子汗流。

越南的美食很多,很出彩,好多东西还是值得亲临当地一试的!

越南牛肉河粉

“爱上她,就是爱上她的汤——一碗简单的越南牛肉河粉”

准备洋葱和生姜:把洋葱去皮,把洋葱切成四份。把生姜去皮,切成四段。

处理洋葱和生姜:用钳子把洋葱和生姜直接放在烤盘上烤(每侧约5分钟)—直到洋葱和生姜片上有烧焦的斑点。

干烤香料:将肉桂,八角,丁香,香菜种子在干锅上烧1至2分钟,经常搅拌,防止香料烧焦。

往放香料的锅里,加入牛肉汤,酱油,鱼汁,切碎的胡萝卜,处理过生姜和洋葱。

煮肉汤:盖上盖子,把肉汤煮至沸腾,然后用中火。盖上盖子,继续煮30分钟,让香料的味道都渗透在汤里

冻牛肉15分钟:煮汤的时候,把牛肉放在盘子里,盖上保鲜膜,冷冻15分钟,但牛肉不应完全冷冻,肉的边缘应该是软的,这样这会使牛肉更容易切。

切牛肉:从冰箱中取出牛肉,立即用刀切成薄片,切完以后,冷藏牛肉,等开始做了再拿出来。

煮米粉:将第二个锅里的水烧开,放入米粉开始煮,分别置于两个碗里

准备配料:将葱和辣椒切成碎末,留待备用,豆芽放在面碗底部。

处理肉汤:准备一个漏勺,将肉沥出,留下汤汁,再肉汤倒在锅中,用小火煮,记住不要煮得沸腾。

往面条碗上加几片生牛肉,均匀铺成一层。

将滚热的肉汤均匀浇入每一个碗中。

牛肉居然很快就滚熟了。

碗中放入香菜,就大功告成啦!可以开始品尝美味了!

越南美食很多,好吃又便宜,不过便宜仅限在越南国内,到了中国价格就不一样了。越南著名的美食一定不会少了牛肉粉,牛肉粉是世界有名的。做法也相当的讲究,越南全国绝大部分处于高温地带,所以饮食会偏喜好能生津开胃的食物,植物香料也特别的多,比如香茅,薄荷,柠檬等等。越南的牛肉粉也是少不了这些食材。

自己做牛肉粉需要以下食材:牛骨洋葱生菜豆芽牛里脊柠檬香菜鱼露胡椒粉

步骤:

1:牛骨焯水后熬制两个小时

2:牛里脊切薄片,越薄越好。

3:米粉焯水后放入过冷水备用。

4:豆芽焯熟备用

5:柠檬切开两半,一半切片,另一半备用。

6:汤碗里装米粉,铺上豆芽和牛肉片

7:撒盐和胡椒生抽鸡精

8:把烧得滚烫的牛骨汤浇在牛肉片上

9:用另外半个柠檬挤汁在牛肉上

10:把切好的洋葱和生菜,香菜,柠檬片码在牛肉面上。

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最好吃的牛肉面在哪里

文字:魏水华邹恬怡

头图:Pixabay

东亚和南亚的民族,有许多历史共性。

比如,都有不吃牛肉的历史。

虽然不吃牛肉的原因各异,但无论是日本源自皇权的禁肉令,还是印度源于宗教的牛为神灵,本质上来说,都与中国人不吃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是同样的归因。

是的,中国人骨子里不信神,也不信皇权,所以中国古代禁食牛肉的法令,从一开始就把理由解释得明白通透。

反过来说,牛肉这么好吃的东西,在中国如此爱吃的国度,也从没真正断绝过。宰杀老、病、残疾牛虽然一直是合法的营生,但在那个并没有食材溯源体系的时代,成为盘中熟物后,也就无从考证牛肉的由来。《水浒传》里绿林好汉们“二斤牛肉、一壶好酒”,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游走在皇法边缘的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

同样,中国古代很长的时间中,也并未将小麦制品视作上得厅堂的好物。

西晋文人束皙,写过一篇《饼赋》,罗列了许多面食,他说:春天不冷不热,适合吃“曼头”(馒头);夏天酷热的时候,适合吃“薄壮”(可能是凉面皮);秋天降温了,最好吃“起溲”(发面饼);隆冬天寒地冻,那就是“汤饼”(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汤团)是面食里最好的,因为一年四季都好吃。

这些面食,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域传来,有的则是从社会下层自发形成,总之,都和伟大传统无关。

所以,牛肉与面条的相遇,天然就带着一股发端于江湖的草莽之气,它凝聚了市井的喧嚣与人间的烟火。在中国美食的谱系中,如果说刀鱼、鲥鱼、湖蟹等淡水鱼鲜,代表了精英阶层的舌尖审美,是文人们口口称颂的雅馔;那么牛肉面,则是平民阶层中最具旺盛生命力、最能反映地域风物的离离春草。

No:1壹

从宏观角度来看,牛肉面并非中国土生的食品,今天我们吃到的牛肉面,大抵有两大源流,西食东渐,与海上舶来。

与中国人在正规宴席上习惯饭菜分开不同。中亚的饮食大多是主食与配菜装在一起:各种烤肉、酱汁和蔬菜被放在垫着馕的盘子里,或者将藏红花、洋葱、鸡肉和长粒米饭炒成一碗……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卖相不佳、鱼龙混杂,只能作为无产阶级果腹的东西,却是伊斯兰社会中上得档次的美食。

从汉朝开始,这些西方的吃法,以及原产于中亚的小麦,就陆续开始传入中原,并自下而上地影响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饮食。黄河流域的面食文化,中原地区以牛羊为主要肉食的风俗逐渐形成。

东汉宫廷里就已有专门制作汤饼的“汤官”。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这种西食东渐,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以及大唐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让包括诗仙李白在内的大量中亚人,经由河西走廊,在天水、兰州中转后,慕名来到了唐帝国的中枢核心:长安。

这些中亚人,带来了白水煮牛羊肉的饮食习惯,也带来了各式各样面食的吃法。很快的,在食物上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改良了中亚人用牛羊肉汤煮面饼、面片的吃法,形成了更易入味的细长条状面食——也就是后来的面条。

在北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中提到:“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索,在汉语中意指条状物,这大概是最早的有确切记载的面条。

巧合的是,几乎同时代,在小麦向更西方传播的路上,意大利人发明了AnclleHair(天使的发丝),也就是后来我们吃到的意大利细面。

同样的条状小麦制品、同样的易入味特性,可见爱好美食的人们,常常有惊人的审美相似。

No:2贰

明代之后,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已经完全成型,“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结构日趋固化。同时,随着面条在国家范围内的流传,“面”这个词日益成为面条的代称,而非它的本意,小麦面粉。

对于盛产文人士子的南方来说,面条沦为点缀生活的情调,而非填肚子的道具,所以面条的配菜,也努力往吃不饱肚子的水产、鲜蔬上靠。李渔饶有兴趣地记述了他的用鱼肉干、虾米、鲜笋、芝麻、花椒等做的“八珍面”,袁枚也曾兴致勃勃地谈起他用鸡汤、鳗鱼、虾汁和蘑菇汁做的小面点。

而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则依然保留了用牛羊肉汤配面条,以求填饱肚子的风俗。不同的是,以河南烩面为代表的羊肉面大行其道的时候,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宰杀耕牛,牛肉面只存在于不为人知的暗面,以及回民为代表的穆斯林饮食中。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十年后,美国人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东亚的民族第一次发现,原来千年来视为禁忌的牛肉,居然是欧洲人强身健体的营养品。

但民族性格,又一次让两国在牛肉面的历史上上分道扬镳:日本人推行全盘西化,明治天皇带头吃牛肉、喝牛奶,以增强体质。其后百年的进程中,还培育出了肌间脂肪含量极高的和牛。此外受中式面条影响,发明出了以骨汤为基础的日式拉面。

但中国人却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在吃牛这件事上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清汤牛肉面的招牌才出现在兰州街头。

这大概是中国人偷偷吃牛肉数千年来,第一次堂而皇之地在闹市上公开挂出牛肉面的字号。

No:3叁

汉族从来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民族,牛肉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自从兰州第一碗牛肉面成为口口相传的著名小吃,并被唐鲁孙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文人们撰文称颂之后,各地基于本土的烹饪手法和饮食口味,都做出了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面。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牛肉面,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内销转出口”,影响了我们的邻国和全世界。

20世纪40年代,越南阮氏王朝覆灭,百姓出于对封建王朝的叛逆,开始在皇都顺化食用牛肉。来自中国广西、贵州一带的移民又带去了牛肉面和牛肉粉的制作技艺,两厢结合之下,发明出了越南人引以为国粹的顺化牛肉面(BunboHue)。

70年代,重庆华侨李北祺以“牛肉面大王”为招牌,在加州地区开设牛肉面连锁店,这是迄今为止除了熊猫快餐之外,在美国最成功的中餐连锁品牌。且相比于口味怪异的左宗棠鸡、炒杂碎,牛肉面算是在美国能吃到的最平民、最地道的中餐之一。以至于后来,“加州李先生牛肉面”居然有底气回国,在北上广开设分店,堪称连锁中餐的旗帜。

70年代末,日本企业和台湾企业合资,仿效当时如日中天的日清公司的泡面产品,以台湾牛肉面为底味、加入日式拉面的配菜,创制出了“康师傅”品牌和旗下第一代网红泡面——红烧牛肉面。一举在整个东亚地区击败了日清豚骨面,也开创了后来无数牛肉口味方便面的先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总而言之,中国牛肉面以因地制宜的选材、便捷的制作过程和丰富绵长的口味,成为最具文化包容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中餐。

那么,完整的中国牛肉面图谱,究竟是怎样的?

甘肃: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开山鼻祖|

传说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面汤要清,萝卜要白,香菜要绿,辣椒要红,面条要黄)的制作标准,是一位名叫陈维精的河北秀才发明的。

陈维精的回族徒弟马六七,把制作标准带到兰州,并由后辈马保子在兰州发扬光大。

本质上,兰州拉面发迹的故事,与肯德基如出一辙:哈兰·山德士上校是印第安纳人,却千里迢迢跑去盐湖城卖肯塔基州炸鸡。原因无它:肯塔基州作为南方蓄奴州,确实有吃炸鸡的文化传统。

兰州也有类似的特质:自唐以来,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兰州一直是西食东渐的中转站;元以后大量回民的聚居,让牛肉面有了民族基础;晚清的汉族文人总结出了“一二三四五”制作标准,就好像是肯德基总结出的炸鸡制作标准,如一管催化剂,把食品从风物上升到了品牌。

直到今天,兰州牛肉面依然是中国牛肉面最具特色的强势地域标志职一。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既能找到关中平原的优质小麦粉,又能轻松获得来自藏、疆边区的优质牛肉。

蓬灰泡水合面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蓬草烧成灰之后,带有碱性,能固化面粉内的蛋白质,让面条更劲道。本质上,蓬灰面和南方吃的碱面、做烘焙加的小苏打是一个作用。

正宗的兰州牛肉面不用切得飞薄的肉片,而是牛肉粒,这与市面上多数青海化隆牛肉面不同。肉粒酥烂而不绵软,非常考验师傅煮肉的功力;如果要额外加一碗肉,牛肉片才会登场。

因为临近关中,与陕西类似的油泼辣子也在兰州牛肉面中不可或缺,但与关中平原的嗜辣不同,兰州牛肉面油泼辣子的最高境界是“只香不辣”,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保留了中亚的食俗。

四川:内江牛肉面

|传承正宗川味|

史学家普遍认为,台湾牛肉面与四川牛肉面有师承关系,但许多台湾人去了成都寻找“正宗牛肉面”后,都无功而返。

台湾作家逯耀东曾经写道:“(在成都)去寻觅地道的川味牛肉面。穿街过巷两个小时,竟无所获。最后吃了两盘夫妻肺片与一碗钟水饺,拎了一斤郫县豆瓣酱回来。”

其实,如果来到距离成都不到200公里的内江,才会发现,真正的川味牛肉面原来在这里。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牛肉入口即化,是内江牛肉面的几大特色。和兰州的蓬灰面类似,面条多加碱,一般店家都用一口大锅烧水,滚开以后把细长的面条扔进去,用长长的竹筷划拉开来,煮1分多钟就捞起,以保证面条的口感筋道。

牛肉臊子也是选用市场上的新鲜牛肉,佐以各家的秘制香料烧制而成。牛肉切块后,先经热油爆香、再加香料炖煮,经过长时间炖煮的牛肉块口感软烂,香味入骨,闻之让人欲罢不能。

出锅时,配上小葱、姜蒜水、酱油、花椒粉、味精、醋等调味料,面条筋道,牛肉酥软入味,油辣子带着微微的焦香,辅以青翠欲滴的青菜叶子或香菜——还有最后一道秘诀:每碗面的汤底加少许猪油,让面条入口更柔、面汤更香。

张大千是内江人,他晚年移居台湾,常常在在台北的家中摩耶精舍里,亲手做牛肉面招待客人。尝过老画家手艺的演员郭小庄回忆:“张大千的牛肉面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两种,一个是红烧牛肉面,一个是清炖牛肉面。”郭小庄平时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对牛肉面却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了三大碗。

张大千曾经旅居甘肃,临摹敦煌壁画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汤牛肉面,恐怕就是当时从甘肃师傅手上偷师得来;而他的红烧牛肉面,则应该是正宗的家乡味道了。

湖北:襄阳牛肉面

|反映文化交融|

牛肉面是文化交融对冲的产物,一般说来,文化越多元包容的地方,就越能孕育好吃的牛肉面。兰州是,襄阳也是。

这座中部小城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这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文化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比如饮食,就跳出了“南米北面”的框架——襄阳人既可以每天捧起一碗面当主食,亦可以就着菜下白米饭吃的不亦乐乎。

襄阳牛肉面是火爆的红汤,滋味麻、辣、鲜、香,比之内江牛肉面有过而无不及。一碗各种香料炖的老卤是其中精华。除了牛肉外,还有牛肠、牛肚、牛肝,所有配菜,都要在卤中熬45分钟以上,熬到牛油溢出,汤头醇厚。再加上豆芽、香菜,滋味俱全。

襄阳牛肉面的标准吃法,还要加上一枚生蒜,配上一碗黄酒。嚼一口蒜,喝一口酒,一碗热辣辣的牛肉面才能爽爽落落地下肚。

外地人到襄阳,总带着大啖一碗牛肉面的决心,但最后常常“不小心”被辣的涕泪直流,一边瞄着隔壁桌吃的飞快的姑娘,一边望望眼前红火热辣的牛肉面和黄酒,甘拜下风。

安徽:淮南牛肉汤

|南甜北咸均沾|

淮南地区最出名的并不是牛肉面,而是牛肉汤。

当地吃牛肉的历史,与湖北襄阳颇多相似。作为从三国时期,一直到民国北伐战争期间,战乱不断的地方,郡县废弛,民族和食物的融合就尤为激烈频繁。而目无王法地吃牛肉,也是很早就在这块地区流传的风俗。

作为南北交汇之地,淮南牛肉汤把“南甜北咸”的滋味表达无虞。

一般店家都会提供甜汤与咸汤两种口味可供选择,咸汤的调味颇似兰州牛肉面的汤头,用香料加牛肉炖出的清汤,清爽鲜美,牛肉要用肥一些的,以其厚重和汤的清爽形成滋味的层次;

甜汤则是不加盐的,用牛骨熬出浓厚的汤汁,下一丁点糖,突出骨汤本身的鲜甜,这又是很南方的做法了。

汤里的牛肉很是手撕的,纤维毕现,咬起来口感扎实,绝非普通的切片牛肉可以媲美,充满了中原地区粗犷的张力。

其实,同为中原黄泛区的黄淮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牛肉汤,比如洛阳、商丘、宿州等地。但唯有最南的淮南,是以粉丝和豆皮丝作为牛肉汤中的主食。

毫无疑问,它已经颇具南方牛肉面的形态了。

湖南:常德牛肉粉

|又油又香的湘味|

湖南常德是著名的米粉产区,用当地常德香米做的米粉,带着轻微的发酵香味,圆而细长,有着不输台湾新竹米粉的品质。

湘菜重油,对于口味清淡的人来说,也许会嫌其腻味。但作为米面的佐料,却滋味刚好。湖南人把米面的佐料称为“油码”,形容其油润多汁。

常德街头常见的小吃,就是把米粉加开水烫熟,加上肉丝、三鲜、炸酱、菌油、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油码。而其中最高级、最著名者,莫过于牛肉。

常德津市是南方最著名的回民聚居地之一,据说雍正年间就有北方的回族部落来此落籍。回民好吃牛肉面,到了多产大米少产面的南方,便因地制宜将米粉入牛肉汤,这就是常德牛肉粉的雏形。

再后来,回民们因地制宜,选取当地盛产的山楂、枙子、灵香草等南方香料,与牛排、牛筋、牛杂一起熬煮老卤。

熬倒油水分离,吃的时候,一勺牛油、一勺老汤,再根据食客的要求加入牛的各种部位,最后再来一颗卤汤里浸透的卤蛋,一点香菜花生,就是一份地道的常德早餐。

广东:潮州牛肉面

|客家人独有的讲究|

南岭以南,自古就是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在南方客家人的餐桌上,牛肉有着远超北方的重要地位。

南方以山地居多,因此饲养黄牛、水牛非常普遍,客家人因地制宜以牛肉作为日常食用的肉类,还发展出肉源地道、入味独到、工艺精到、工序老道的“四道功”,只要有客家人生活的地方,总能找到牛肉丸、牛杂汤、牛肉打边炉等等各种各样的牛食。

当然,也包括牛肉面。

潮州的牛肉面和牛肉粿条,既非清汤、也非红汤,而是用牛骨汤、沙茶酱、白胡椒调制出的浊汤,咸鲜微辣,带着芝麻花生的油润、鱼露虾酱的鲜味和豉油的甜味。

主要的配菜一般有三种,现切的吊龙肉,用开水烫到半熟,鲜嫩滑口;炖倒酥烂的牛腩肉,绵软入味;店家自治的牛肉丸,Q弹爽口。如果是熟客,又有特殊要求,店家也能提供胸口油、脖仁等特殊部位的牛肉。

总而言之,讲究。

南方米多面少,所以默认会用粿条来配牛肉。但其实,潮汕酥面才是牛肉面的最佳拍档。所谓酥面,近似于广州的竹升面,将面团用人力压到极其紧实,再切成发丝般细长。“酥”在潮汕方言里有筋道的意思,可见其口感。

贵州:花溪牛肉粉

|一勺直击灵魂的酸汤|

如果用一种味道概括云贵高原的食物,酸,当仁不让。

花溪牛肉粉的最大特色,当然也是开胃的酸味。

米粉用的是蒸汽粗粉,爽滑,不用嚼,就能滑落食道。汤是用带骨牛肉熬的,颜色乳白,有一层厚厚的牛油,加了辣椒,色泽红艳。

牛肉并不酥烂,相反,还有嚼劲,与米粉的爽滑形成强烈对冲。

泡在汤里的酸莲花白是整碗牛肉粉的灵魂。莲花白是贵州人对包菜的俗称——长得像莲花,颜色白。所谓酸,是类似于韩国泡菜的发酵,云贵高原独特的恒温湿热气候,让当地的发酵蔬菜制作有着迥异外地的浓厚酸味,为了防虫防坏,还要在莲花白里加入大量辣椒。

这种带着酸辣味的汤汁,赋予了牛肉汤独一无二的口感,米粉的滑、牛肉的韧、莲花白的脆,互为因果,米粉汤酸、辣,带着让人欲罢不能的微臭,可以类比广西的螺蛳粉。

外地吃到的花溪牛肉粉,往往是满碗红油,找不到酸莲花白。尝一口,只有辣味,没有酸味。虽然失之毫厘,却差之千里。

台湾:眷村牛肉面

|集大成的质感|

在台湾,牛肉面从二十多块钱的街边小吃到上千元一碗的“元首牛肉面”,种类应有尽有,而且几乎每一家都有独特的做法。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牛肉面,半个月都很难吃到重样的。

但实质上,解放之前的台湾,很少吃牛肉,也不吃面条,因为台湾本地产水稻,面粉不是他们的主食。

眷村牛肉面的横空出世,带有一种“集大成”的质感——这碗面里,有各地的味道,是国家牛肉面地理最当之无愧的句点。

台湾学者普遍认为,第一代赴台,居住在眷村的大陆移民,按照川味小吃红汤牛肉的做法,又参照了山东人汤面加肉的吃法,发明了这种以四川豆瓣酱为底味的红烧牛肉面。所以,当年台湾很多大饭店的厨子,都会吹嘘自己在山东籍军阀孙传芳手下做过事,学了一身炖牛肉的本事。

1970年代后,台湾开放牛肉进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牛肉,快速代替了本地口感硬价格贵的黄牛肉和水牛肉。特别是美国的牛肉罐头,开盖就能浇在牛肉面上,滋味、卖相都相当不错,给予了台湾牛肉面相当程度的产业化发展基础。

后来的加州牛肉面、温哥华牛肉面,都是华侨受台湾牛肉面的做法启发,带到西半球。

如果说兰州牛肉面的重点是面条和汤底,要不是碍于名字,那一点高冷的牛肉都可以不出镜。那么台湾牛肉面正好相反:面条口感或许马马虎虎,但用牛骨烹制并加入风味酱料的醇香面汤,配上酥烂入味的牛腱子肉,几乎让你忘记碗里平平无奇的面条。

马英九回忆过他初中跟同学一起吃牛肉面的情景。面碗大、分量足,“大家吃面就像埋在脸盆里洗脸。”

是的,不论台湾自身的文化发展得多么小清新小文艺,在捧起牛肉面的时候,来自大陆先辈们的豪迈,又重新回到每个人身上。正如台湾学者焦桐所说:“牛肉面本来是历史的偶然,而如今已经成了台北的饮食乡愁。”

END

白岩松说,他在国外出差很长时间回来,下了飞机居然没先回家,而是直奔他最喜欢的那家牛肉面店。

“一大碗连汤带水吃下去,出了一身汗,这才觉得到家了。所谓爱国,原来是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越南街头吃牛肉面图和越南有什么著名的美食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