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吃牛肉的农民叫什么 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古代吃牛肉的农民叫什么 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吃牛肉的农民叫什么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古代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因为早期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有限,所以选择了这六畜进行驯服饲养,经过千年的岁月才将它们变为家畜,直到现在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还是六畜中的牛、羊、鸡、猪。在古代并不是所有六畜都能拿来食用,例如,马是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而牛是重要的劳作工具,所以他们一般是禁止宰杀的。那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肉类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提到“肉”,那么绝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都是猪肉,这是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造就的。但其实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羊肉才是餐桌上的主角,猪肉与羊肉的缠斗,历经了千年。

中国人驯养家畜的历史悠久,在先秦时代,就开始饲养马、牛、羊、猪、狗、鸡,是为“六畜”。六畜当中,牛、羊、猪属“太牢”,就是祭祀会用到的肉类。在《国语·楚语下》里有一段关于汉时饮食习惯的介绍:“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说是天子牛羊猪都吃,诸侯吃牛肉,卿能吃羊肉,大夫次之吃猪肉,鱼肉算是肉类里不那么值钱的,当然,有肉吃也不错了,庶民日常都只能吃菜。

明明有六畜,怎么打进决赛圈是羊和猪呢?来看看它俩晋级的原因。

六畜中马的产地不在中原,且基本用于骑乘,这高于了食用的价值,自然舍不得吃。

牛一般会用来祭祀,地位高的人也会吃,但自从春秋后期发明了铁犁开始,牛就算重要劳动工具了,由此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唐武宗就说了,“牛,稼穑之资,禁人屠宰”。人们与牛基本上是伙伴关系,自然死亡后才能被用作他途。至于《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则是特例,他们本就持挑战统治规则的心态,算是一种饮食朋克。

鸡、狗的产肉量与大型牲畜没法比,自然也不是主要肉类来源。余下同属太牢的羊、猪,都有粉丝。

孔子曾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送我十条咸猪肉,我就收他做学生;鸿门宴上,项羽曾赏了樊哙一生彘肩,樊哙放在盾牌上,切来便吃。

羊肉这边也有故事。鲁宣公二年,郑国打宋国,为宋国将领华元驾驭马车的羊斟,因在前夜没被分到羊肉吃,而别人都有,第二天赌气,驾着马车就把华元送给了敌国。成了一碗羊肉引发的惨案。

此时猪羊在食用量上几乎平分秋色,既有“泽中千足彘(250只猪)”,也有许多人家拥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说法。

从魏晋起,猪羊的食用比重开始有了倾斜,羊肉开始占据了上风,并一直维持了千年之久。这或许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风俗影响,此时猪的饲养规模开始萎缩,在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

羊肉的领先势头在唐朝一直保持,《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文人笔下有“羊羔美酒”,却没有“猪仔美酒”一说。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宴会叫“烧尾宴”,是为了官员庆贺升迁所办,其名字来源,据说也与羊有关。因为新羊融入羊群会被欺负,只有火烧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顺利融入。所以进入更高一级的官场,也要“烧尾”,以祈仕途顺利。

有一次韦巨源升官做了尚书,宴请宾客,在他的烧尾宴之上,除却个别熊、鹿山珍,硬菜基本由羊肉构成。

比如一道“通花软牛肠”,是用羊骨髓与牛肉搅拌在一起做成香肠,再用羊油烹制。“羊皮花丝”即细切的羊肚丝;“逡巡酱”即为鱼肉羊肉制作的酱,鱼羊为鲜;“五生盘”即羊、猪、牛、熊、鹿5种肉的拼盘;“格食”便是用羊肉、羊肠拌豆粉煎制而成等等。最夸张的是“升平炙”,一道菜用三百条羊舌、鹿舌烤熟后拌在一起,即寓意能言善辩,又体现君臣一条心。如此盛宴,桌上也不见猪肉的身影。

至宋朝,羊肉更是愈发拉大了领先的身位。《宋史》里有这么个段子,宋仁宗“宫中夜饥,思膳烧羊”。说是宋仁宗饿了,半夜起来想吃羊肉,宋仁宗是否对羊肉爱得深沉不清楚,只是宫中“御厨止用羊肉”啊,没别的肉。这时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000斤。

宫里爱用羊肉,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也成为了餐桌上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考上了秀才举人,乃至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那简直拿不出手。

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吃羊肉吃到腻味,说“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在被贬至惠州后,又还是念念不忘,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惠州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然而每日杀一只羊。

苏轼是被贬斥来的罪官,自然没资格同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他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先是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浇酒撒盐,用火烘烤,烤至微焦,在骨间摘剔碎肉,他自称这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滋味。不知不觉,还开创了羊蝎子的古典主义吃法。苏轼说唯一的缺点便是,自己把骨头上的肉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显得闷闷不乐。

韩宗儒是苏轼的好友,不知道是不是被苏轼所影响,也酷爱羊肉,无奈家里穷,买不起。当时苏轼的字已在北宋闻名,韩宗儒便将苏轼写给他的信送给殿帅姚麟,一次就换了十几斤羊肉。发现了这个生肉之道,韩宗儒开始频繁写信,有人告诉了苏轼其中玄机,苏轼也不恼,在韩宗儒又派仆人来催回信的时候,便笑答,你回去说,今天屠户休息,没肉吃了。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也成了一段社会时尚。

不过,也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肘子”和那首著名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尽管猪肉在当时尚处于有钱人不屑吃,没钱的人不会吃的边缘地位,但毕竟和价高量少的羊肉(受疆域问题影响,此时宋朝的羊肉主要已经依靠进口了)相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有肉吃就不错了。《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开封每晚都有数十人驱赶着上万头猪进京的壮观场面。

因此,虽然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仍然独占鳌头,当时的汉语口语教科书《老乞大》中写到“做汉儿饭”,主要还是羊和鸡,但猪肉的地位已经在悄悄地开始逆转。

到了明代以后,这样的格局彻底发生了改变。据《明宫史》所说,皇家过年的餐桌上就有了烧猪肉、猪肉包等一系列猪肉硬菜。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可见猪肉已是后来居上。

餐桌上的变革,实则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即使明代朱姓皇帝曾严令禁止杀猪,违者重罚,也无法阻碍由人口空前繁衍所带来的畜牧业萎缩等问题。猪吃得杂,饲养的用地面积小,猪粪还可以做肥料,比起羊来,养着要划算太多了。在同面积土地能产出养活十倍人口粮食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种谷物、养猪,而不是放羊。朱姓皇帝的禁令也仅维持了三个月便作废了。

也因此,虽然清朝皇帝从关外来,也并没有改变这种“猪强羊弱”的势头,反而更加明显。每至春节,整个京城的猪肉消耗量能达到10万斤。猪肉的地位也是飙升,在乾隆的除夕大宴餐桌上,有猪肉65斤、野猪肉25斤,而羊肉只有20斤。

时至今日,就饮食习惯而言,猪肉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餐桌上的主流,羊肉则主要在部分的北方地区受到青睐。不过,也有个别的南方地区,由古老传统延续而来的饮食习俗仍然涵养着当地人的味蕾。

四川简阳,便是其中之一,此地有着悠久的养羊、吃羊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此时简阳还叫牛鞞,“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就是此地的写照。据《简州志·职官》记载,在牛鞞县,历任县长中有一个叫董和的人,他与此处羊肉吃法的起源有着些许关系。

相传某日,牛鞞县的一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过河,由于船小拥挤,一只成年公羊不慎落水。羊也不会游泳,很快便沉入河底。没想到江中鱼儿被沉羊所吸引,争相啃食,这一幕刚好被一渔民看到,便撒网捕鱼。到了家中,剖开鱼肚,渔民发现鱼肚里满是羊肉,于是他突发奇想,洗净鱼身,连着鱼与其肚里的碎羊肉一同下锅烧煮,没想到出锅后汤汁嫩白,羊的膻味和鱼的腥味还就此中和。消息传开,县长董和也来尝试做这一道菜,菜名也就定为了“董和鱼羊烩”。

这便是简阳羊肉汤起源的一种说法,至于真实程度,也不可考。也有说羊肉汤最早是当地人向三国名将简雍进献的药方,当时简雍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一老者提供了羊肉炖萝卜这一方子,简雍一吃,果有奇效。后来,人们又在汤中加入猪骨、鲫鱼等料,炖的时间延长,一瓮子锅水通过十个小时左右的熬制,那汤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汤色也变得又白又香。

古传的熬制方法实属一绝,但在简阳羊肉汤封神的路上,也还有些阴差阳错的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简阳羊肉汤,用的是当地产的大耳羊,其肉质细嫩且有嚼劲,膻味也低。大耳羊是一个杂交类群的后代,其血统里,一部分是简阳本土的“火疙瘩山羊”,一部分是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努比羊”。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西医科大学将宋美龄托管的美国赠送的10只努比亚山羊,用以改良简阳龙泉山脉一带的本地羊,才诞生了助力简阳羊肉名震一方的大耳羊。

当然,简阳的美食不仅仅只有羊肉汤,羊肉汤只是简阳餐饮九绝里的一绝。其余诸如海底捞(没想到吧,海底捞的创始地是简阳)、简阳豌豆汤、吴氏大枣兔、月英凉粉、云龙水酥、贾家毛鸭子、蒋卤鹅、手撕盘龙鳝,皆是饕餮客们不容错过的美食。

四川的千年美食文化,怎能错过简阳呢。

这样的价格小官和普通百姓自然是负担不起的,由此在民间,猪是主要肉类来源,《东京梦华录》称,上万头猪每天从乡野被贩子们收购送入东京,再由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

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行吃猪肉的?

说到猪肉小编相信很多人知道的,猪肉可以说是现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且,猪肉加工成的美食也是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俗话说的好,猪身上全都是宝,不管是猪的什么地方,都可以加工成美食,端上人们的餐桌。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吃猪肉的吗?吃猪肉有可以追溯的事件吗?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古代,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普通百姓只有在节日或者过寿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肉食。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牛的社会地位,最严重的时候,杀牛需要以命相抵。所以,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对吃猪肉有着比较强烈的愿望。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是,在禁止杀猪的明朝,猪肉居然逐渐占领了中国百姓的餐桌,一直到今天。

猪肉的逆袭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出现了“六畜”之说。所谓“六畜”,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六畜”除去产地基本不在中原并用来骑乘的马之外,其余五种再加上鱼,构成了古代中国人肉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牛、羊、猪又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周代的《礼记》将牛、羊、猪称为“大牢”,是只有国君及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至于底层百姓,一如汉代的《盐铁论》所说,“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通常只能在逢年过节及庆典时将吃肉作为一种享受。

牛肉虽然贵为“大牢”之一,上古时期亦用于祭祀与食用。但自从春秋后期铁犁、牛耕出现后,牛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穑之资,中国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渐淡出肉食行列。至于《水浒》中大块吃牛肉的描写,实在是一种梁山好汉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牛肉之外,同在“大牢”之列的羊肉与猪肉一度曾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平分秋色。汉代既有“泽中千足彘(250只猪),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的记载,亦有许多人家拥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说法,足见养猪与养羊难分伯仲。

然而在进入魏晋以后,猪的饲养规模开始萎缩,羊肉从此成为中国人主要肉食长达千年之久。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是“羊羔美酒”,猪肉却鲜有提及,这从《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便可见一斑。

《太平广记》甚至有佛教在家居士亦不能断除羊肉的记述。“唐姚待,梓州人,常持金刚经”,但是当周遭有人杀羊并招呼同吃时,他也会忍不住去吃。这从侧面反映吃羊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羊肉饮食经过唐代的高速发展,在宋代已成社会时尚,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宋朝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100斤,“御厨止用羊肉”甚至成了两宋皇室的“祖宗家法”。

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更是独占鳌头,非但蒙古人以之为主食,汉人食用羊肉同样普遍,就连风行高丽的汉语口语教科书《老乞大》也说到“做汉儿饭”,有羊和鸡。

然而,羊肉占优的局面到了明代以后为之一变,猪肉成功翻盘。明代初期的永乐年间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猪肉6斤,羊肉渐落下风;到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猪肉已是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干脆写道:“猪,天下畜之。”

清代的“猪强羊弱”势头更加明显,每过春节,京城常常要杀猪近十万头。经过两千年后,猪肉终于“逆袭”成功了。

在宋朝不吃猪肉

宋代宫廷一改唐代宫廷饮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这种夸张杜撰大于现实的作风,不仅留下了确切的御宴宫廷菜品明细,甚至还有着流传至今的原料及做法。从那些充满浓浓生活气息的记录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习俗,两宋皇宫御厨只用羊肉,原则上不用猪肉。据记载,宋太祖宴请吴越国君主钱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制成;而仁宗禁止宫廷为半夜饥饿时进贡上烧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当时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膏嫩第一。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就是买于陕西。而随着王朝的传续,宋代宫廷这种嗜吃羊肉为主要肉类的习俗,有增无减。大致在英宗时,朝廷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尽管记载着有少量的猪肉支出,但绝大部分的猪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至于苏东坡所做的“东坡肉”,只不过是便宜的猪肉令当时富贵人家瞧不上眼,才给了大文豪的一次创制机会。

在明朝不能说“猪”肉

如果当皇帝跟动物谐音之时,必须得避开。否则你过年了说“杀猪了”,那么就是说“杀朱了”,在明朝时期,这是要造反的节奏了。

那么明朝时期,古人如何避开“朱”、“猪”这个词勒?根据文献记载,特别在明朝的时候,“猪”一般用“彘(zhi)”、“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问题就解决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了。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大军挥军南下,结果走到半路,王阳明已经把宁王消灭了。

于是朱厚照改御驾亲征为游山玩水。沿途地方官听闻,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次宴会上,他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里有猪肉,大发雷霆:“猪,不就是朱吗?”

这肉怎么能吃呢?于是马上下了《禁猪令》,据《万历野获录》记载,那条圣旨内容是这样的: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知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或许你以为这是野史记载,其实《明书·武宗本纪》: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视到)保定(河北省清苑县)禁民间养猪,着为令。”

《明实录·武宗实录》: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者发配充军。

武宗朱厚照之所以不许养猪吃猪肉,朱、猪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属猪。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尴尬了,猪,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贡品,叫太牢。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对祖宗不敬。万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来,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时,吃惯猪肉的武宗朱厚照也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有解禁了《禁猪令》,但是却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或者豚,总之不能叫猪。

入关前皇太极爱吃烂猪肉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就爱吃猪肉,努尔哈赤的名字就叫小野猪皮。

据《满文老档》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努尔哈赤出席的国宴,也不过设十几桌、几十桌,吃的也是猪、牛、羊,以及其他兽肉,他也和大家围拢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为食。清入关后,这种情景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那时,吃肉对皇家来说也一顿传统美味,厨房将猪肉用清水煮熟后,分成白肉、血肠、猪头、肠、心、肝、肺等分别装盘,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皇太极也喜欢这么吃,他还从猪大骨上剔下来的软烂猪肉,蘸以作料下酒,与大臣同乐。

入关后没有猪肉不行

入关后,清朝的皇帝究对于猪肉的喜爱可谓是之极。

猪肉不仅出现在日常饮食和宫廷饭局上,也出现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萨满教,仪式当中少不了的是煮神猪环节。据说,被选中的神猪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的猪才能成为每年唯一活着走进紫禁城的猪猪。宰杀之后的猪猪,要“去其皮,按节解开”,然后,被扔进了坤宁宫中的一口大锅。烹饪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在纯净水里煮,煮好后分切在碗里,皇帝先带头象征性地吃肉,而后钦点各位王公大臣,后宫嫔妃。

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举办一场御宴,据记载使用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可以想到的只有四个字:猪肉开会。

古代怎么养猪

既然这么爱吃猪肉,自然跟猪的产量离不开关系。不用科学家的证明,大家都看得出猪的产肉量远远胜过羊。

明代浙江嘉兴府的肉猪饲养六个月就可得白肉九十斤。到了清代还形成了近现代闻名于世的太湖猪种群。而《膳夫经手录》的大羊也不过五六十斤,其产肉量远远不及家猪。

那繁殖能力呢?明代就有母猪一胎可育仔十四头的繁殖记录,而羊的繁殖的一般仅为1—2只,会饲养的农户自然会选善于繁殖的猪了。

猪能有那么多产,可见它的饲养成本也不算高。明代时就有人尝试用蝗虫喂猪,结果得到了“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的好事情。相比之下,在江南地区养羊11头,农户一年至少要储有15000斤饲料。农户自己可以拿出一千余斤桑叶,剩余的枯草、枯叶都需要从别处购买,总共要花费六两银子。这就是明代《沈氏农书》的记载,在当时可算是极大的开销。

“磨刀不误砍柴工”,农民擅长驾驭牛羊耕种,他们也明白靠猪粪保持土壤肥力更胜一筹。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更是把养猪提到了“种田之要务”的地位。养羊虽同样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进农耕。但常言道“羊壅宜于地,猪壅宜于田”,也就是说养羊则需要广阔的牧场土地,这在人口稠密的南方农业区几乎无法实现。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有怎样的记载呢

古代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吃肉吗,有怎样的记载呢

在物质生活相对非常充裕的今天,吃肉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太过困难的事情。想吃肉的话,直接去超市买就行了。只要钱够,想买多少似乎都没有限制。

但是实际上,人类可以放肆吃肉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久。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吃肉其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1.先秦时期

在秦朝之前,因为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或者说是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那个时期,肉是不能随便吃的。

吃肉是一种礼。

按照周礼所载: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也就是说,在秦朝之前,想要放肆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到的事情。至于说普通的平民,按照礼制的话,是不允许吃肉的。

当然,后来随着社会动荡,这套周礼开始逐渐失效。普通人也可以开始接触肉食。但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来说,养殖业远没有后来那么发达,大家能够提供的肉食也非常的少。所以平民如果想要吃顿肉,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先秦的时候,能够吃肉,往往是身份的象征。比如说,《曹刿论战》当中就曾明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里面的肉食者,就是指代了那些居于社会高位的达官显贵。

2.汉朝开始禁止杀牛

到了汉朝之后,社会生产力虽然相对进步,但是在吃肉这件事上,限制反倒越来越多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能随意吃马吃牛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令,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牛则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尤其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杀马杀牛更是重罪。当时汉朝开始对匈奴用兵,而汉朝本身并不盛产马匹。所以在当时,任何人只要敢杀马,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了。

至于说牛,从汉朝开始,在接下来的上千年时间里,都是不允许随意宰杀的。在很多时候,牛甚至需要到官府去备案。如果牛死了,官府还要下来查验。

那么,当时的人,主要吃什么肉呢?

当时的人们,主要吃羊、鱼、猪、狗,以及一些家禽,当然,偶尔还可以去山里打一些野兽。

但是同时,因为礼制的关系,羊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吃的。所以在当时,很多平民开始选择吃狗肉。比如汉朝著名的开国大将樊哙,职业就是一名专业杀狗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里的屠狗辈,泛指那些市井底层没什么文化的普通人。之所以用屠狗辈来指代,就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狗是普通平民吃的东西,而杀狗的人,同样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

3.隋唐时期

东汉灭亡后,虽然后来晋朝又短暂的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很快,中国就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吃肉的习惯,也是截然不同。因为在北方,多半都是由原本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统治。而南方,则是以原汉民族为主体。

所以,南方依旧延续这秦汉时期的习惯,而北方因为以游牧民族为上层统治,在吃肉这件事上,则要相对放开一些。

在经过数百年的分裂后,历史开始进入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汉朝的时候,又要进步了很多。当时普通的平民,虽然还不太可能吃牛吃马,但吃家养的鸡和猪,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比如唐诗曾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说法。这就证明了,当时普通老百姓家里,已经有了用鸡肉去招待客人的能力。虽然还是比较奢侈,但至少肉食已经不再是达官显贵的特权了。

再往后,到了宋朝,肉食则进一步被放开了。当时吃牛还是犯法,但法律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所以,在《水浒传》中记载的那些英雄好汉,去一些酒家当中,往往也敢喊上一句‘来二斤酱牛肉’。在当时敢这么喊的,肯定都是一些强盗或者匪徒,这也是为了证明梁山好汉不受法律约束。但是另一方面,那些酒家既然能够拿得出牛肉,就说明当时的法律,已经远不如汉朝的时候那么严苛了。

当然,牛虽然放开了,马肯定还是不行。

如果当时的梁山好汉,敢在酒家喊一声‘来二斤马肉’,那估计官府真的会很快查过来。

4.明清时期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中间虽然还隔着一个元朝。但是元朝在吃肉的这件事上,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当时元朝是分阶层的。

按照元朝的法律,国内人口一共分四种: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四种人,在吃肉这件事上,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蒙古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吃肉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但对于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吃肉反倒比唐宋的时候更加困难了。

不过,元朝统治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后期长时间处于农民起义的阶段,这些禁令也不太管用。

到了相对稳定的明清时期,吃肉的政策才再次有了大的变化。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再次大幅提升,除了牛和马不能随便吃以外,其他的肉基本都可以放开了吃。

但前提是,你得有钱。

在当时,吃肉虽然不受法律约束,但肉的价格却依然很高,至少比我们今天要高很多。

比如嘉靖时期的海瑞,某次母亲过生日,给母亲买了二斤猪肉,当时全县都轰动了。因为海瑞的清廉,是出了名的,从来不会贪污什么的。所以以正常的俸禄来说,海瑞平时也吃不起肉,只能吃菜。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